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三一六人生悲凉@365

(2023-02-16 16:00:09)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阴 -3/4。

人生悲凉啊,叹息在一阵音乐声油然而生,钢的琴敲得我心一丝丝凉意升起,不觉是南疆的正月间,咋暖还寒处,竟是怆然涕下。想起与我父亲同庚的老处长,离退休的那几年,他知道自己患病,想职务上有所晋身,他一次出差的夜晚的宾馆的床上告诉我,他想看看走职称的路行不行,看来往上升厅级没有什么结果和希望了,他之前的所谓努力也是老派知识分子似的,无非是对领导好一些,对工作更尽心些,态度上更努力些,我可以想到让他送礼是不可能的,低声下气求人更是不可能的,低眉顺目都做不到何况其他的一辈子都不齿的苟且偷生或者有损尊严的事呢,那时的知识分子特有的骨气使得他拉不下脸,即便剩下的时日不多,马上退休了,也是寄希望于组织,寄希望于领导,可是眼见退休在即,无望之后便想职称上,几经努力都失败了,我到有关单位为他的职称的事跑了几趟,他退休没几年就因为胰腺癌去世,62岁。他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处长,他那几年就是评职称的管事的处长,全疆农业系统每年经他手的高级职称何止千百,可他却因职务上不去而取道职称时又不得,得不到红本,不仅是看病的费用奇高,承受起来吃劲,更有些颜面的问题,他可是有些才气和名气的处长,周边的很多远远不如他的人都有了结果,升职了,高就了,或者职称上高级了,等等,可他就是不行,郁郁寡欢,淤积而终,每每想起都是悲壮,几十年过去再想起,心中不免增添几分苍凉。陈昌浩是四方面军仅次于张国焘的主要领导人,解放后只做了一个地方小农场的场长,一直到离世,西路军的失败由他担负了责任,可是哪位元帅没有失败的经历,他曾经与张国焘同流合污,但也是形势使然,在那个时候都在摸索中前行,每个成员面对问题并不是那么清晰,站队选边也是经常的,归根到底还是在执行中央的决策,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和自我修养素质支撑,历史上与毛泽东有争论有不和意见的很多,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等都与毛有过不和甚至有过很激烈的斗争,但也都化解了,解放后也都是元帅并担任重要领导,境遇的大相径庭和待遇的天壤之别的原因大概还是错误的性质不同,被视为毛泽东最黑暗最危险的那段时间里,陈昌浩没有明确积极地支持毛,而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张国焘的一边,尽管自己有着优秀的品质能力素质和光辉的斗争经历,但是后来的西路军的失败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失去了所有的资本,成为边缘化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个人的性格使然,被路线斗争的失败和西路军军事失败打倒不能自立,不能勇于承认失败和错误,思想上的顾虑和知识分子的清高让他不愿、不敢面对毛泽东,或者一直都没有认识到毛主席的地位和权威,总是绕道而行,远离这个中心,一直想另辟蹊径,在自己失去了资本的时间里没有像徐向前等西路军、四方面军的那些大员们所做的那样,更弦易辙改换门庭,迅速积极地向毛为中心的权威靠拢,大概这是很多知识者能力突出者共同的特点,心高气傲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不仕权贵为士大夫的心理、君子固执的性格,这些造就他们的独特的处事原则,也造就他们的个人悲剧。不是哪个人都可以得到宽宏大量的对待,不是所有的伟人对待所有的对立面都可以既往不咎可以原谅,可以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可以像对待杜聿明那样,是非功过分明,政治上的选择也是权衡的结果、是既得利益分配的结果,整体的政治选择可不是简单一个人的前程命运所能比拟的。个人际遇不同,有很大程度是性格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即命运,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固守原则和自己的初衷,不做墙上草随风倒,坚守的是道理、就事论事还是坚守利益、明哲保身,我们紧跟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紧跟人和领导,唯领导马首是瞻、领导的意志就是我们的意志,这其中的差别是性质各异的,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看不清可以等待,明白了就要选择,回避是另一种选择,但往往不是最好的选择,短期看更明显越快行动越主动越有效,长远的眼光看就不一定了,翻烧饼是常有的,今天跟形势跟对了,不见得明天就可以跟对,现在跟对了人风光无限,将来也许这个人出现了问题,也容易受牵连,押宝似的投机行为还是多看少动为好,不易频繁操作过度投机,当然这样的大关口不是那么的一目了然,过山车起伏跌宕把大部分人都搞懵圈了,加上权力之争,利益之争,口舌之争,肤浅而短视,这些因素决定了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些不确定性,每当大关口更是千变万化激烈无限让形势更加复杂多样变幻莫测,选边站将这个过程压缩了尖锐了,对立的双方极尽能事拉拢中间派,不择手段加深了思想的鸿沟愚钝了智力的发挥,更大的混沌笼罩着大家,又增添了变数。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个人升迁而言,平凡者都不约而同地期待可以得到组织公正地对待,而组织是具体的人操作的,操纵组织的人的把控喜好和能力是关键,很多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一点,以为组织是万能的,岂不知组织的局限性远超你的想象,很多时候组织就是某些领导的幌子,他们利用组织做挡箭牌,维护了自己挡住了真相,组织承担了责任和人们的怨言,却为某些人提供了作恶的平台,组织行为学赋予组织人性,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拟人化的假说,重要的还是组织后面的操纵者,问题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人生悲凉又多了一条渠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