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八四四根本性的转变@365

(2024-08-27 22:18:01)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乌鲁木齐 晴 19-28。

陪上级领导视察产业园区,看了整个园区的全貌,沿周边走了一圈,参观了几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听取了工作交流,座谈了近期工作情况,这个园区来了不止一次,大都是陪同客人来出差,也一起开展过活动,国家的、自治区的督导检查或者其他农业科技等方面的重大活动基本都会在这里开展,尤其近几年国家的农业援疆与这里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些具体抓手,这样的活动就更集中于此了,这个农业园区有自主的许多政府功能,近期才把城市管理的社会功能划拨给当地政府,保留了税收等功能,每年有5亿的财政收入,加上园区奖补等资金,一年有10亿左右的收入,用于园区建设,整个市区的6分之一加上50万亩的国有耕地,这是一笔不小的资产资金资源,据介绍在科技支撑和创新方面,在自我发展方面,在资源耕地规模方面都是名列前茅,在全国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都具有竞争力,成立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是为了实现科技集约、项目资金集约、科技研发集约、人才集约,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资源集约,发挥聚集效应,产生新的增长点,不断激发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所以这样的状况是必然的,也是符合建立园区的初衷的,但是可以看得到,园区并没有达到产学研、农科教基地的目的,距离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现在的园区还像一个政府又像一个农场的组织架构,行政管理贯穿上下始终,而园区内的主体并不是企业、科学家等,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各种限制,不利于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内生动力并不主要来自农业和农业科技主体,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工商企业,园区的业态很多都是二三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十分有限,农业产业集群集约并不突出,国内、区内农业龙头企业有限,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的团队不多,有带动能力有领军效应的科技人才和项目都有限,对当地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这是现在园区建设面临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园区与现实生产还是两张皮,园区内的很多技术并没有十分突出的效益和先进性,所谓的产业化都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作坊的水准,走不出园区,突破性技术和产品很少,能够产业化的东西很少,农高区的建立的初衷是高新产品的产业化,是农业现代技术、现代装备、现代设施、现代产品、现代服务、现代模式、现代人才走向社会之前的孵化器,除此之外的其他都不是农高区的责任和功能,其他的一切都是为之服务的附属要素,所以如果说对其将来发展的建议,就是从顶层设计上实现现有的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将自治区的几所涉农大学、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与自治区不同的园区进行整合,科研园所进入到园区,并统辖自治区、地区、县市所有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的机构,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机构减少一半以上,人员减少一半以上,全员聘任制,以产业发展为方向,以独立自主经营、企业化核算、欺负盈亏的方式运行,专家负责制、企业负责制,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支持农业科技及其产业化,政府不直接管理科研团队,而是以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鼓励科技创新,通过资金支持有限有效的科研机构和团队,可以直接购买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用于推广和特定人群,比如有用于小农户小弱群体的帮扶,比如用于紧缺商品生产保证农产品供给,比如用于国际交流实现外交目标,等等,总之政府不能把有限的资金项目直接用来养人、养机构、养园区,而是将这一切交给市场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实现这些管理运维,政府通过调动引导市场主体的方式鼓励创新、激励先进,帮扶弱势群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改变现在政府对于农业科研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管理方式,由保姆式、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一切农业行为主体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在法律制度框架内规范直接的行为,取得市场交易的资格、进行价值交换受到保护,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政府下面没有那么多的机构和单位,更不会供养一大批的供职人员,造成人浮于事的普遍现象,那天听取园区领导汇报时,他针对计划将内地的科研机构搬迁来这个园区的方案说,没必要将几百人的队伍搬迁来,我们知道只要几个管用的人就够了,就可以把事情完成了、办好了,这里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和重要的现实,我们的科研机构的大部分资源精力时间都耗在养人养机构了,真正用于科研的太少,都没有用在刀刃上,效率低下是现在科研机构的通病。全国各地的农业高新区先后都建设了几十年了,发挥了一些作用,可是也都有一些问题,来访的朋友说,各有各的优势和长项,也都有自己的短板,总体上发挥作用不够,带动当地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发挥的还是弱,这是最致命的问题,建园区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不畅的问题,现在园区不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根本目的没有实现,所以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怎么变怎么改还需要研究,意见都很多,管用的适合的没有多少,大多的思路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政府包办代替,加大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推广力度等等,还都是向政府要资源,还是通过政府实现这些目的,为什么是这样?这最简单,但是这么多年来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吗,实践证明行不通,只能从运行管理方式上彻底扭转过去的依靠政府包办的做法,向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转变,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整合管理,这是根本性的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