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八三八吃不了兜着走@365
(2024-08-21 22:49:56)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乌鲁木齐 阴转多云
17-26。
一
重点工作到底是什么,领导的指示批示、领导关心的兴趣的当然要立即执行落实,上级的通知、会议精神当然是重点是需要马上落实的,但是我们所谓的重点工作更要关注的是长期的长远的稳定的工作,不以领导人意志转移而转移的,不以上级的变化而变化的工作,比如农业农村部门的重点工作就是保证以粮食安全为中心的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始至终都是这样,解放前解放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以前现在和将来也都是一样,都是这个重点,而不是其他的什么重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领导都会有一些不同的重点,但是这个重点不会改变,农业农村部门这么有面子,国家化这么大的代价养这么大的一支队伍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粮食安全,就是保证农产品的供给,这个事不好办,不容易完成,靠市场机制弄不成,如果靠企业靠市场可以解决的话,农业部门早就跟其他部门一样被裁撤了,就是农业是弱质产业,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形势下,农民不会主动承担粮食安全的义务和责任,不会为了保证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而承担什么义务,他只愿意承担交换价值的一方的义务,
这也是很多人诟病政府的农业政策粮食政策相互矛盾的集中点,既要多产粮食,还要拿出大量财政资金补贴种粮大户鼓励种植粮食,又要平抑粮价,就是这个道理,也是曲折处,既又还的思维和做法是农业农村政策的特征,除了米袋子为代表的粮食安全的有效供给,还有菜篮子为代表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粮食安全的延续,有时比较凸显,比如菜价突然上涨带来的市民的不满,肉价的忽高忽低带来的各种问题等等,这些有时也很突出,也是局部的阶段性的矛盾集中点,当然继续延伸的一个分支是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也是粮食安全的一部分,所谓的有效供给,除了数量的保证外也包括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不能引发食物中毒等卫生健康危机,这些也就构成农业部门的重点工作的核心目标,其他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的政策规划计划等制度体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技术体系、各级政府部门的架构组织体系、农产品及其服务行业的市场行为主体的市场运行体系、土地耕地、农业机械设施设备、种子、肥料、农药、地膜等投入品生产加工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信息体系等等产前产中产后的措施系统,这些围绕农业的方针政策、计划规划、通知批示、措施机构统统都是为了这个重点,即便现在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五大振兴,包罗万象,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把粮食安全放第一位置,绕不开去,一度提出农民增收是农业部门的重点工作,这是典型的误导,农业有几个误区,这就是一个,农业部门主管农民增收,是开玩笑,看似天经地义实质上荒唐可笑,人均不到两亩地的农业如何靠种地发家致富,世界人民都明白是不可以的,所以让农业部门在主管农业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一个张冠李戴的事儿,就是主管农民增收农业部门也只有靠其他路子,走其他门道,可都不属于农业部门管理,所以不能强人所难,另一个误导误区就是农村由农业部门管理,城市由其他部门管理,这已经是很多行业部门的共识,只要管不好管不了的都以此为由交给农业农村部门,不是由农业改成了农业农村吗,凡事都与农业农村部门有关,于是乎都可以甩锅给这个倒霉蛋、后进生了,现在几乎都是这个状态,而且只要一甩都能成功,就是领导也都是这个认识,不好管的都交给农业农村部门去应付,那就是个垃圾桶,政府知道农村的事不好管管不好,交给他们也就可以交代了,挡箭牌的作用可以发挥的,遮羞布的力农业农村部门还是应该出的,农村就是社会,城市有什么农村就有什么,所以每个党委政府部门都应该一竿子插到底,管到底,而不是挑挑拣拣,好管的有油水的有成绩的自己管,管不好没好处的就交给农业农村部门去管,这是典型的二元结构治理方式,是政府执政理念的问题,是顶层设计底层逻辑混乱的问题,不可小觑。那日一位地州朋友聊起自己的工作很是无奈,领导向他要农民收入的相关数据,这是多年前的习惯,那时候农业部门自己有统计农业数据的习惯,也是作为自己行业的内部掌握,与统计部门相互补充,每年都互有交流,最终一切农业数据都要以统计部门的为主,那是法律意义上的数据,而我们的数据是内部管理使用,内部掌握,一般不对外,近些年就弱化了,体系没有了,这些内部的数据来源没有了,可是领导习惯了还要这些数据,我不提供都不行,想尽一切办法提供也都是糊弄,有时都没办法应对了,很苦恼,这让我想起多年前领导要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数据,是同样的道理,有的领导附庸风雅故弄玄虚,动辄这个数据那个数字,岂不知这些数据背后是一套工作流程和项目资金支撑的结果,不是秘书在办公室套几个公式就算出来了那么简单,可是外行的领导比较任性,别人有的他也要有,别人喜欢的他也喜欢,他要下属一定要有,这是规矩,不得违抗,否则吃不了兜着走。
后一篇: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九二@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