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七四九容@365
(2024-05-24 21:37:05)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乌鲁木齐 晴 15-29。
一
有人认可,有人不认可,那么怎么办,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评价再正常不过,主要看哪一种是主流,有什么硬伤没有,哪一方的比例大、质量高、客观性分析强,当然更要紧的是领导或上级怎么看,这才是关键,上级认可领导看中,其他的都不重要,领导也许是用人所长,发现了某方面的特点特长可以发挥作用,便用于领导的布局里,为领导所用,在旁人眼里的那些不合适不认同也都显得无足轻重,也就是说,领导看中了某一点就可以遮百丑,一招鲜吃变天的事儿,领导也是急用人为他当枪子儿,有时候就是布局的需要,乌克兰的连泽司机不也是要把狱中犯人征兵入伍参加危难的俄乌战争吗,普京之前也曾释放过监狱重犯用于前线冲锋陷阵,时局需要下什么都是棋子儿,紧急情势下什么都是筹码,应急状态下什么都是资源,时势造英雄,乌鸡变凤凰,今日阶下囚明日座上客,一念之差天壤之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每一个人都是可能的朋友、可能的对手、可能的敌人,他们相对于你的位置取决于你的需要、视角、态度和时局、变迁、环境,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或者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者筹码,不要将对手逼成敌人,力图将敌人化解为对手和朋友,任何事都留一线生机,留的一点退路,不得已不要搞死,为后来的变化创造一线机会,所谓的撕破脸的做法不要选择,留的一线宽日后好见面,这是高明的智慧之道,任何事走到死胡同就难办,如果还有挽回的希望都寄予之前的那一点温柔,所以不要翻脸,可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不要动辄彻底摊牌不留情面,这是主政者的政治素质,局面可以很乱很复杂,但不能搞得死水一潭,要有路可走,化敌为友是一个政治家和团队组织者最强大的力量,最能体现政治智慧的高光之处,前提是容忍容错,隐忍退让,当对方怀有恶意成为对手甚至情急之下是敌人了,都要客观地对待,不意气用事,而是理智把握分寸,抓住机会任何解除之前的误会,化解双方的矛盾,减退对方的敌意,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善意,有必要还可以根据情势发展策反对方,为己所用,所谓的利用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敌为友可是一本万利的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对手多一座山,少种刺多养花,少树敌多交友,至少不能把关系搞得太僵,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这就是政治的核心,成就事业就要容得下人,对于自己的反对者也要容忍,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对一切有利于事业的人和事都持开放态度,收敛自己的锋芒,把控自己的喜好,对于自己的视野范围的任何人和事都秉持善意,化解一切冰霜和恶意,感恩、消毒,消解复仇心,对待一切的恶采用拖延方式,事缓则圆,待到一年两年、五年十年后就自动消除了、化解了,也许曾经的对手和敌人都自己离开了,他们自有他们自己的了断,还有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改变了对你的态度和做法,成为同路人,甚至是合作者或者朋友了,不见得要仇视下去永不转身,什么都有可能,静观其变是不错的选择,不得已可以放放再说,每个人都会有恩恩怨怨,都会有过苦大仇深的时期,需要自己坚强理性地挺过这个时段,耐住寂寞、守住底线,保持冷静、静待时机,感性是这个时候人的最容易依赖仰仗的工具,一定要克服自己的邪恶思想的滋长,管住邪恶的念头,坚守基本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切忌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睚眦必报的做法和心理都不可取,可以说,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世界,有多大的容忍能力就有多宽阔的道路,有多少被收纳的对手就意味着有多高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实际上这也是最难的事,对一个人而言那个没有血性,哪个没有喜好,哪个没有脾气,哪个没有性格,这些都与包容和容错格格不入,除非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有着天生的容忍性,我们的身边有谁可以宽容我们的一切呢,所以可以容人的人才是最值得敬佩的人,敬佩他的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敬佩他的为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克服一切偏离的克制力,敬佩他的利用一切机会扭转不利局面改变情势的智慧,而要将这个他变成那个自己,需要一个兑变的过程,起初的纠结和偏执让自己结下了过多的仇怨的种子,现实教育自己这些包袱终将压垮自己,不如卸下它们轻装前行,尝试的结果还是有效果,进一步采取的开放的态度,形成良性循环后,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变,至少没有延续仇恨。通知几个老队长来领取优盘,都在新岗位忙于工作,不是出差在外就是开会走不开,抽时间来的也都带着任务在身,还不忘一趟办几件事,所以坐不了一会儿就各忙各的走了,之前通知的一些队长们有的都换了单位另谋高就,更不方便来,只得换个联系人,大家都不在一起办公,各自的地方都不同,所以交给他们再由他们想办法分发给每个队员,也需要一个过程,反馈也就比较慢了,这在个人也就是个念想,不打紧,越是时间的推移越有价值,就跟陈酿一般,问及队员们到新回单位工作的情况,大都说很忙,事很多,有一个适应过程,村里的那些经历对自己的帮助可能体现在工作中了,还来不及整理,估计慢慢会体会一些,不过普遍都感到成熟了许多,对基层对三农工作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现在忙一些但可以照顾家照顾孩子,生活上比起驻村还是要好许多,很多方面都正常了,精神上也没有在村里那样的孤独感。
前一篇:匪夷所思七四六逆流而上@365
后一篇:匪夷所思七四八向窗外望去@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