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七八一专业化职业化@365
(2024-06-27 22:21:57)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4年6月27日 星期四,乌鲁木齐 晴 17-36。
一
感受一下专业性这是近几日的突出点,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拥趸,愿意用职业专业的眼光看问题、看待别人,但凡处事遇人都愿意以专业职业的方式对待,越是职业的专业的表现越容易得到信任和认可,也因此形成工作水平的鄙视链,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成为行家里手和专家是最起码的应该的要求,一些触及过的方面也有一定得到见识和基本的知识,尤其是万金油似的人才有着广泛的知识和通透的结构,强大的领悟力让这样的通才可以极快地获得专业职业层级的表现,现在的转岗变得日益频繁,所以需要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专业和岗位职业需求,尽快成为符合要求的职业者,这个素质要求很高的学习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这几日的调研活动中陪同参与新增耕地利用情况和耕地流转情况的调查研究,看到一些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是我们农业农村系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修养而实际上我们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相比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和实际工作需要我们都有专业能力不足和职业精神不到位的短板,对于耕地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历史沿革和条文掌握把控熟练程度严重缺失,对于基层情况的精准数据和问题情况掌握不到位,大数据大网络和实时动态缺乏科学支持,基本都是宏观的理解和把握,缺乏案例的进程和实操,停留在抽象的层面落不了地,体制内没有长期研究耕地的专家级别的人才,既要熟悉政策制度又要熟悉技术科学,这是对农业农村部门的相关职能要求和人才要求,也就是说耕地对于农业系统而言是最关键的要素,是所谓的藏粮于地的要点所在,因此在耕地方面需要布局更多的力量和资源,但是现在农业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能安排和人员布局都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围绕耕地没有形成一个链条和高地,让人才和技术力量聚集于此,形成资源富集区域,现在也有相关部门机构和人员,但是不够专业不够专注耕地,这些人员和机构都是分散的散兵游勇,各自为政、单枪匹马,形不成合力,这种环境配置下自然形不成权威和专家体系,这就是我们农业农村系统在耕地方面与自然资源系统的差距,法律政策资源比不上自然资源部门,技术方面比不上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组织,那么我们只能是在基层情况方面比较强,也就是一大把的问题在我们这里,需要解决时我们没有手段和工具,这些东西不在我们手上,而在其他部门和单位,他们不归属农业农村部门管理,农业农村部门面对的要求和目标职责又必须严重依赖耕地,这就是农业农村部门面临的一个困难局面,资源不在手上,责任在自己肩上,压力在自己身上,也正是这样的情况造成了专家不专,这次耕地调研中自然资源系统干部对于耕地的熟悉程度比农业农村系统的干部熟悉的多,专业的多,反观现实需要则不然,各级领导都不认为耕地是其他部门牵头的事,都认为农业农村部门是耕地的第一责任部门,应该最熟悉了解耕地情况,因为管农业生产、管农民增收、管农村治理就要管耕地,可我们恰恰就不是这样的管理机制,耕地就不是农业农村部门为第一管理责任单位,这是我们的特色,犬牙交错的权利制衡机制,我们涉及耕地的部门和单位以及人员发挥作用不够,没有达到专业和职业的水准和高度,解决不了问题,存在感严重不足,耕地涉及的法律政策性很强,牵涉事务很广泛,涉及到的人和事很普遍很广大,耕地里面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和利益牵涉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土地政策是很多法律制度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离不开土地问题,各部门之间利益和权利交叉,管理范围的重复矛盾,这些在耕地上有着明显的冲突因子,相互扯皮相互推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问题引发出来的各类纠纷错综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久拖不决,上访的案子里面牵涉耕地占相当比例,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世世代代的希望所在,生命繁衍的跨代责任保障所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所在,耕地上托付了太多的诉求和希望,在其上面需要注入更多的力量,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投入,还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进行适时的改革创新,既要稳妥又要迅速,这是耕地的性质决定的,也是耕地的重要性决定的,听到那些年轻人所说的有关土地、耕地的专业术语都是我的知识之外的点,使我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的狭隘性,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之外有这么多的盲区需要补课,自己明显地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了。术业有专攻,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才,而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毛坯,可以根据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变化,所以不要指望什么都懂什么都知晓,都有当专家的时候,同时都有当学生的时候,没有例外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是那么多的专家级别的传授,只要在某个方面比自己知道的多、知道的深就是自己的老师,就应该不耻下问,就应该谦虚地向人家学习他的长项,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不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这样总觉得自己有理,而要学人之长,这样可以让自己保持谦虚的心态,有学习的态度,这是成为专才与通才的必由之路,先是专才,然后博采众家之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愿意学习、能够不断学习就成为一个通才的决定性要素,这样的人才比较少,昨天听到国家部委调研组负责人肯定有些受之有愧,因为自己在他们想了解的情况方面不是很擅长,只是长期出于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有所了解,所以不是那么熟悉,历史的大概的轮廓是知道的,仔细的专业性的东西就不在行。
前一篇:匪夷所思七八零哥@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