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七四五从此再无孤旅@365

(2024-05-23 22:06:52)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乌鲁木齐 晴 15-27。

照单全收是现在表态的标准用语,表示全盘接受批评,是一个谦虚认真的态度,如果不这么说就意味着什么,比如对批评没有认真对待,比如有抵触情绪,比如不接受组织的安排,等等,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枝节,引起不必要的歧义,人们都照本宣科地将这样的术语、熟语用了过来抵挡外界的疑虑,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成为了一套程式和规范,这多少有些与原意背道而驰,组织的本意是要交流深入进行,批评的声音要严肃而具有深度,来自他人的对于事实的意见有可能是接受的,也有可能并不接受的,简单地照单全收仅仅表明一个态度当然可以,可是也仅仅表示一个谦虚的表面形象而已,实则不然,
同样,如果批评者点击了实质性问题,自然会引起争论和辩解,因为批评的事务必然有出入的地方,有需要深度交流的过程,被批评者一定有他不认可的地方,也就会为自己的言行辩白,因为事关重大,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如果有重大问题被批评者提出来了,怎么可能照单全收呢,承认事实还是奋起抗争,都不可能是说的照单全收,所以对被批评者没有必要争辩的必要时,他的照单全收才成立,也从反面证明了没有批评到根本问题,否则一般情况下不会照单全收而是不接受,是全面反击,与批评这正面对攻,所以当在这样的场合有照单全收的语言时,基本可以判断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情况发生了,实质性问题不会触及,也就是达成基本的默契,就像领导讲话的提示结束的语句出现一样,大家都觉得没戏了,都会松一口气,那么这种熟语一般都会惯例出现,都会习惯性的使用,就证明了我们的很多批评自我批评的场合已经达不到最初的设想和目的,不可能揭发出问题,不可能把实质性的错误在这样的场合用这样的方式解决,最多是一个提醒,是一个相互的试探的过程,是一个相互摸底的过程,维护基本的体面,践行一些表层的规范,承认彼此的边界,现在对于这些程式性的规定起到了形式上的规范意义和作用,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实让这些模式本身面临考验,组织的内部人控制定律告诉我们集体性的作弊是一个严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顶端设计者不得不察,我们现在的制度安排将批评和自我批评置于自觉半自觉的状态进行,试图让体制内的组织和人们以一种自发方式解决自身的问题,类似传统文化的自省自我革命,发自内心和自我行为,上升为道德约束,具有强烈的自我发现的性质,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体现了私密和自发属性,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觉自愿,在我们现在的以组织为单位的这种制度化的活动中还达不到这种自觉自愿的高度,前提条件不具备不成熟,实施过程就走样变调,这也应证了一个常用的组织规则,批评要一对一,表扬要当众,有实质性批评的行为应该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和效果,避免出现群体性的批评场景,以国人的内敛性格和一般的人格面子诉求,这样的当众批评基本类似群殴,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面子上也是极度受损的,之所以表面接受照单全收不过是组织原则不好违背,因而我们的组织制度和原则的一些具体安排需要照顾现实情况,结合文化传统和人们的心理诉求,强调平日里的多交流沟通、制度化信息协调,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多进行双向交流,对批评一定要采取慎重态度,严格限定批评的范围,不能是一种扩大化的做法,更不能简单化、随意化,决不能将批评当成打击报复的平台和手段,肆意滥用,否则对于组织的凝聚力和氛围营造带来极大的冲击,批评制度安排在执行中的各式各样的做法都力图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发挥组织自己的内在清理机制,清洁组织卫生,清理队伍杂音,保持组织的纯洁性,而每个组织的具体执行者有各自的理解、把握和做法,就眼下所见到的经历的存在的问题基本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制度设计与现实操作达到的效果大相径庭,所以需要从整体的把握上给予正面指导,并根据实际矫正预期,在执行中的方法上进行研究提供工具,力戒形式主义,避免负面效应的扩大和影响面。真正的交流一定是行云流水似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需过多的沟通,片言只语就可以连成通畅意识流,让各种思想碰撞出各种的火花和灵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对方的思维与自己的思想高度吻合,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也有着高度的黏性,十分容易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概念和理论,创造出一些新的思路想法,感觉从对方那里获得智慧的启迪和冲锋的力量,有向下进行的冲动,愿意为后面的进展贡献自己的知识,对于未来有着一致的认知和沟通的愿望,情感的共鸣将交流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彼此的精神的交汇为认识的拓展和进一步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奠定了普遍的一致性的理性基础,互为对方的知音的格局的形成具备了条件,一旦有了感性的因素的参与,人生最难得的那一个存在就出现了,进入到上升通道,命运注定的聚散随缘,也是人的渊薮之一,与生命同行、同甘共苦,如影随形、不离不弃,从此再无孤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