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九七@365
(2024-09-23 21:48:22)
标签:
365文化读书 |
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乌鲁木齐 晴 13-22。
一
乌鲁木齐的读书节13日就开幕了,我14日晚上才知道,而且是看到新闻报道,并不确定,几经反复的核实,第二天决定去,展会很多,愿意自己开车前往,准备支付停车费,在外面解决吃饭,也就这样的书展了,多少年了,我的记忆中在几十年前有那么一次,是全国轮流举办的书展,那一次来的书商多,书的品种品质还是很高的,国内最高水平的书展,我好像买的书也不是很多,有一本我记得在那次书展买的,当代经济学论丛系列中的一本,其它的也是嫌弃太贵了,不打折,也就放弃了,这次个书展摊位都是八折起,然后再是一个优惠券的使用,下来基本上就是75折,与平日到批发书市差不多,八九不离十,两个多小时下来
失望至极,没有买一本书,看似很热闹,但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么多的出版社都是奉公行事,并不是要来挣钱的,也知道卖不了几本书,又要完成有关主管部门要求支边的任务,于是,你懂得,简单的把档位摆满即可,书的品种和质量基本不考虑,索性叫当地的线人拿几本来冲冲数装点一下门面就过关了,估计不少的出版社都是和当地的书商结合起来操作,人和书都由这里的合作方提高方便,减少成本,也有从本地派员来的,不过也都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数量和书的数量,不然来回的运费和出差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位东北的小出版社的参展人员对我说,来时就预计卖不了几本书,也就不是为了卖书的,上海是这次的主宾城市,被寄予厚望,可是大都是一些不入流的东西,可能新,但是不上档次,不只是印刷装帧质量,而是书的其他,大学出版社为主,大学出版社一直都是图书出版的生力军,现在开始成为了各地出版事业的主力,大概与大学的学术性质有关,一个大学的地位绝对需要学术地位的基础支撑,教书育人是基本的职能需要和社会功能,是每个学校的任务所在,教育出来的产品学生好似无法体现差异化,数量的多寡的决定性和平民化的趋势都抹平了各个大学的优劣区别,让大学把学术的不同作为衡量大学优势的重要指标而凸显出来,那么拥有一个出版社服务于大学学术著作出版也就成为了大学的刚需,并被列为学校的财政体系予以资助让大学出版社有着社会上其他出版社所不具备的生存优势,这些出版社当然吃着学术饭,干的学术出版的活儿,具有权威性性质的专业出版社,基本垄断了这个行业的学术出版的话语权,反过来也就因为出版让他们在这个领域而拥有了学术话语权,两边通吃的地位也让大学出版社成为了利益输送的枢纽,连接了学术相关利益攸关方的各个方面的人和事,这次书展的上海展厅唯一的例外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展台的那本《新疆绿洲棉花可持续研究》,16开,近400元人民币,精装,纸张很高级,铜版纸,上海的专家团队研究新疆的棉花,那里可是没有一株棉花的,上海的课题,出版选题,我真的被惊艳到了,拍的照片发给同事,她似有不理解,过了两天见面交流,她说想办法问上海方面要几本,
我一直主张业务学习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专业训练,工作的专业性一方面是体现在所涉及的领域的技术本身,需要所学专业的支撑,理论素质和理论涵养,另一面是工作管理本身,也即是管理本身的技术性,公职人员管理本身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训练,就好比教师一样,一方面必须是某一方面的专才,比如物理数学语文的专业的人才,大学生硕士博士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本身需要教授的能力素养,也就是教师资格证所要求的东西,传道受业解惑的本领也是专业性质的能力,需要专业性的标准和培养,我的书架里有几本专业书籍是来自同行的赠送,1987年我的老处长樊陆平退休,将他的几本马列的书送我,都是精装本,这些书是那个年代的必读数目,樊处长是一名老大学生,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把这些书看的这么重,也是很有些传承的意思,我接过来感到沉甸甸的,1997年,农广校的老同事张思春退休,把他的几本书给了我,说他用不上了,其中一本是《养蚕学》,农业出版社,精装版,16开,他是学桑蚕科学的,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和新疆蚕桑工作曾经的负责人,职能所在,他说留给爱书的人,大概是他们的错爱,我对于这些专业书籍,也是放在架上,看到少用的更少,就是我的大学所学的专业课程方面的《中国棉花栽培学》,《中国甜菜栽培学》,农业出版社,精装版,16开,1982年出版,另一本是《世界红花种质资源评价与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精装版,16开,1993年出版,是另一位同事王学先赠予的,王学先长我十几岁,工农兵大学生,一直都在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方面耕耘,棉花和甜菜、红花也都是他的专业领域,也是他管理全疆农业生产工作时大力发展的产业和品种,这三本书都是他的专业书籍,是他的工作用书
,案头必备,一定为他的心爱之书,后来我们一起在信息中心共事,他退休时到我办公室,郑重其事地赠给了我,我的工作虽然与农业紧密相关,可是到这类的专业书籍用到的很少,偶尔翻一翻的机会也不多,平时也很少触及,他们都年长于我,前几位都是我的父辈一样的年纪,临近退休没有把书留下,赠送给了我,大概是家里的孩子不是干这个方面工作的,也都不用,认为我还是一个愿意读读书的人,交给我算是对书的一种托付,交给爱书之人,算是对书的负责,其实专业书籍一直都在更新,不断有新的技术涌现,这类的专业书籍不一定都是最新的,并不是我们一直都可以用上的,不过至今对于这份同事之间的情谊我依旧记忆犹新,那份文存格外有意义,其中的三位都过世多年了,看到这些书,我就会觉得又看到他们。
前一篇:匪夷所思八玖二正常的认知@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