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二二四@365
(2022-09-28 18:31:59)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晴
12/28。
一
自加压力是否就等于自寻烦恼,这大概是仁则见仁智者见智。在平衡的基础上增添变量,打破原有的平静,寻求新的突围,勇气和信心首当其冲,要害是自己的动机,自己的愿景,自己的期望,自己的目标。自己没有,他人无法强加给你,因为自加压力只来自于自己,这是重要的区别,压力都很多,来自方方面面,主要来源于外界,领导的,单位的,社会的,家庭的,父母的,亲友的,同事的,环境的,等等,对等于这么多的外界压力,剩下的就是内置的,由自己自愿基础上增加的压力。出自于自己,而且出于自愿,满足这两个要素的压力共同构成自加压力。有着这样的条件要求,可想而知自加压力何其珍贵,何其少。现在我听的最多的是减压,因为大家的压力太大,太多,较之正常状态,很难得有那种承受重担不足的个体出现,浑身都是压力存在,就没有空闲预留给人们去自加压力了,这种精神已经被挤出效应排挤出我们的空间和时间了。有闲贵族才有机会自加压力,他没有过多的负担形成对于他的压力,所以闲而有致、有心情、有愿望关心身外事,同时他有能力有动机有思想有理念承担额外压力,揭竿而起、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吃螃蟹、出于污泥而不染就应运而生了,英雄自加压力逆水行舟,迎难而上,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因此,自加压力就是自寻烦恼,就是给自己找麻烦,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苦差事,深不见底前途未卜,尤其当自己选的方向出现问题,走错了路径,那么自加压力带来的后果必然是自寻烦恼。在很多的场景下,人们所看见听见的实例中,往往都含有类似的评价断语,因为从世俗的眼光只能由结果判断,胜则王败则寇,更有短势力眼认为结果之前的过程的艰辛和困苦已经就定论了,虽然漫长的过程之后也许有辉煌,可那些软骨头、短眼光者基本不会等待那一刻,而是在困难出现之时就选择了退场,他们已经断定这是在自寻烦恼,何苦来着。在时间的长轴上,人们没有信心把握好每一刻,只好选择机会主义,眼前利益,随时准备跳下战车,追寻另一个眼前的机会。世俗与高尚的区别就在于同样的困难面前,问题面前,敌人面前,灾难面前,你选择逃跑,推卸压力和责任,还是选择勇敢面对,承担责任,自加压力,常人与贵族因此而不同,后人寄予他们的待遇天壤之别,昭显了人们对于英雄的景仰,对于自加压力者的褒扬,在英雄身上在贵族的桂冠上堆积的是世俗者愿意付出的成本,是那些跳下战车临阵脱逃的人们的忏悔和眼泪。这些也是英雄和贵族赢得的那一份战利品和奖励的利润。从这个角度理解,自加压力又是英雄抑或贵族们的壮举,是他们进阶的必要的冲动,是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气概,是他们一骑绝尘前的怒发冲冠,是他们英雄行为前的精神充电、思想动员。因而,对于一个懦弱者世俗者,基本都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加压力的行为,不论结果的成与败,他们都不认可自加压力的行为,认为那不值得,人间自有乐趣横生,何必不走坦途而行偏锋。对于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而言,则是恰恰相反,他们也许并没有动机要获得最终的结果,也许来不及探讨可能的后果,付出的代价,可是他们面对大义,或者至少在他们眼里是值得的情况下,他们都会选择自加压力,义无反顾。世俗者平庸者与英雄贵族的另一个区别就在于面对压力和责任是自己主动还是被动,前者的态度自然是被动,他们身上拥有的责任从来不是自己追求的,都是生活所迫所逼,都是他人强加给他的,都是他所不情愿所衡量权衡的结果,后者不回避责任和压力,主动扛起责任寻求压力,他们身上的责任很大部分是自己抢过来的,李云龙主动出击,要求承担主攻任务,敢于碰硬,跟孔二愣子翻脸枪毙土匪等等,无不是自加压力的表现,他的敢于亮剑就是英雄气概就是自己给自己增添责任和压力。面对民族大义,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他选择的是冲锋陷阵,是不顾一切,是勇往直前,没有算计,更没有考虑可能的个人升迁,只想着打败日本人,他敢于扛起一切责任,敢于顶起所面对的所有压力,不计后果。英雄和贵族是自加压力的典型和模范,他们是少数,所以可贵,对于他们的态度体现了社会的精神取向和文化气质,如何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以忽略历史英烈的作用,伟大民族一定要有顶天立地的英雄群像,生生不息的民族一定是蕴育于崇尚贵族气质景仰英雄气概的氛围。英雄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英雄情怀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精神家园,构建了人类辉煌历史的主干筋骨,自加压力永远都是他们的标志性动作,标配的行为,贵族气息永远都是因为他们不同凡响、卓尔不群赢得的声誉和赞扬形成的特质品味。珍惜身边那些自加压力的人吧,正是他们的这种行为赢得了社会的进步和创造,正是他们顶住了巨大压力和超常规的付出保护了我们的短板,护佑了公平正义,战胜了灾难困苦,维护了和谐祥和。感恩、善待那些曾经的英烈前辈吧,不要停留在心血来潮的层面,而是向他们那样思想行动,哪怕是一部分一方面按照他们的轨迹。自加压力的行为一定是正面的,我们向英雄学习培养贵族气质的第一步就是养成这样的习惯,不推卸责任,敢于扛起压力,一句话就是自加压力。
二
提起自加压力,首先想到的是张家港精神,夫人经常用自加压力比张家港人,几乎是口头禅。
17年前,也即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张家港精神题词:“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十六字"张家港精神"和"张家港经验"走向了全国。张家港市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荣誉,从此,“张家港精神”叫响全国,还被誉为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之一。
此后,张家港市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在实践中赋予张家港精神“争先、创新、务实、富民”等新的时代内涵,以“无功即过”的意识抢抓发展机遇,以超越自我的追求提升发展定位,以激励竞争的机制营造发展氛围。这不能不让人再次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已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光荣城市。
走进长江之滨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只见高楼鳞次栉比,街道整洁美丽,城市规划错落有致,让人感受到这是抒写着青山绿水、携带着江南水乡灵气、弥漫着现代文明气息的秀美城市、乡村,这一切物质和精神上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源自于张家港精神。
在张家港,巨幅广告牌“让张家港精神永放光芒”引人注目。张家港市文化中心,以“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为主题的“张家港精神展览”常年在此展出。走过长长的展厅,目睹张家港两个文明建设的辉煌成绩,“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形象而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张家港精神迸发的是张家港人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高昂士气。基于此,近年来张家港市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2位数的速度增长,跻身我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中前4强。
“张家港精神是我们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城市之魂,它不仅激励和培养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干部和企业家队伍,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市民对我们这个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说。
17年间,张家港的市委书记换了6任,用张家港精神塑造市魂,多年来始终贯穿于张家港的文明创建之中,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干。
“团结拼搏是前进的基础,负重奋进是前进的要求,自加压力是前进的动力,敢于争先是前进的目标。”张家港人对张家港精神如是理解。张家港人的争先,不仅是在宏观环境宽松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是在宏观环境偏紧时创造机遇、迎难而上,分秒必争去“抢”、千方百计去“拼”、有胆有识去“争”。近年来,张家港人不仅“抢”到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冶金工业园,也“抢”到了一大批外资企业如美国杜邦、陶氏等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张家港人还善于在“闯”中开辟新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家港人积极推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较早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一大批现代企业如沙钢集团等脱颖而出。从乡镇企业转制到激活民营经济,从推进沿江开发到发展园区经济,从实施城市经营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张家港人始终在“闯”中前进,并催生硕果累累。张家港目前形成了以保税区、开发区为龙头,各专业园区为骨干的工业生产力布局,培育了冶金、纺织、建材、机电、粮油和化工等优势产业,并形成了规模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经济“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本地企业沙钢、福临门等品牌效应也已显现。2011年,张家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0亿元,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2.3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
张家港把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更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活力和潜力。该市在成为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争创全国第一批生态市;在拿下“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牌子后,又把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列入年度目标;在荣获“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又向“中国人居环境奖”发起冲刺。张家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先后获得84项国家级和102项省级荣誉称号。
如今,张家港人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赋予张家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着力打响以张家港精神为核心要义、以实干创业为关键内涵、以永争一流为鲜明导向、以文明进步为显著特征的城市文化品牌,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引领张家港率先发展。
采访手记:张家港精神是一个全国典型,到张家港“取经”的队伍络绎不绝。然而精神不是样板,不是随意就能复制的。“张家港精神”的内核之一,不仅是在宏观环境宽松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是在宏观环境偏紧时创造机遇、迎难而上,分秒必争去“抢”、千方百计去“拼”、有胆有识去“争”。如果往往止于表面的新鲜和热闹,而没有下力气去“抢”“拼”“争”,就会丧失诸多发展良机。在东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新时期东平精神。如果我们把张家港精神和新时期东平精神相结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的高度来消化吸收、发展提升,并使之真正在实施“倍增计划”、“幸福工程”的实践中得到弘扬,成为发展动力之源,力量之魂,必将为加快“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步伐做出更大贡献。
2022年为张家港市建县(市)六十周年,从“一无所有”的苏南“边角料”,蝶变为全国百强县,历时六十年,张家港市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为梦想而奋斗的华丽蜕变史。8月27日,首届张家港发展大会召开,这次会议上累计签约14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847.6亿元,再一次让大家看到了张家港的无限潜力与发展热情。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致辞中指出,张家港建县(市)60年来走过了非凡历程,发生了沧桑巨变,“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历久弥新、光彩夺目。这一刻,曾经作为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法宝”之一的“张家港精神”再度聚焦于镜头前。在新时代的征途上,这一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依然在苏州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熠熠生辉,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提起“张家港精神”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秦振华。“干工作就要争第一,没有争第一的勇气,第二、第三也争不到。”这是秦振华的口头禅。曾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的秦振华是“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他是改革先锋,是“最美奋斗者”,他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在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之后,秦振华就鲜明地提出了“张家港精神”和“三超一争”。如今,“张家港精神”已成为张家港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城市之魂、力量之源,张家港市也成为周围区域争相模仿的榜样阵地。
港城人民用六十年团结拼搏,拼出了一块百花竞放的产业高地;用六十年奋勇争先,争出了一段高歌猛进的发展序曲。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张家港市以一往无前的姿态、舍我其谁的境界,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冲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交出这张用60年岁月赶考书写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曹路宝书记强调,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崭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作为苏州三大法宝之一的“张家港精神”,应当在这股行动春风中发挥出引领作用与榜样效应,在推动区域经济协作工作中成为“粘合剂”。张家港市作为全国的明星城市、改革的先锋闯将、苏州的重要板块,勇立潮头勇挑重担,为苏州当好全省经济“压舱石”作出更大贡献。
前一篇:匪夷所思二二三@365
后一篇:参与者@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