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八四九何乐而不为?@365

(2024-08-28 23:26:27)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乌鲁木齐 多云转晴 19-28。

父母不给孩子形成包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孩子不给父母造成巨大的拖累就是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孝敬,相安无事是家庭最好的状态和最幸福的生活,前天一位同事告诉我他过几天就要请假送孩子上学,高考录取结果下来,他的女儿考上了南京农大,报考九所一本一批次,被第四志愿录取,他感慨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博弈高考可是到了高峰,孩子的选择把地域当重要因素,首选是长三角的上海、南京,其次是深圳、广州,他们在报考学校的时间内各执己见不可开交,争执可是白热化,这位处长说几次都不想参与其中了,可又放心不下,割舍不下,女儿最后的通牒是,是我高考不是你们的高考,必须考虑她的意见,最后把兜底的学校的选择资格交给了作为父母的他们,他们得到了这个安慰奖,算是孩子照顾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关心的一个交代,他自嘲道,痛苦并快乐着,前不久另一位女同事告假去送孩子上大学,也是南京,理工类大学,当时也为报考志愿很是纠结了一番,其他同学高考成绩稍差一点的反而到清华北大了,只是录取专业差一点,她的孩子选择了专业第一,不屈就地域,学校就不那么理想,专业也不是理想的第一志愿的专业,所以有些不爽,总结报志愿等于赌博,运气好就什么都好、运气差就满盘皆输,我安慰到孩子学习好是基本保证,尽管录取有所偏差,结果还是大差不差,也是八九不离十,关键是她的孩子自我管理很不错,能够把自己打理的井井有条,这很难得,某种程度上这比学习好、考好大学更重要,看看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敢进入社会,向家长不断索取,即便上了名校考硕士读博士又怎么样,还不是出了校门就失业,前不久报道的博士生在客房里饿死的新闻就是一个例证,一个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自立于社会,工作没有高低之分,地位没有贵贱之别,自食其力才是王道,对于那些送外卖的大学生,对于那些到异地穷乡僻壤的乡村基层当村官的志愿者,对于那些摆地摊的学生,对于那些当家教的一、二年级的大学生,我们都应该投以敬佩的眼光,支持他们鼓足勇气走向社会的种种尝试,他们认清现实,敢于面对困难,不是什么都抱怨,不是向父母伸手而是选择自己承受,如果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为问题,那么这样的孩子将是父母怎样的存在也就可想而知,其实我们每个家长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大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这个压力从孩子出生就有了,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一刻也不会停歇,谁也不要笑话谁,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那个环节没有焦心事烦心事,家长们各有各的孩子的事要操心,哪个孩子省心,哪个孩子是省油的灯,上学的时候盼着工作就好了,工作了盼着结婚就省心了,工作了盼着结婚就行了,结婚了盼着有孩子就安定了,有完吗,不会完的,好了便是了了,所以只要父母与孩子是相互共生的关系,所要面对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两个面,用生命本身的寿命一同面对所有的一切,好也罢坏也罢,都要面对,逃避不了,推卸不了,相互之间能够为彼此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一份相对的宽容、一刻温暖的内心也就是不错的结果了,距离产生美、远香近臭的原则很适合父母与孩子,当然也只有自立的孩子才有力量保持这段距离,黏在身边的家长和孩子往往都是亲情龌龊的源头,失去了包括生理的、经济的、精神的独立性的父母或者孩子也就失去了人格的独立性,任何亲情的维系都需要建立在这种独立性的基础上才有完整性的存在,否则都是饱含心酸、委屈和无奈,越是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亲情关系越饱满、生动、鲜活,也越长久和被渴望,所以父母和孩子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方方面面都要有距离感,都要有自己的圈子,都要保持各自的私密性,维护各自生活、工作独立性保证彼此的交集最小化,为相对融洽的关系创造条件,当然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把握交流亲情的分寸,频次、幅度、彼此深入的程度和范围,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调节的关键,理解和尊重是关键要素,不要强求是原则,彼此舒适是目的,不要渴望太多的获得,为彼此着想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是加深感情的催化剂,是减少摩擦和不适的润滑剂,真诚是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天然的成分和基本品质,但是不要过分强调真诚并将其当成工具广泛使用,更不要将真诚当作强迫亲人、裹挟亲情的敲门砖,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是极大的伤害和难以挽回的损失。那天听到一个惊人的数据,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130万人,其中博士15.33万,在学生数量388万,其中博士61万,有些不相信会这么夸张,有人比较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就像现在的一万元相当于曾经的多少钱、曾经的万元户相当现在的什么身价一样,有些荒唐,也是戏谑,社会发展了伴随的就是学历高了、物价涨了,人还是那个人,年龄增进了的同时变得越来越虚了、越松散了、朝远了看还发现由猴子变成了人的过程,东西还是那些东西,票子变毛了、尺子的刻度由摄氏变华氏了,石头还是那块石头,穿了眼儿子变成饰品身价倍增、弄不好还被曹雪芹挂在了宝玉身上成为有灵性的通灵宝玉,就像宇宙膨胀理论演示的经历一样,这个社会不就是一个不断膨胀的世界吗,尺寸变得愈发大了,合乎自然的法则,也迎合了人的欲望,和天理顺人情,多么好的膨胀啊,只要印票子的速度跟得上这膨大的速度就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