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七八二我们这里的年轻人@365
(2024-06-28 22:50:12)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乌鲁木齐 晴 17-36。
一
年轻人来到机关,成为体制内的主力,每次到单位食堂用餐基本都是生疏面孔,每次开大会见到的也基本不认识,走马灯似的人流就这样的呈现在自己面前,都不断强化一个感觉,这里不属于自己,不是自己待的地方,自己也很快要离开这里,切身体验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时过境迁这样的凄凉悲情,一时无语凝噎,看他们的状态与曾经的自己有几多相似,有几分不同,兜兜转转几十年,让新的替代力量接踵而至的时候,又是该作何感想,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时光荏苒、春风不再,日月如梭、人生如梦,曾几何时对于那些不愿意退休,想方设法延长工作时间不理解,觉得那是不可理喻的人,现在似乎有些理解他们了,不愿意离开工作有他们的现实理由,有种种的不舍离,有种种的情感利益交织,有种种对于未来世界的恐惧,人总是依赖熟悉的东西和环境,愿意生活在已知世界里,那个人不是这样的情感体验呢,每次出差见到的地方的干部也都是新人为主,说起曾经的那些我熟知的人他们也都是很不了解,好像几个世纪以前的老古董,个别也只是听得一些传闻,不见其人不识其事,要是偶遇一位可以寒暄几句共同的熟人就是这趟差的意外惊喜了,某某已经退休几年了,和孩子一起生活在内地,有的已经过世了,心脏病、脑溢血,那个谁谁离职自己干了,发了财了,最近回来了,大都是离开农口的,一辈子都在这个系统的人很少,尤其在基层农口的人干不长,一些人觉得太苦太没有油水主动离开的,大都是被提拔到其他岗位了,因为农口在县乡是大口子,容易干出成绩,干部熟悉基层,比较质朴能干,被上级领导赏识,所以基层出自农业的领导较多,在县里的出色一点的被提拔到乡镇任职,或者被选调到其他口子工作也是正常,所以基层农业干部更迭很快,每年下去都见到一茬新面孔,上次见过的人这次就另外岗位履新去了,几年下来就换完了,这就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农业干部不专业,都是万金油似的人,专家很少,说起来什么都知道都懂,什么实际上都不深,都达不到专家的程度,现在农业系统的干部年轻化十分迅速,从上到下都已经被80、90后占据主力,70后已经是领导阶层的绝大多数,60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基本是彻底让位,所以新干部占据农口这个平台之后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干部年轻化与工作实际的结合变得愈加困难,现在工作节奏很快,年轻干部从大学毕业直接到体制内,缺乏基层锻炼,没有基层经验,大多数技术干部都是在黑板上种地,在电脑上科研,在文件里讨论研究农业工作,掌握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技术和理论,新技术新理论新实践新装备新模式都没有亲身躬行绝知,缺乏直接的实践机会,三农工作是一个具体的细致的工作,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似的干部在农口系统占比不小,尤其是年轻人中分不清小麦和韭菜、不知道牛有几个奶头、不知道棉花的种植技术的大有人在,特别在省一级、国家一级的农业农村部门的干部都是各种岗位职能,分工十分精细,直接接触生产、直接与农民接触、直接解决三农问题的机会很少,有的一辈子都没有几次到农村去,到地里去,到农民家去,对农业农村农民停留在书本教科书上的认识,停留在文件的认知水平,在办公室顶层设计战略决策,全国农业农村的大量方案计划、资金项目、政策制度和行政许可都可能出自由这样的人,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做出的工作部署安排,指挥着三农全局工作,指导各地生产生活,就可能造成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的状况频繁发生,带来严重的后果,年轻
干部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对于现代工具的使用有着天生的熟悉地位,电脑手机的使用极大提高了文件起草传递的速度,交通、住宿可以迅捷搞定,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学习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以前的人,当然快速迅捷的后面的问题是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精细的研究分析,程式化的办事风格阻碍了个人的创造力发挥和工作的热情迸发,更主要的是这些优势可以提高办公效率,它对于弥补实践经验不足作用不大,反而为一些人应付工作提供了平台,粘贴、复制让很多年轻人可以轻松完成一些文件起草,从网上挡下来充当自己的工作,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抄袭已经成为一些人的堕落的工作态度的助纣为虐的强大助手,现在的文山会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件处理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发展,制造文件变得如此迅速以至于让人们可以轻松创制巨量的工作量。一位相邻部门的老同事说,现在的领导很多很年轻,80后、90后,他们对于历史上的一些事不知情,所以提出一些在他看来很常识性的问题,不免有些感慨,同样的事对于年轻人是历史了,需要学习了解才可以知其一二,而在年长者这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毋庸置疑、无法改变的现实情况,这样的不同带来的视角和看法也许就明显不同,甚至态度也截然不同,情感体验大相径庭,在青年人没有了历史的感性体验也就没有那些情绪化的东西,看待历史也就更加客观理性,而在年长者是连带自己的感性认识和情绪因素以及个人喜好在其中,早已形成了固化的东西在其中,不是一个客观的实际而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有机体,要像改变已经存在的固有的东西那是难乎其难了,也就变得固执己见,这里面有积极的好的一面,也有负面的存在,所以不可以简单的结论谁好谁差、谁对谁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可取的对策。
后一篇:匪夷所思七八三闪调@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