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九零@365

(2024-08-14 22:38:33)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乌鲁木齐 晴 21-34。

朱自清的散文我顶喜欢的,他的名篇背影、荷塘月色自己都是曾经诵读百遍不止,几乎可以大段大段背诵的,也买过他的散文集,即使现在也常常听人朗诵他的散文,台湾的诗人余光中因为贬低朱自清的散文,而被我低看了不少,典型的文人相轻,他们都是一个类型的文人,为文风格一致,淡雅隽永的那一类型,却如此的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有些失格失范,文人到了这样的不堪有些让人痛心,朱自清的文笔清新自然,很有文艺范,这些日子看他的一本普及性读物,《经典常读》,也秉承了他的这样的特质,有些爱不释手,他介绍的这些书很多都是经典书目,我都不同程度地涉猎过,但经他这么一解读就完全不一样了,豁然开朗了不少,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好像更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了国学里面的那些经典名著,拉进了与他们的距离,对于作者有了新认识,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们就不同以往的体验和感悟,近两日看他这部著作的附录一,《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这部著作我看了几遍,最喜欢这一篇,他的有关比喻的说法令我信服,其中的一段文字很是让我受益匪浅,"初学人读诗,往往给典故难住。他们一回两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懒;就会断了他们到诗里去的路。所以需要注释。但典故多半只是历史的比喻和神仙的比喻;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个理,并无深奥可畏之处。不过比喻多取材于眼前的事物,容易了解些罢了。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主要的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那些取材于经验和常识的比喻——一般所谓比喻只指这些——,可以称为事务的比喻,跟历史的比喻、神仙的比喻是鼎足而三。这些比喻都有三个成分,一、喻依,二、喻体,三、喻旨。喻依是作比喻的材料,喻体是被比喻的材料,喻旨是比喻的用意所在。"接着他用大量的唐诗的诗句分析介绍比喻的各个成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这样的方法和叙述就让人感到很生动贴切,对于比喻和用典这个关键和生命素有了一个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也就明白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这篇文章不长,不到40页的文字把唐诗解读的津津有味、井然有序,其中的难点重点焦点都交代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我读的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大概普及性读物是不好写的,不是大家没有这个实力,半瓶子咣当的人只会炫耀自己的学问,只有那些站得高看得远的大师他们站在全方位的角度却用浅显的方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我们进入深奥的世界,探求未知领域,懂得那些伟大的道理,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要博学统揽,一定要术业有专攻,不然就像现在很多的砖家叫兽一样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说话是否喜欢唬人是判断一个人的品行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大师水准的天平,但凡大师都是和蔼可亲的,对人耐心虚心,接纳他人的不是,说理入情入理,说事简单易懂,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反观那些学渣和学阀都是欺行霸市的角色,喜欢极端地看待事物,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容忍他人不接受其他意见,只会用专业的眼光看到人和事,对人骄傲的态度,绝对化,不接纳不同观点,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情绪化和机械化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朱自清是一名诗人,而他的散文最富盛名,像《雪朝》《毁灭》《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匆匆》《伦敦杂记》都是散文、诗歌集,当然值得买回来欣赏阅读,同时应该还有不少像《经典常谈》这样的论文集,比如他的《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谈》《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等等,想必都有同样的特点,适合我这样的人阅读,有机会也要找来学习,我认识朱自清还是通过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的介绍,“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当然朱自清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最为著名,家喻户晓,可是查阅朱自清的日记,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被公认生活最困难的西南联大时期,他还是经常会有饭局,而且隔三差五就会和朋友们在一起打打桥牌,很难想象,一个空着肚子的人会有心思和闲暇去斗这样的巧智,可以认为,虽然当时的知识分子处境不佳,但和大多数底层百姓相比,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更不用说像朱自清这样名牌大学的教授,
胃溃疡这种病对进食有很多顾忌,既要禁吃某些食品,更不能多吃,稍不注意,就会呕吐,使胃大受折磨,朱自清的日记也证明了这一点,翻开1948年的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朱自清不是一个钢铁硬汉,而是内心强大的知识分子,以一个融情似水的情态内涵了一个刚硬的精神内核,外柔内刚、以柔克刚的儒者的形象大概是至今人们仍然喜欢和热爱他的理由,也是他的作品被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我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感受朱自清的作品的,更是对他的人的感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