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五二六平稳的立场@365
(2023-10-16 21:03:14)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晴有时多云 14/23。
一
有时候懈怠是休养生息的窗口,思想上不滑坡没有了懈怠,修养生息也就无从谈起,仍然在那里努力奋斗,紧张的神经没有丝毫是松弛,全身心都是绷着的,这样的时候是讲不得其他,即便已经十分紧张,十分困难,十分疲惫,十分需要休息,但是不可以松懈,此时恰恰最需要的是一鼓作气,咬紧牙关,直到胜利,任何的松弛都将带来前功尽弃的风险,此刻值千金,坚持是最重要的,坚持最后五分钟就意味着成功,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九十,损失于此时是刻骨铭心的,紧要关头坚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不言而喻,过了紧要时刻,需要修养生息,这是每当取得阶段性成就之后人们自己的调节需要,首先是思想开始了松动,紧张的神经有了换岗的需要,紧绷的身体也开始了放松,空档期的来临什么都松弛了,没有大的事务的追踪,没有大的目标的等待,没有急需的调动的需要,利用这样的空闲修养一下自己是很好的选择,所谓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修养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生息是为了迎接更大的挑战,生产力的提升,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所以必要的整理是再出发的必要环节,每次重大战役之间隙双方都抓紧时间休整,等待下一次的冲锋和残酷的战斗,积蓄力量是必要的,由人的生理决定的,也是人的心理决定的,当然这样的机会也许不是可以计划的,随时可能发生不测,总之是由下一次任务的到来而终止,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转移之际,还来不及休整的二野不得不立即行动,抓住战机,横渡黄河黄泛区,前一次的大战之后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可是新任务来得太快,已经没有时间了,战机稍纵即逝,需要的修养就被新的急行军取代了,因此有时下一次重大任务的来临不是争取的,不是想得到的,有些预料之外,定日不如撞日就是这个道理,休息也是要抓紧的,在下一次的任务来临之前,就要尽快地补充弹药食粮,为下一次的战斗做好各项准备,方方面面的功课都是以休养生息的名义进行的,所以睡觉不是休整,好的休整是准备下一次任务,为完成任务提供更全面可靠的资源和条件,不是彻底的放弃工作,而是将战斗换成了准备,不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而是磨刀霍霍、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不是精神的颓废,而是换了一个地方进行思考,也许谋些方面有些松动,而在其他方面反而更紧张了,也许在有些地方人们变得平静了,而在有些方面和地方却是剑拔弩张,不要指望躺平,任何时候躺平都不符合优秀的标准,即便是修养的时候也有休整的样子,即便是生息的时候也有各种的任务摆在面前,战斗从来没有停止,不过是换了战场和地方,工作从来没有停歇,无非是换了方式和对象,从这样的意义讲所谓的修养生息不过是换一个工作的场景,引入了更多的生活的内容,身心开始更加开放而改变了之前的专注,我们会发现很多都是没有什么改变的,改变的是极少的地方,不是彻彻底底的改变,是局部的某些方面的改变,就像旅途的某个环节而已,不同场景的不停的交替出现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工作是连续的,生活是连续的,生命是一贯的,不断换场是人生的福利,精彩的生命本来就没有停歇的基因,懈怠从来不是人的本心,而是人心的疲劳,对于负面情绪的反应和应对,这样的短暂时刻不代表人的全部状态,不过是小小的插曲,这主要还不是什么高尚的原因,而是人的本性就是不断的劳作,生命的本质就是运动,这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完全全躺平,不会完全的懈怠,所以不必对懈怠过于夸大其词,将其视为一些负面情绪的宣泄和传播罢了,一旦环境改善,条件具备,懈怠者会重新振作起来,找到新的兴奋点,激发自己,至于长期懈怠下去的少数可以减少他们的影响以免传染他人,他们只是极少数,对于整个社会的损失是十分有限的,不必过度解读,夸大他们的负面作用是高看他们,没有必要,当然没有理由保护那些长期懈怠者,让他们为自己的懈怠买单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让人们对于懈怠有着天然的防范之心、防范之策、防范之法,维护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有助于减少懈怠和懈怠者,甄别其中的区别是困难的,但是对于懈怠采取限制和掌控的政策是必然的必须的,不能让懈怠成为流行病毒一样传染,感染更多的人患病,让懈怠者远离社会主流很重要,让努力成为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很重要,让懈怠成为社会的厌恶品很重要。今年以来各项工作比之去年还是要轻松一些,尽管上半年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局部的紧张气息支撑了一些言论和操作,但总体可控局势向稳的态势还是明显的明确的,个别的案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和指向,社会事件平均发生率范围内的任何情势都不应该赋予更多的解读,这不是什么为个人找借口放松自己,也不是为了证明工作成效,而是我们如何正确估计形势,对社会有一个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都不利于工作,没有在这个正确的前提下开始的一切计划和安排部署都将缺乏科学性和正确方向,历史上很多的重大关键问题都是对于形势判断发生了偏差,造成了错误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带来巨大的变故和曲折,不应该对此采取草率的态度,不能情绪化对待社会的现实存在,而应该科学客观地分析其中的款曲,得到公正的结论,就事论事,客观地对待发生的问题和案件,不仅仅是对于基层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对于基层干部这更重要,似乎他们并没有摆正坐标,失去了一颗平稳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