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二七五先捅他一家伙@365
(2022-12-06 17:49:18)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阴
-9/0。
一
先捅他一家伙,这是在《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的一句台词。当打乱了的一小股部队穿插过程中夜间发现一个驻扎的重量级的指挥部,当时的一线低级指挥员并不知具体,但他首先是敢于行动,采取了积极的战斗姿态,就这样的一只小股部队竟然极大地打击了国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廖耀湘的斗志,让他错误地估计形势作出错误的战略决策,最后失败被俘,这是实践优先的胜利。先干再说,这是将实践置于顶端的理念,实践决定一切,实践是指引行动的灯塔,很多时刻需要这样,紧急时刻,应急状态需要随机应变,战斗瞬息万变的形势不容我们迟疑,亟待我们采取措施应变,这时无需过多考虑也无机会长时间考量,而是立即采取行动,差错只有在行动中迅速纠正,及时行动及时调整,就像路上跑步随时调整自己的姿态和方向,我们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行动的方向和下一步的措施,而不是坐而论道,把时间花在开会、文件、通知上,而是在行军路上通联,在战斗夹缝空隙开会,在担架上思考,在指挥地图前决策,这种举措不一定完善,决策不一定全面,它的最大优势是迅速行动,在高速运动中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形式如何完善不关键,抓住战机最重要,谁的主意不重要,取得胜利最重要,一切都要为攻取堡垒拿下战斗让路,一切都为获取战斗胜利为目的,其它都无所谓,都可以边缘迁移,大量的战争教育我们,只有那些抓住战争机会的人才是最好的指挥员,因此,他们集中力量精力和智慧、一切资源都在战争核心要素,而对于其他附属的因素尽可能远离,比如国军是正规化部队,讲究级别等级森严,军官都有严格军衔隶属关系,嫡系非嫡系之别,主力非主流之差,有着军队的仪式感,军人的威严感,讲究的是面子,讲究的是关系,讲究的是上下级隶属,讲究的是待遇,等等,这些非主要因素分散了他们的战斗力,让他们坐视机遇丧失,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及时根据战斗形势变化调整战斗的策略和举措,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够全心全意,不够专心一致,反观解放军就不一样,他们装备差,小米加步枪,他们中大部分是泥腿子文化水平教育水平低,但他们用其他因素克服自己这方面的不足,靠的是集中一切资源用于战斗,集中有限的力量歼灭对手,勤能补拙,意志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物质的短缺,战争实践中发现机会、取得先机,战斗实践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因为他们的顾及少,他们的条条款款少,他们的基本资源少,他们可以轻装上阵,可以放下所有包袱,因为他们本就没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炫耀和留念,他们更愿意打破这个世界,破坏旧制度旧世界就是他们的目的和首要任务。这些都说明,之前的一切都不重要,现在的存在才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没有武器可以从对手手里拿,草船借箭,对手就是自己供给的运输大队长,没有人可以从对手那里策反,通过宣传教育大批敌人都可以转化为自己人,没有后方就建设根据地建立敌后方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给予他们合理的土地和资源,没有政权就打倒伪政权宣布他的非法建立自己的政权,也就是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中解决战争中的问题,没有战争实践谈战争等于白扯瞎掰,离开战争的战争要素失去了存在价值,运动中寻求战争的一切,战斗中找到取胜的机会。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当时绝大部分国人的经历,只有极少数人学习战争,进行了系统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他们也需要在实际的战争中运用才得到机会检验,实践中确立自己的战争艺术水平,大多数军事家并没有正规训练,而是从战争中诞生出伟大的将军元帅和军事天才,比如毛泽东是天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解放军的最高统帅,也是一些具体战役甚至具体战斗的策划、指挥者,那么他并没有学习军事教育背景,一生连枪都没使用过,他从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一刻起,就肩负起了中国革命的军事家的重任,开始了战争生涯,在战争中不断实践、不断战斗于烽火连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的写下了《论持久战》,总结了游击战的经验,不断学习国内外的优秀战争战例,创造了战争历史的三大战役这样辉煌战例,周恩来、邓小平都不是军校毕业的,他们的军事家称号可是货真价实,也源于他们的战争经历、实践和他们脱颖而出的军事才能以及他们创立的一例例的胜利战例,他们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已经成为新历史时期的军事准则和教科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向我们展示了反面的案例,就是饱读兵书的马谡这样的人有时反而是坏大事的罪魁祸首,他们讲起兵书来头头是道,很有迷惑性,实际在战争中在具体运用中缺乏随机应变的洞察力敏锐性,死抱着兵书的教条不放,而置战争具体实际的情况于不顾,还不接受正确的建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当然就不能及时调整及时改正既定的计划以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失街亭也就是必然的了。死抱教条是本本主义,平日工作当然是没有创造性,成绩平平,而在重大工作中,在指导思想上如此导致的是徘徊,整体社会的保守,如若战争、应急,那是要关系到人头落地、生死存亡的,断送胜利、断送革命、断送事业,并不是小事一桩,其所以如此,愿意按照本本、按照文件、按照指示行事,这样相对来说保险,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也就将责任降低到可控范围,这就是战争与和平时期干部选拔标准的根本不同,战争是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可快速反应决策、斗志坚定昂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人才,混日子者不会在这里找到大的机会,四平八稳儒雅怡情者也顶多作为军事辅助人员。
二
一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如果认真思考,让我们获益良多,都说读史能明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谁也不会否定你的高度,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管理也就少走弯路。
挥泪斩马谡,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曹魏名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史书记载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三国志·曹睿传》)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三国志·张郃传》)
(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诸葛亮传》)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良马谡传》)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三国志·王平传》)
马谡此人,是"马氏五常"之一,刘备的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后世多评为赵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给魏将张郃,诸葛亮退军汉中,马谡下狱后死亡(一说是军法处死),终年39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说起马谡,就不得不对刘备说一个服字,这个人识人用人的本事要比诸葛亮强出太多。要知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曾经告诫过诸葛亮,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马谡这个人能用,但是却不能重用。如果当个背后出谋划策的谋士还好,但是如果独自领兵作战,就不行了。事实也跟刘备想象的一样,果然出事了。虽然刘备在临死前警告诸葛亮一番,但是诸葛亮却对马谡刮目相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二人亦师亦友,二是马谡跟诸葛亮一样,有着相同的经历,比如舌战群儒,这一战令诸葛亮非常的满意,认为他颇有自己当年的风范,甚至有意让马谡来接替以后自己的位置。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有多重视。虽然当初诸葛亮答应刘备不重用马谡,但是他却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甚至为了培养马谡,并将其带在自己身边,并将大权交给马谡。后来更是在第一次北伐时,将众人推举的魏延给否定,选择了马谡。此战可以说是因为马谡因骄横跋扈,瞧不起副将王平的建议,舍弃水源,驻扎在山上,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北伐的粮道被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这一战连诸葛亮自己也差点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而站在众人之中的蒋琬看到诸葛亮为难,于是从众人中走了出来,并对诸葛亮说了11个字:“昔日楚斩得臣,而文公大喜。”说当年楚王斩杀了吃了败仗的成得臣,而他的对手晋文公却十分高兴。而这个时候蒋琬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想告诉诸葛亮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要诸葛亮斩杀马谡,这样只会让对手更加高兴。当时蜀汉的情形可以说是非常的惨,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只剩下了赵云一个人,而这个时候的赵云已经老了。蜀汉可谓是人才凋零,虽然因为马谡的原因,导致街亭失守,但是此人在出谋划策上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诸葛亮独断专行,不顾众将士的反对,重用马谡从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说实话,如果诸葛亮听从众人的意见,而选择魏延守街亭的话,估计就是另一个局面了。后人根据胜败的结果而将之简单化处理,就如同我们通常只关注到历史上那些胜利者的“英明神武”,而忽视了那些“失败者”也是一时才俊。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马谡肯定不是蠢材,否则,诸葛亮也就不会那么器重马谡。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而刘备虽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却也并没有彻底否定马谡的才能。所以,马谡肯定是有才能的,诸葛亮征南中孟获,便是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那么,才识过人的马谡,为何会犯在常人看来都极为愚蠢的错误呢?这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马谡认为“当道扎寨”挡不住魏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汉军队在10万左右(也有观点认为在8万左右)。据目前最可信的推测,马谡守街亭的兵力在2万5千左右,而张郃的魏军有5万兵力的明确历史记载。街亭战场,位於今天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东北部,是一条长达十几公里、宽约五、六公里的山谷地带。在如此的开阔的山谷地带“当道扎寨”,很难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就意味着将与魏军正面硬杠。而马谡的兵力是少於魏军的,马谡并非不知道水源的重要性,却没有两全的选择。以马谡的兵力要想守住街亭,必须依托於当地的地形。这才是马谡没有选择“当道扎寨”的原因所在,马谡只能寄希望於魏军强行攻山或等待后方大军的支援。但是,张郃却没有选择攻山,而是切断了蜀汉大军的水源,而以蜀汉的国力也派不出多余的兵力支援马谡(已分兵多处)。街亭之败,实际上并非败於马谡,而是败於蜀汉与曹魏的国力之差。而此后,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而没有突破亦是如此。诸葛亮以马谡违反节度、举动失宜而斩杀马谡,实则上是诸葛亮要想以后继续北伐,就必须有人为此次北伐失败而买单。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后方统帅没有亲临前线,很难“因时、因地制宜”,而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据《襄阳记》记载:(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悲泣)。蜀汉十万大军尽为马谡之死而悲泣,可见街亭之败,马谡的决策并非最为主要的原因。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马谡的三句话注定了悲剧的开始: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谡曰:“愿立军令状。”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诸、马、二人做事的结果,从中会加深对管理的认识与理解:
诸葛亮的此战的用人反思
1任命主将,标准不明确,不提胜任力模型分析,缺少岗位匹配度分析,更没有确定作为主将的核心标准是什么?这一点上,诸葛亮甚至都违背了自己在《将苑》中阐述的识人七术,将材九选的标准,马谡无领兵作战经验,让其镇守一方,实为最佳人选。
2岗位轮换,缺少针对性的培训从一个岗位换到另一个岗位,可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员工的多面性。但是一定要明确岗位的特征,岗位的技能需求,也就是考虑员工的技能与现有岗位标准的匹配度,这样才能做到员工发展与岗位需求的协调性。所以,明确培训需求才是核心工作,但是马谡从参军到守关主将,跨度大,仅靠马谡掌握的军事理论,能否落地,并有考虑,也没有再做针对性的岗前培训。
3合适的人没有放在合适的位置,马谡熟读兵书,有丰富的军事理论,有大局观,作为参军是优秀的。所以,马谡可以做培训师,咨询师,是优秀的幕僚型人才。但是作为主将,既需要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素养,也需要有久经沙场的实战经验。所以,用马谡作守关主将,既是越位也是错位。
4没有合适的过程管控,结果导向得出的一定不是正确的结果。以任务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没有错误,但是错在放松了对过程的掌控,让局面偏离了预定的轨道,且又没有进行及时干预,也就是流程上的问题最终在结果上体现。
诸葛亮的危机处理智慧
1拿下马谡,斩首示众,严肃军纪,向所有人表明纪律不可犯,底线不可违,更不会因为亲信犯错而包庇。纪律体现意志,纪律体现公平,以身作则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2诸葛亮安抚马谡家人等做法,有情有义,人道主义关怀与领导形象树立同时进行,让别人觉得跟对人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3赏王平,肯定王平在街亭一战中的表现,这是向军队传递一个信息,诸葛亮是个赏罚分明的领导,同时也是淡化街亭失守的负面影响,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4上书后主刘禅请求处罚,这是表明敢做敢为的担当,毕竟街亭失守,不管如何,用人失误,自己都要负领导连带责任;同时,也是表明无论身居何职,都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态度。
马谡的悲剧
1性格过于自负,恃才傲物,听不得建议,无容人之量,岂能聚人成事?
2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死背教条,生搬硬套,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理论需要落地,落地既需要方向明确,也需要方法正确。
3搞不好部门团结,不能发挥副手的作用,失败是必然因素。如果马谡能听王平之言,不武断,不唯书,只唯实,虚心请教,结果定会另当别论。
4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殆,马谡错在不了解对手,而且还轻视对手,如果把自己的错误,寄托在对手犯更低级的错误,岂能不败!
三
赵括纸上谈兵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发生于公元前262年。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赵括纸上谈兵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
相比赵括纸上谈兵,为什么韩信第一次独立带兵就大获成功?
2022-10-02
不是说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没有带过兵就是纸上谈兵,关键是要有将书里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这点靠的是天赋,很明显韩信能做到,而赵括不行,他脑子里的那些文字就不是知识,只能算是记忆。韩信确实没有带兵经验,但是有丰富的行军打仗的经验,当项梁率军从会稽郡北上的时候,大军经过淮阴,韩信就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也亲身经历过很多的大仗、硬仗,尝过打胜仗的喜悦,也亲身经历过打败仗的凄惨。而赵括的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如果赵括能够有韩信这样的经历,他未必成不了优秀的将领,只是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罢了。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第一次带兵打仗面对的对手完全不同!
和大众所熟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韩信第一战不同,暗度陈仓只是韩信的计策,这次大战是刘邦指挥的,而且陈仓还被章邯堵住了,是赵衍找的小路才成功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元代才出现的成语。
刘邦兵败彭城后,魏王豹封锁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于是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魏豹才是韩信第一次独立带兵打仗的对手。
魏豹什么水平?那真是相当不怎么样,韩信不成功就有鬼了。
刘邦一生征讨过很多人,魏豹是唯一一个还没开打就被刘邦瞧不起的。
刘邦:魏豹的大将是谁?郦食其:柏直。
刘邦:乳臭未干的小子,哪能打过韩信。
刘邦:魏豹的骑将是谁?郦食其:冯敬。
刘邦:这人有贤能,但打不过灌英。
刘邦:魏豹的步卒将是谁?郦食其:项佗。
刘邦:这个人打不过曹参。
刘邦的结论就是,魏豹的将领全都不行。
刘邦甚至还直接来了一句:那我不就稳了吗(吾无患矣)!
汉王问食其:“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佗。”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
看看还没开打,魏豹就被刘邦狠狠藐视了一把。
而且这还不是刘邦的信口开河,魏豹手下将领确实是真的菜,这是没什么疑问的。
因为韩信也狠狠鄙视了魏豹一把,韩信的吐槽比刘邦还过分,韩信得知魏豹的大将是柏直,直接甩出三个字,“竖子耳。”
韩信亦问郦生:“魏得无用周叔为大将乎?”郦生曰:“柏直也。”信曰:“竖子耳。”
那最后打起来怎么样呢?魏王豹非常不禁打。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韩信八月进攻魏豹,到闰九月就已经去东上打代国军队了,由此推断,魏豹的西魏国大概率不到一个月就被打穿全境了,魏王豹也被俘虏。
《曹相国世家》说得更明白,偷袭安邑之后,先曲阳攻破魏豹,一路追到武垣把魏豹活捉,最后拿下平阳活捉魏豹的女眷。
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於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
看看,除了一开始还用了分兵之计,之后战况一直都是一边倒,汉军单方面痛打落水狗,大部分时间还都用在了赶路上。
所以再来看,韩信为什么第一次独立带兵打仗就这么成功呢?
是因为韩信天赋异禀吗?韩信也许天生就是指挥打仗的天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是因为韩信有作战经验?在这一战之前,韩信虽然没独立指挥过,但也已经打了很多仗,他跟着项梁项羽打过仗,也跟着刘邦在荥阳打过楚军,韩信的作战经验显然就不是赵括之流能比的,但这也不是主要原因。
那什么是主要原因呢?
主要原因当然就是,韩信面对的对手魏豹太菜。
刘邦自己都分析过,以魏豹的实力完全不是刘邦的对手,刘邦开打前就觉得自己稳了。
套用一句话:刘邦想了七天七夜,也没想明白魏豹为什么要造他的反。
那魏豹为啥要造刘邦的反呢?
《史记》上给的理由也非常滑稽。
第一个理由,刘邦爱骂人,他忍不了。
第二个理由,魏豹听算命的说,他的姬妾薄姬以后会生天子。魏豹心想,那天子的爸爸也是天子啊,一拍大腿,造反了。
不管怎么说,魏豹在实力远远不如刘邦的情况下悍然跳反,无论怎么解读魏豹也都是一个极为不明智的君主,魏豹不仅实力不行,智商也不大高。
看看,实力碾压,还有曹参、灌英这样的顶尖将领当副手,对手魏豹的实力智商还双双不在线。
这怎么输?
韩信能力顶尖不假,但灭魏这一战还真就与韩信的能力没太大关系,说句天马行空的,这个时候把赵括平移过来,有曹参灌英托底,赵括也不见得会打输,更何况我们的兵仙了。
而韩信和赵括的经历对比充分说明了,第一次带兵打仗的时候,面临的对手如何真的是非常重要。
韩信的对手恰好是魏豹这样一个经验包,所以赢得毫无悬念。也不用从韩信的天赋、经验一通分析,就算韩信不是兵仙,这一仗也很难打输,这就是吊打局。
反观赵括,初出茅庐第一战直接是地狱难度。
赵括第一战要打的就是倾国而来的秦军,成年男子一律上前线,秦军统帅换上了顶级名将白起,赵国甚至还不知道这事,而自己手底下的赵军过不了多久就要断粮了。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一个之前没打过仗的小伙子第一战就是这种地狱难度,属实也太惨了点。
所以其实,过错更大的不是赵括,而是把赵括这个毛头小伙推向长平战场的赵孝成王。
总结一下,赵括第一战的对手是谁啊?那是白起带着倾国的秦兵。韩信第一战的对手是谁啊?魏豹。
那真是没有半点可比性啊。
前一篇:匪夷所思二七四船到桥头@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