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一八九@365

(2024-08-06 20:13:37)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乌鲁木齐 晴 24-37。

大概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因为喜欢书,喜欢读书,就连带那些写了字的东西都喜欢了,就像那些收集有字的纸张的农民的字崇拜一样,我对于各种的有字的纸质材料都喜欢收集起来,自己用过的工作笔记本,早年的日记本,一本都不少放在柜子里,现在正用的笔记本几次随行外出差点丢了,我都用心用力找了回来,其他的都不在乎,笔记本可是不能少了,那年一位退休的同事说自己有17本工作笔记,羡慕不已,啧啧称奇之余我估计也不少于这个数,等到退休整理好,随时供自己把玩品鉴,这不可谓不是一件乐事,记得我看到温家宝总理的日记,记录他在祁连山的地质考察的点滴,被里面的字迹所透露出来的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精神气质深深打动和感染,一些名人的日记本身就是世界名著,带着作者的生活的气息和体温,把他心底最隐秘和柔软的那部分袒露给世界的众人,有着不一般的勇气和坦诚,在文学作品的序列中占有特殊地位,由于工作需要都会不知不觉地收集材料,当然是按照要求和规矩索取工作资料用于当时的工作,之后整理好供自己后来方便查找使用,这个习惯对工作很好,为自己提供了很多方便,有很多工作的质量好坏都是取决于自己收集和掌握资料的多少和质量,收集资料多就会事半功倍,利用到各地出差的机会,收集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渐渐也成了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那年到洛杉矶我收集了一些当地报纸和游客须知,那些公共场地都会有一些为游客免费提供的宣传册、页,很精致简洁,内容也很丰富多彩,我收集起来用于学习地道美语,效果不错,有一次陪同上面来人到伊犁昭苏考察督导工作,当地接待者提供了几本画册,介绍昭苏风景,画面很拉风,质地也不错,作为赠品赠送给上面来的客人了,我原想也应该有我这个陪同的,没想到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有得到,后来对此一直都有些不平,耿耿于怀,觉得接待方有些小家子气,兵团干部不至于这么对待地方干部,也抱怨兴许是上面的人不顾及我的感受,不知那个环节出了状况多拿走了我的那一本,反正就是没有我的赠品,对其他的东西我满不是在乎的人,那次的那本画册可是我不灭的痛,因工作原因参加一些活动主办方多多少少提供了宣传册、页,一般人翻翻也都觉得太重太麻烦,选择丢弃不带走,我都是照单全收带回去,一张纸也不会丢,一直存放在家里、在书房,夫人现在知道我这个习惯了,不再像之前那么劝我,清理不用的资料,有些材料也就放在那里一直都用不上,我可能也没有机会再看,但是不舍得丢弃,觉得放在那里就好,总有机会用得上,用不上也不打紧,有他们陪着我就行,母亲喜欢手写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一些药方,她喜欢记录的一些细小生活用品的字迹零零散散的有一些,我老早前就想收集,想到了可是一直没动手,怕影响她的情绪,也就一拖再拖,读了几年小学的母亲的钢笔字写的很有笔锋,见者都很称奇,我知道母亲也以此为傲,记得一位知名人士说他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将他母亲的日记250万字经过整理,精挑细选了20万字出版发行,作为他自己孝敬老母亲的一种方式,这的确很雅致,也很别出心裁,也很有价值和意义,文字的最为有特质的地方莫过于此,纪念先辈,传承文明,传播文化,还有任何的其他的方式胜过文字吗,没有哪一种工具可以比墨宝书香更能担当此任了,我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前些日子得到一本介绍塔县的小册子,塔县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地域,有着特别的感受和体验,在这本册子里有关塔县的风土人情和建设成就都有了,有关塔县的历史和文化也有了,有关塔县的生产生活也具备了,那些美好的记忆会慢慢淡忘,那些适时的风景和人事会模糊,而这本小册子里面的塔县不会改变,他的神秘和旷野随着这些文字而舞动,永远存续在这些字里行间,提醒我的内心他们的虚无与存在,我带不走一草一木,我时常想不起来所见所闻的一切,我无能为力记忆的衰退,可我可以用文字浓缩他们在我的世界,把他们剪辑成我可以理解和欣赏的样子,按照我的视角安排秩序和色彩,放进我能理解的找得到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我眼下可以找到的最好的方式和工具了,让文字缩略这个世界,让文字牵连那些美好,让文字留下情感,让文字记录时间的点滴,让文字存续生命,在这个世界,文字不就是人类的蛛丝马迹吗,文字不就是人类活动的景象吗,文字不就是人类的苦难历程吗,文字不就是人类的丝绸之路吗,文字不就是人类的文化和生命基因密码吗,恍然大悟至此,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我珍视的应该更分明了,当然不后悔自己的对于文字的信任和眷恋。让我坚信文字的力量的少不了两封信,一封是70年代后期8年代初期的陶思亮的那封终于发出的信,《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里的文字力透纸背,内里所透露的父女情真挚炽烈,更是用文字想社会发出的呼号和痛斥,当时的这封信就像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大江南北,我第一次体验到了文字的社会推动力,另一封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本书我听过名字很早,而读这部书靠的是同名电影,周末在客厅与夫人一起在电视机的片库里偶遇的,我发现情感故事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也只有文字了,影视的方式达不到文字本身的意境,画面和视频提供了太多的额外信息干扰了主题,文字向来都是暗示提醒,恰到好处地把最精彩的部分呈示于观众的面前,隐秘了那些可有可无的细节琐碎,文字天生洁净到极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