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三八六纪要的是与不是@365

(2023-05-29 12:56:34)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乌鲁木齐 阵雨 9/18。

今天看到一篇有关会议纪要写作方法的视频,讲到几个用语的用法,特别是"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会议提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具体内涵,这是秘书写作秘籍里面的一篇文章,专门讲授公文写作知识,看后有所启发,还将前不久我们的一篇纪要翻出来,恰恰里面就有这方面的用语,对照看看是否有什么可以改正的地方,还好基本也符合作者的要求,没有问题。会议纪要本来就是记录会议的留痕性文件,具有严肃性,第一要义是准确,所以用词用语要精准,语句章节都要精确记录会议实况,反映会议的真实状态,特别是会议形式参会人员方面,会议的议程程序方面,会议重要意见建议方面,会议形成的决议决定方面,会议讨论研究的情况方面,会议提出了工作部署安排要求方面,等等,这些是重点要记录的要素,正是条件限制无法全面反映会议的情况,无法录音、无法视频录制,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纪要就成为会议文件的重要形式流行起来,是适应当时的那种情况应运而生,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由于人工限制,不能全面周全,文字的记录只好记录重点,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之前在基层、在乡村这样的地方的会议确实不具备条件进行录音、录像等记录方式,可是在现在的相当部分和层面的会议都具备进行会议全面录音录像的条件,会场设备、技术条件等完全有能力做到,为何一直没有推行录音录像的会议记录方式呢,至少现在的体制内就没有实现,这样的条件从技术上几十年前已经成熟,在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实行,2006年我到美国洛杉矶的帕萨迪纳、伯班克等市政厅调研学习,那里已经普遍推行市政会议向社会实况转播,将市长等重要官员议员的会议置于市民的实况监督下,当时与我们会谈的市长正在提出辞职,他就因此感到那个实况转播的压力是很大的,因此而不适应,重要会议进行录音录像是基本的资料档案留作备查早就成了惯例普遍推行,很多档案资料都是以视频和音频资料存在几十年,它的优势比其文字来说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之差距,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多公开档案资料都是这样的视频音频资料,一条纪录百年前清朝的北平的短视频比其百万字的几厚本清史稿更能激起你我的兴趣,有着更加丰富的信息,而我们现在的档案室有这样的资料可供后人用以借鉴吗,至少在我近40年的工作经历中没有,不能说没有设备、没有工具、没有条件,只能说没有意识、没有要求,导致这样的没有结果,至今还在沿用传统的方式记录会议记录重大事件,还在相信白纸黑字而不相信视频音频,还在依赖图章而不是现代手段,并且作为唯一的主流方式,文字迷信在体制内相当盛行,这是当下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保密心理作祟的结果,6、70年代的录音设备风波给上层的意识中种植下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设备设施不可靠的基因,从上到下各级领导干部都谈虎色变,这个影响让本就保守的体制内更加守旧,形成了一种气氛,似乎新生事物都不宜进入严肃场合,不适合做正经事,是泄密的重要渠道,似乎音频视频就是特务间谍的工具,就是泄露机密的罪魁祸首,这是一方面,其实另一个方面更为广泛普遍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很多人特别是体制内的领导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自己工作失误留下把柄,担心被秋后算账,担心被清算时留下证据,重大事项必须有完整的录音录像一旦形成制度,留下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并当成档案永久保存,对于历史事件、会议形成的重大决定、决议重要的讨论、决定形成过程都会留下坚实的证据材料,那时难以抹杀的,出尔反尔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没有那么轻松了,比起在文字上做手脚技术难度上成本上就大多了,也就是说领导们不喜欢给自己挖坑,希望给自己留下更大的弹性空间,而不希望给自己捆住手脚,这才是根本原因,他们的借口无非是安全的需要,无非是保密的需要,无非是保护干部的需要,无非是保护领导的需要,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技术上都可以克服,都可以实现,否则为什么其它领域,在其他地方,在企业,在民间都可以全面推行,唯独在体制内就不行呢,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拥有最丰富的资源,反而不敢呢?一定是体制内自己的力量反对这么做,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普遍的状态,担心留下证据备问责,留下事实被清算,面对许多不明确不确定的问题时,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这些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顺的情况下,反对过度的证据留痕一定是体制内一致的共识,越是是非边界模糊状态这种共识的反对力量越大,而且在体制内有着广泛的同情,毕竟有很多情况是不那么清楚的,有大量的不确定性,责任划分不明、职能交叉大量的存在,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评价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配套解决问责机制的一刀切、权责不清等问题,让体制内的人愿意接受以事实为根据的激励机制,让音频视频资料成为帮助人们工作的手段,澄清事实的工具而不是简单清理人打击人的手段和工具,这一切都基于一个事实,音频视频与文字一样都是工具,是中性的手段,问题是我们如何使用它,解除恐惧心理、掌握合适方法,坚持拿来主义扬长避短,它们一定会发挥好的作用,为我们体制内提高办公效率所用,而不是现在这样落后现实落后于社会的状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