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七七@365
(2023-04-02 20:14:25)
标签:
365读书文化杂谈 |
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乌鲁木齐 晴转小雨 -7/4。
一
《浮生六记》并不是买书的惯性使然,而是早有介绍,听闻过此书的传奇和大名,不过一直都没有顾上,也没用合适的版本,看过很多的样书,都不中意,所以也就等机会,直到去年。我选的《浮生六记》是牛皮纸似的封面,黄中带灰色,有点生来旧的模样,心中有些不快,不是首选,可是在几个版本中它是最让我中意的出版社,岳麓书社的出品,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价格又一如既往的厚道,15元,于是在22年那次探亲第一次到新的图书批发市场便出手买了《浮生六记》,当然这是其中之一,那次还买了这个系列中的另外几本,分别是《严氏家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孝敬二十四孝敬》,《坛经》。增广贤文我买过其它版本,当成案头书,常翻阅,这次和朱子家训等其它一些常用书合集,也不贵,便又买了一本备用。其它几本都是第一次接触,只道是按系列书的规矩,并不十分在意它们的选择,因为出版社早已经替我选了,古人早已经为我把关了,何劳我再费神巴力,又不是现在马上看,有合适的先行买下,待将来再阅读不迟,这样的系列书都按照这样的范例买书,没有具体的要求,随心所欲、随行所遇,不拘一格、不拘一例,没有那些大神们动辄一个系列全部拿下的气魄和志向,因此系列倒是涉猎了一些,可是都零零星星,没有几个完整系列被我盘下来,尽管我曾经记下很多的系列书的目录,也都曾动过心要立志于此,可是终于至今没有认真过,也就是有贼心没贼胆,只是在电子版的收藏里面尽可能地收集到很多系列书,并尽可能地一本不错都收齐全,纸质书还做不到,没实力是主要原因,没时间没精力也是理由,当然不是主要原因了。
《浮生六记》这样的佳人才子类作品,类似小品文,片段的美丽,散碎的银两,小意思,小格局,生活的细小,有些情趣,有些感悟,有些味道,有些小资,小家碧玉户上,小桥流水人家,大珠小珠落玉盘,小恩小惠入心田,六记我看了其中的两记便心生这些印象,重要关目尚待细察品鉴,仅仅是些许的篇章已经足够让我侧目向往了。叙事精致、洁雅,景物环境不是重点,寥寥几笔一带而过,衬托的有点样子、有那么点意思即可,从不过多着色,勉强会意就行,人物就那么几个,似京剧人物都要脸谱化,浓妆艳抹,盛装出现,与生活相干又有距离,或者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典型性倒是有了,烟火气都被过滤了,浓郁了色调淡化了情节,突出了重点缺失了细节,花红艳丽夺目却少有绿叶韵致衬托,花瓶有限的场合只有凸显鲜花的姹紫嫣红,却断送了田野花海的野味四溢,浮生六记里沈复想要的恐怕就是这种浓情厚意、蜜汁香甜,奇谲幽径、深渊靡丽。对于小品文是有过定论的,属于小资情调,登不了大雅之堂,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作祟,没有斗志没有力量,缺乏斗争精神,是与靡靡之音为伍,懈怠人们的意志,培养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于革命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于是在国家动荡的年代,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小品文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小品文的作者也是被归于反动文人的范畴的,因为他们动摇分散了人们的意志和力量,甚至是故意为之,打击革命的力量,瓦解人们的团结,动摇战斗的决心。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旗帜下,小品文之类又有了地位,散文的生命力长盛不衰就是例证,微言大义,大礼不辞小让,需要大义凌然也不可辞让小节小义,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小品文的特点在于它的小,有苗不愁长,必会长成参天大树,笼盖四野,小品文的优势在于它的精妙,优雅见长,小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微见长,入心入脑,沁人心脾,大水漫灌不及细水长流。一个道理不见得就一定是口号似的震耳欲聋,震耳发聩,有时候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细微末节入手效果更好,入情入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需要过细的反复的运作,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积小胜得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其实细微处更见本领,小处更需要功力,微观操作难度更大,洋洋洒洒的大部头不容易,可是短小精悍的小品文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玩清爽的,方寸之间、片语之中要明理叙事抒情谈何容易,一言两语就有中的,就要切中要害,没有两把刷子是玩不转的。尤其是现在,人们没有大把时间和精力看大部头的文学作品,倒是一些短小的作品可以受人欢迎,小品文可以在几分钟看完,有所会意,有所领悟,有所启发,这就足以,每当看到精妙处,击节唱和、会心一笑,不是挺有收获吗,再一个,现在的人都有相当的文化修养,阅读能力提升不是个别,一般的叙述都可以省略,很多时候此地省略几千几万字也是可以的,完全不必章回小说一样面面俱到,肥皂剧一般情景情节完整,段子一样切中要害即可,惊言妙语一语中的,大量的背景知识都省去了,大量的枝节都剪断了,明人不说暗话,响鼓不用重锤,因此小品文似的作品更有前途,大部头作品路子越走越窄,这是趋势,也必然地影响将来的创作思路,像《浮生六记》这样的书会更放光芒,其中的美学、园艺学、交际学、家庭学、心理学都用简单精美的方式呈现,情感用节制而充沛的意象表征,我们在轻松的意境中体验体会,学习了解回应,这是最难得的机会。
二
《浮生六记》继承了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的写实传统,真实描写了作者夫妇生活起居,男女情事,悲欢离合。正因为作者所写都是普通人所熟悉的事情,才使广大读者感觉真实可信。作者严格遵循“记其实情实事”的原则,记事不夸张、不虚饰,如作者写陈芸的外貌,并没有那些“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类的陈词滥调,在赞赏她“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的风韵神采时,又写她“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作者如此描写陈芸外貌的缺陷,并未损害她的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可爱。作者写陈芸喜爱文学,通过自学能识文断字,并“渐通吟咏”,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但并不像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的才女,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是“仅有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中国古代的文章,尤其是小说,描写的人物多是性格单一的类型化人物,好人毫无缺陷,坏人一无是处,沈复笔下的陈芸,不是理想化的虚构人物,而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者所写,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并无一点虚构幻想。即使写陈芸回煞这样带有迷信色彩的事情,也只是如实记录所见所闻,并无任何虚妄之词。
《浮生六记》采用板块结构,各卷按内容分类,都有明确的主题。每卷叙事以时间为序,而各卷的安排也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闺房记乐》从沈复夫妇幼年写起,以乾隆六十年(1795)陈芸与憨园结盟为止。《闲情记趣》时间线索不分明,主要写乾隆五十七(1792)、五十八年(1793)寄居萧爽楼情景。《坎坷记愁》从乾隆五十年(1785)沈复夫妇新婚离别始,至嘉庆十年(1805)沈复人石琢堂幕止。《浪游记趣》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沈复游山阴开始,至嘉庆十一年(1806)沈复游济南结束。按照时间先后安排板块结构,叙事集中而条理分明。全书采取板块结构,内容有重复处,则学《史记》互见法,此简彼详,彼此互补。如《闺房记乐》提到“时余寄居友人鲁半肪家萧爽楼中”,而寄居萧爽楼具体情形,则详见于《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写陈芸与憨园结盟,最后说:“后憨为有力者夺去,不果。芸竞以之死。”憨园负情,嫁人豪门,陈芸因此血疾大发诸事,皆于《坎坷记愁》中补叙。此书记事头绪繁多,但始终以陈芸为中心,围绕“情”“趣”二字展开。如写南园之游,从陈芸租借馄饨担解决冷饮问题开始,最后以“非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束。,写萧爽楼文会,也以“惟芸义为官卷,准坐而构思”收结。写星澜月下画兰影,则落笔到“芸甚宝之,各有题咏”。如此结构,叙事形散而神不散,此为散文写作之要领。
自首次刊行以来,《浮生六记》就收到学者、作家们的欢迎。中国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2008年,《浮生六记》被改编成同名京剧,全剧讲述的是清朝嘉庆年间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由谭正岩、窦晓璇以及张凯、张云两组演员演出。
2018年七夕,由苏州好端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在清代苏州文人沈复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同名昆曲首演。
——历史学家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呢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已距今近矣。
——古典文学研究家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的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竞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古典文学研究家陈毓罴:《(浮生六记)研究·自序》
,《浮生六记》一书,继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之后,开创了家庭文学小品之光辉范例。它的文学价值相当高。
三
读一读,薄薄一本,也许你会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也许你会想起春花秋月何时了,也许你会想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管你想起什么,一定会平凡处拾闲趣。
前一篇:匪夷所思三三五天涯若比邻@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