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四三七康复@365

(2023-07-20 23:56:11)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乌鲁木齐 晴 27/40。

今天去医院看望了一位康复中的病人,一场大难后起死回生,半年时间恢复到这样的程度很难得,真是应了那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曾经给予他人帮助、理解,现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理解的时候,可以得到同样的回报吗,不见得,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只是我们的愿望,是佛家的理论,有合理的内在因果,却不是一一对应,往往没有或者看不到直接的联系,不是逻辑的混乱而是这里根本就没有逻辑的存在,帮助别人不要指望回报,将其当成自己的一厢情愿,是自己的主动行为,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自己的善良,自己的素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促使自己行善,做好事,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从自己的言行中体会的欢乐,这就足够了,也得到了回报,那就是自己心安理得,自己心情愉悦,心满意足,这也是我们愿意帮助他人的原因,如果将帮助他人当成买卖一样,希望也同样的得到他们的回报,这就是画蛇添足了,一则你不知道帮助对象是否有你同样的行善的愿望和动机,你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往往也不挑选对象,所帮助的人各种各样,有善良的,有恶劣的,你帮助他的时候是觉得他需要帮助而不在意他的品质,他很可能就是知恩图报的人,还有可能是唯利是图的人、见利忘义的人、好占便宜的人,你也无法预计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什么帮助,往往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被帮助的那些人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帮助你的资源,没有能力提供你需要的帮助,三则真正行善者不图回报,他们从开始帮助他人就没有指望将来得到回馈,这才是他的本意,当自己落难时他想的也是自己去攻坚克难,对于他人的帮助、好意他也不见得感觉是对自己的回报、是对以前自己的善行的因果关联,某种意义上他不希望是这样的联系,而是不相干是事。当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种简单的因果报应图,符合一般人的逻辑,也是佛教和官方鼓励人们行善的说辞,用以教化人们及时行善积德,在既往的基层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心理暗示,成为了指导人们言行的重要规范,善男信女因此而大行其道,这样简单质朴的因果关系下行善几乎成了买卖关系,市场失灵同样会时时发生,严重破坏游戏规则的严肃性,履约率的长期低下势必造成难以为继的结果,善良越来越不被现代人视为重要品质,善行也越来越不为成功认识恭维,就已经证明世风日下,简单的因果报应逻辑无法再统治如今的人们,事实上在主流社会已经破产,因而乐善好施不应当被当成一种换取利益和回报的投资,而应当被当成自己的一种选择,得到的是自己的内心的安静和平稳,将这当作我们善行的目标,是我们愿意帮助他人的根本目的,也就将善良置于一个更大的格局中我们自己也释怀了,对于那些我们曾经善待过的不良言行和不善良的人与事也就释然了,不至于想不通,为什么我曾经那么对他好,他却以怨报德,对我这样不好,从开始行善时就割断这种希望,也许可以减少我们许多的烦恼,付出是时候就没有想着得到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也不想他将来为自己做什么,没有了这样的希冀也就不会在自己的仓房里预留下这样的空间用以装盛他人的回赠,更加纯粹的善行将更多地指向精神的愉悦,远离物欲横流的善良品质得以纯洁的土壤和空间,会更加圣洁绚丽、馥郁芬芳,我们倡导不图回报并不是为那些以怨报德之人找借口,相反这样的人得到的惩罚的应当的,之所以这样是解脱那些行善的人,让人们免于传统的因果报应的逻辑混乱,让更多的人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受伤害,让善行本身成为人们愉悦的本源,不是消灭善良,而是增加行善者,鼓励善行,让善行成为人们的本意而不是买卖的筹码,也许就是拯救人们那颗善良的心灵,保留人性和社会性的结合的不多的善果。我的今日的探访让我对此有信心,至少他和他的家人的言行证明他们面对厄运就是这样的面对,减少对于他人的影响,对于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人他是极力回绝帮助的,不寻求他人的帮助,不求回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