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四三三有饭吃、有衣穿@365@365
(2023-07-16 11:31:34)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乌鲁木齐 晴 26/40。
一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这次从喀什带回来的蟠桃和杏子让夫人见笑了,蟠桃个头小,伤疤多,虽然味道还勉强可口,品相确实有点差强人意,杏子味道还过得去,酸甜味的,可是却是青杏子的面貌,总示人以不熟,夫人笑问,这就是你专门为我带的礼品级的水果?揶揄之情也的确令我不堪,这次回来前就夸下海口要带水果让她尝尝,她说蛮期待的时候我以为不在话下,时下正是杏子蟠桃成熟季节,又在杏子的故乡,哪里还找不到点好杏好桃?恰恰就这么巧,就这么寸,就是没有好杏好桃给我带回来,在江南批发市场转悠了几家水果批发店,都说今年的杏子不好,价格高,品相差,量也上不去,主要是冬季的严寒冻死了果芽,春季的严重倒春寒又冻死了大量花,降低了坐果率,早就听说今年的西梅、杏、桃产量大幅下降,品质也上不去,可这么严重还是没有估计到,南疆首屈一指的农产品市场集散地都找不到像样的南疆产果品,这多少令人失望,靠天吃饭的现实没有根本改变,设施农业也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农产品生产的脆弱性,技术进步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保证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现在我们的所有努力也还停留在局部的影响层级,个别的改变的状况,基本的现实面貌没有更替,我们没有什么手段彻底将农业掌控在自己的股掌,尽管有时我们这么认为,这么想象,现实里面农业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农业的局限仍然很大,一个低温,几场寒潮,就可以让我们的千万亩的果园变得百花肃杀,一文不值,就可以将我们的农业的希望打得七零八落,将我们的各种设施设备和努力当成摆设和白费,令我们一次次感叹农业的弱质、农民的苦难、农村的破败、人类的渺小,有鉴于次我们还有什么资本对抗自然的安排,不服从四季的部署,变得狂妄起来,骄傲起来,实际上我们本来就没有指手画脚的权力和能力,除了小心翼翼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顺应时事之外,我们几乎没有什么什么多余的选择,当然还有勤奋努力不可丢弃,那些认为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可以让我们松口气,可以随便得到上苍的恩典,获得大自然的馈赠,这多少有些过于自信,经验告诉我们天道酬勤、苍天不负有心人、奖勤罚懒、人勤地不懒,不论是谁都没有懒惰的权力,记得三月底气温低的时候我曾经询问3村的村干部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地头的有些地炕没有生火冒烟,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可以减少冻害造成的损失,他们回答农民不愿意采取措施,没有采取任何的办法,也不值得去做这些事,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办法可以用,不过就是要费点劲,要用一些木头和煤炭,他们不愿意付出,前段时间走村入户发现很多农户家院子里的杏树的杏子都熟透了,可以采摘了,不见他们及时采摘,而地下满是掉落的杏子,他们把掉下来的杏子晒杏干,却不愿意爬树专门手摘,那样的话会比较费时费力,可品相质量会好很多,他们不这么想,而是宁愿差点事也不愿费那个劲儿,经常性的简单的事找不到人来,很多农民并不在乎挣小钱,看不上,想挣大钱挣快钱,又不愿冒险不愿承担风险,也不愿意吃苦耐劳、勤奋努力,这就是现在很多农民的问题,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还是传统的,一些环节和部分方面有些改变,可是在城市化工业化没有达到相当程度的情况下,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能突飞猛进的发展,指望耕地大规模流转集中到大户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职业化眼下还不切合实际,因为农民的出路并不清晰,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还达不到吸纳大量农村失地劳动力的水平,至少短期内还看不到这个大规模的趋势,经济疲软的态势可能延迟这个进程,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现在不可能采取惯常的措施将农民引向城市引向工厂,因为外贸形势不容乐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对外扩张,那么产业发展受阻必将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一直以来对于土地流转带来的问题的担心目前有些缓解,因为流转集中的步伐放缓了。那天有朋友说现在上海的中学招录的教师都是清华北大的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我没想到都这么卷了,如果是这样我真不知道现在南疆的农民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他们还有机会挤进城市的本就不太友好的大门吗?可以保证这种不竭动力的市场需求已经显现疲态,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旦失去的这根稻草,还有什么动力可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产生动力,可是还远远不够创造美好生活。今日有一位老同事电话相托,他的结亲对象已经在县城生活,想让我们工作队帮他慰问一下,转交他的礼品,答应之余我问及有关情况,因为他的这位维吾尔族亲戚我也认识,前几年结亲活动都住过,4小组的这对年轻夫妻二人加两个上小学的女儿一家四口,男主人常年在外打工,干建筑活,主要是油漆工,现在女主人也在县城做买卖,买了房子,也就搬进了城里居住,现在农村这样的年轻人很多,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城关村,外出务工很方便,回来也方便,县城房价也不高,有些人买个门面做生意,过几年再买住宅,也不贵,实现了做城市人的梦想,让家人和孩子享受城市的月光,在乡村的宅基地依然保留,房子长期空闲,名下的耕地交给亲戚种,这样的安排怕是一般城里人都要羡慕不已,这有什么办法,什么时候都是这样,有头脑的人总是走在前面,敢于尝试总不会吃亏,3村的农民不乏聪明人,有头脑的人有饭吃、有衣穿。
前一篇:匪夷所思四三一闲来小镇@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