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二三六@365
(2022-10-15 17:42:50)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晴
7/19。
一
一失足成千古恨,张国焘由举足轻重的一大秘书长,佣兵8万的红四军一把手,到叛徒出逃。林彪由中央委员任东北局书记一把手统帅五位政治局委员,统帅100万四野将士,一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折戟温都尔汗。五马进京,一马当先的高岗,到中央后野心膨胀,居然不知深浅,贸然攻击主要领导,最后自杀谢世。一起同事10年,竟然为区区两万元,葬送自己的前程,生活和工作最终葬送,也断送了自己和家庭。如此多的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折射出一个道理,小心行得千百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并不是什么个别大人物才需要的行为准则,即便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也要谦虚慎重,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问题是有些错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违反刑事法律,遗臭万年的错误,犯众怒的错误,这是一个人关键时点关键的几步,一旦有问题犯错误将影响一生,背负一生的负担,负重前行,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大多数人翻不过身,即便有机会改过自新那也是小概率事件,需要时间精力抵扣这个巨大的负载,本已残酷的现实又是一层钢板壁垒横亘面前,起跑线永远都逊色于他人,勇气折了大半,运气几乎为零,靠什么参与后期的竞争,这是不言事实,明显的低人一等,矮人一截,起声就不着调,底气不足,天生就不足。大学时有一位不同班但同级的同学,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拿学校图书馆的书,拿同学的秋裤等等,现在看来这些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那个时候大家的思维极端化,处理问题极端,居然同宿舍的几个同学对其进行禁闭审问,令其交代问题,结果这位同学一直都不与同学来往,几十年像消失了一样,我与这位同学不是很熟,不过总觉得他不必为此付出这么大的代价,那个帅气的小伙本应有更好的前程,都因为当年的这些事这些处理方式导致最近他才又回到同学中间来,想想也是历尽劫波尽兄弟、相视一笑泯恩仇,可当年不是如此,人们对偷窃行为是如此的痛恨,甚过于杀人,因为大家都没有经济来源都很穷都在乎仅有的物质,人人都希望在小偷身上踹一脚。我就在现在的铁路局商圈过去的五一大楼,见过一个被抓住的小偷,不知偷了多少钱或物,只见被追打了几个小时,满脸流血,每个人都要追上去泄恨,异口同声不要通报警察,好让大家痛打解恨。我上高中时一个同学也因为被怀疑偷了同学的钢笔之类的文具,记不起具体什么了,结果被盘问,被同学议论鄙视,也是从来没有交往了。这两个同学的事我都是旁观者,都是道听途说一些消息,不过可以感受大家的一致的愤慨,正因如此,他们的行为使得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背负了那个时代人们认为不能犯的错误的所有成本,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年华都生活在阴影中。一个社会的容错能力是一个社会成熟和文明的镜子,一个人对于他人的错误有着怎样的态度可见他的格局,显然那时的人们眼里容不得沙子,对他人都是偏于尖酸刻薄,对自己往往是网开一面,社会看似平安无事祥和清明,实则压力山大,空间逼仄。空气紧张对于任何人都不是好事,相互攻讦被当成基本生存之道,打小报告、站队排名盛行,一时得利者也会被焚烧,因为别人也很快学会这一套,也会用这样的办法对付你,相互仇视相互痛恨占据了人们之间的重要关系,如此这般的人际关系如何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三观又怎样端正?正确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就包括对待那些有问题的人,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那些犯错误的人。试想,我们就永远正确,就永远不犯错误,如果我们犯事不希望别人原谅自己吗?人同此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美德该有多大的魅力。对任何人都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因为一事儿而断语,不要因一言而评定,功过是非分明、前生今世两处,绝不可因为现在的错误而否定之前的成绩功劳,也不能因为曾经的功劳而居功自傲粉饰一切。做到实事求是不容易,有些时间需要付出血的代价,思想解放不是一句空话,很多情况下需要智慧能力毅力勇气的共同作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项重大变革不是以巨大努力和巨大牺牲为铺垫的。每当看到这样的进步的事实,看到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变化,看到曾经的反面人物被赋予正面色彩,我总有所触动,看来客观有又希望了,人们想明白了,国人终于醒悟了。英雄秒变狗熊,好人一夜变成坏蛋,白即刻为黑,难道历史及其曾经的涵义都是这样的万花筒般存在,当然不是,变化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看待历史及其人物的态度方法方式和视角,所以最有价值的历史应该是公正的史料,不偏不斜,至于得出什么结论,完全由今人自己决定。这种理想状态可能吗?可以无限接近,完全如此是理想。没有观点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即便本着公正客观立场的史学家也不可能做到不带感情色彩不带给个人立场,完全抛开观点地选择材料、记述事实,这里面都由观点立场决定。因此,对待历史的态度很关键,就是承认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同时存在,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公正客观立场的追求是永远的主题。社会的容错能力是我们一直都渴望而不可及,从来都是咬牙切齿,横眉冷对千夫指,黑白分明,国人在此所愿意表明的是态度,却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实际行动,一切的对错之争都让位与利弊之分,我们的智慧所在也恰恰在这里,总是先考虑利弊再考量对错。
前一篇:匪夷所思二三五@365
后一篇:机会期@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