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二零九@365

(2022-09-12 17:40:23)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疏附县 晴  17/30。

看破不说破,这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修养。什么都挂在嘴上,这不一定是好事,有些情况下会坏事。一个城府深的人,一定不是口若悬河者,他们多是那个不多言多语的沉默寡言者,那个在角落里若有所思默默无语静观其变者。之所以如此,他们明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所思所想不一定说出来,说出来的一定是要告知他人,并公诸于世,接受所有人的监督。面临的是所有的可能性,言者必然要面对所有的质询。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之下岂有戏言。言而无信,颜面扫地。因此,言贵精而不在多,言多必失就在于轻诺言,口惠而实不至。敏于行而呐于言,这是长辈对于孩子给予的期望,如果要排队,有先后,那么首要的是要重视实践,要敢于行动,不要行动的矮子,语言的巨人。看一个人,主要的是他的行动,而不是他的言语。一个人的言语不是多多益善,而要于事实匹配,与环境相适应,与对象相契合,互动信息的沟通效率是话多话少的最高原则,而不是其他。口若悬河、口吐狂言,口蜜腹剑、口是心非,口吐莲花、出口成章,舌战群儒、纵横裨阖,都是我们言语的镜子中呈现的群像,我们可能都是其中的不同角色的不停转换中留下我们的嘴脸,并不一定只有一副面孔。沉默是金,惜言如金、惜墨如金,那些默默无言者也许正是值得学习借鉴。无语不见得是缺乏智慧,口拙不一定脑残,嘴笨可能是掩盖内心世界的手段。要言不烦,字少事大,5000字的道德经将老子哲学思想推向世界,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浓缩了人类、社会、自然和谐。有些时候,我们喜欢胜利在嘴上,以为这也是成功,是很多弱势地位者喜欢争夺的领域,其它可以争胜之处没有他们的机会。实际上嘴巴的功夫必须符合客观的需要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的理想。
晋朝·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们的日常交流离不开说话,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也能坏事,成败系于口舌之间。在人的一生中说错话在所难免,每个人都有说错话追悔莫及的经历。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说错了话有时还能懊恼,有时连懊恼的机会都没有,因为直接招来杀身之祸。右派们因言获罪,哪个不是语言的巨人,喜欢争口舌之快,图一时的舌尖上的享乐,却招来杀身之祸。杨修说错话被曹操斩首,提示我们做人要谨记祸从口出。杨修是祸从口出的典型,鸡肋了自己,被曹操弃之,若遇到少文之主,或在曹操初创时期,也许不在意他的文人酸腐,可偏偏曹公自是一代枭雄,却更是建安七子之首,颇有文名,在意自己的名声,在杨修辅助左右时已是万人敬仰,容不下看透他内心的人,偏偏又是不遮掩,祸从口出也就是大概事件,难以避免了。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杨修出身诗礼簪缨之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连曹操都自愧不如。但正是因为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喜欢耍小聪明,在担任曹操主簿后喜欢显摆自己,屡犯曹操大忌。
有一次,曹操命人建造了一座花园。竣工时前去查看,不夸奖也不批评,只是叫人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其意,杨修对工匠们说,“门里加个活字就是阔字,丞相是嫌你们花园门造得太大了。”工匠于是重新改造,完工后再请曹操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心底却很嫉妒。还有一次,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号召大家将酥分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笑赞杨修聪明,心里仍然厌恶。曹操生性多疑,总怕有人暗害自己。公元217年,在与刘备汉中之战对峙中,曹操内心焦灼,一天睡觉时因为怀疑前来给他盖被子的卫士要杀他,跳起来拔剑杀了一个非常忠心的近侍,然后接着睡觉。半夜起来,他假装吃惊问:“是谁杀了我的近侍?”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哀叹自己是梦中错杀人,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地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曹操争夺不下汉中,又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损兵折将,就此退兵又觉颜面无存,非常烦恼。一日,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拿起侍卫刚刚送上来的一个鸡架呆呆端详,思忖退兵之计,遂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他再次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蛊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杨修死时年仅44岁。杨修屡次言语冒犯曹操,控制不住说话的欲望,最终招来杀身之祸。杨修虽然聪明绝顶,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因为他这张嘴。俗话说,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按常理,骡子力气大比驴值钱,但歪嘴的骡子不如驴,坏事就坏在嘴上。所以我们不可不谨记祸从口出,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不能说,该说的话好好说。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杨修之死被三国演义用来表现曹操的枭雄形象,嫉贤妒能,疑心重。首先,杨修有着比较大的来头。他的祖父是东汉名臣杨震,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杨彪,可以说杨修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之家之中。其次,他是一个有着渊博的学问的人。杨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的著作,但是很多都已经失去了踪影,至今为止留存的也就只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数篇作品。第三,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他非常地好学,有俊才,在建安年间的时候便被举荐为孝廉,之后便担任了曹操的主簿。当时的曹操身居宰相之位,能够成为曹操的主簿必定是有着过人之处的。史料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见在杨修担任了曹操主簿之后,在曹操忙于战事的时候立下了多么大的功劳。他聪慧异常,就连曹操都自叹不如。但是同时,他也是自负的。他总是能够猜到曹操的心思,这让多疑的曹操有些不高兴。而在曹操考验曹植的时候,杨修多次帮助曹植通过他的考验,使得曹植越发的高傲起来,曹操知道之后非常恼火。而在曹操的“鸡肋”口令上,杨修猜出了曹操的意图便径自将其真实的意图告知了旁人,最终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将杨修下令斩首。
有些话多说多错,祸从口出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历史上有大量的故事。当年项羽攻克咸阳之后,有人和项羽说咱们在关中雄霸天下,项羽回怼了一句富贵不归乡犹如锦衣夜行谁能知道你富贵了,劝谏者回怼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项羽一听气坏了,下令把他煮了(烹杀)。寇准做人很嚣张,他任宰相的时候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寇准的胡子被汤打湿了,当时副手丁谓很殷勤的过来帮他擦胡子,寇准就斜着眼讽刺丁谓:你一个朝廷大员给长官溜须还要脸么?这就是溜须的来历。羞愧难当的丁谓怀恨在心,最后想方设法的攻击寇准,最后导致寇准被贬到了广东。《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光义打完北汉非要打辽国,结果损兵折将。回到开封以后赵光义老大不开心,就不想论功行赏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说叔你这样不对,打北汉的功劳还是要赏的。大怒之下赵光义说那你以后做了皇帝自己赏呗,被挤兑的赵德昭回家以后怎么也想不开,就自杀了。《宋史》记录,真宗的时候开科举,有个叫钱易的考了个开封府第二。他觉得自己很棒棒应该是第一,总觉得这里有黑幕,是有人打压他,于是做了篇《朽索之驭六马赋》来影射这事。当真宗一看钱易这德性——好,再降一名,摆明了就是黑你怎么地吧!《燕翼诒谋录》的一则故事,宋朝的时候有个和尚找到赵光义,说求皇帝帮忙修一下天台国清寺,赵光义问我修寺有什么好处,和尚说我无以为报,只好等寺成自焚以报(……)。行!于是赵光义派了个侍卫带着和尚一起修庙去了,等修完了侍卫说来吧,寺修好了,柴火我也给你准备好了,快到碗里来吧。和尚痛哭流涕,死活不干,说我得面见皇上和他谢恩再说……侍卫大怒,把和尚叉起来扔火堆里烧死了。晋孝武帝司马曜天资聪慧,颇有才干,在位期间致力于东晋王朝的政治改革,打击士族门阀,使从东晋开国以来一直处于士族门阀的轮流支配之下的皇权得到恢复和巩固。在经济上改革落后的税收制度, 使国家经济大有改观。军事上,在谢安的辅佐下,成功击败了前秦苻坚的军队,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东晋王朝的国力在司马曜时代得到了中兴。《晋书·卷九》载“时张贵人有宠,年几散失,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晋书·卷十一》载“为张贵人所弑。”
说到祸从口出,不能不提晋景公,不信邪的他自己给自己立了个大flag,然后以史上最离奇的死法死了。。。而且这段历史中,妙就妙在,居然包含有不止一处的‘祸从口出’。晋景公是中国春秋时代诸侯国晋国的君主。事情还要从一个奇怪的梦说起,当时晋景公得了重病,有一日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一个披头散发满嘴獠牙的厉鬼在自己面前边捶胸边上蹦下跳,说:“你不义,杀了我的子孙,我是来报仇的!”说完厉鬼毁掉宫门、寝门直奔晋景公而来,吓得晋景公急忙躲进内室,厉鬼穷追不舍,又毁掉内室的门。 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召来桑田的巫人占卜解梦。而这个巫人也真是实诚,当晋景公询问这噩梦代表什么时,巫人直接告诉晋景公说:“您命不久矣,肯定吃不上今年的新麦子了!”。这在晋景公心里种下了个心病,不久病情愈加严重。 等到了六月初六,晋景公一直惦记的新麦子总算提前被收上来了,于是他立马让厨子做一顿新麦吃。忽然,晋景公想到了那个巫人(占卜者),就命人传他上殿,把煮好的新麦粥给他看,戏谑着问:“新麦就在这里,难道我吃不上吗?今天就吃给你看!” 然后认为巫人咒他短命,在吃之前命人把巫人推出去杀了头。 杀完巫人,景公拿起筷子要开吃,这时候却突然肚子发胀,痛的厉害。于是命左右看好他的饭,自己一溜小跑去上厕所。可这一去就半天没回来,左右侍从等到新麦都凉了也没有见景公回来,于是到处找景公,最后在厕所里找到了景公。原来景公一个没站稳就不小心掉进了厕所,溺死在了里面。如此死法足以让他名留千古了,他成了唯一一位死在厕所的君主。 更巧的是,晋景公的一个小宦官,前一宿做梦,梦见自己背着主公,飞腾上了天。主公死在厕所后,小宦官把他从厕所里背了出来,并且骄傲地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梦,意思是自己梦到背着主公后,居然真的应验了,虽然是死了的主公。。。晋大夫们听了,就把这小宦官杀了,为晋景公殉葬,让他背着晋景公继续上天。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共有三个人因为‘祸从口中’而丢了性命。首先,是那位倒霉的巫人,因为说了主公不爱听的预言而掉了脑袋,而且他的占卜结果其实是无比正确的。其次便是晋景公,不信邪,说自己怎么可能会吃不上就摆在面前的新麦子呢,结果立了这么大一个flag,把自己咒死了。第三位即那个可怜的小宦官,如果不是喜滋滋的到处炫耀自己做的梦,想必也不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说话小心一点没坏处。祸从口出,古人诚不我欺。
前有范冰冰的一句“武月很开心”,惹下了补交8亿多的税款;今有俞洪敏的一句“女性堕落”,引来了滔天的口诛笔伐。老子说祸从口出,孔子亦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管住嘴巴,是沟通的最基本艺术技巧。《鬼谷子》中,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意志、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大意是说,口是心灵的的窗户,要通过开和关,控制好出入,才能善始善终,达到说话的目的和初衷。唐人刘禹锡的《口兵诫》中,有“我诫于口,惟心之门,毋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意思是告诫人们,口是心思的门户,口不应成为我的兵器,而应当成为我的藩墙。用口讲话以慎重为关键,以忍让为守门人。口可以用来多吃,不可以用来多说。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深谙“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道理。好事先说、公开说、赞扬说,坏事后说、私下说、委婉,这是说话艺术的总原则。讲好第一句话,后面的沟通就会就会顺畅很多。先扬后“抑”的讲话方式,往往能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为正题起到“润滑”、开路的作用。俗语有“一句话十样说,看你会说不会说”。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感觉和效果会大不相同。有些话从某些人嘴里说出来,亲切委婉,使人如沐春风;而同样的内容从另一些人嘴里出来,就生硬刺耳,让人难以接受。《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风和太阳的故事,说:一天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让行人把衣服脱掉。于是北风鼓足了劲儿刮了起来,企图刮掉过路人身上的衣服,但它使的劲儿越大,刮的越猛烈,过路人却将衣服裹得越紧,直到它恼怒地放弃。看到北风恼怒的样子,太阳笑了,不慌不忙地把暖洋洋的阳光撒向了大地,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热起来,过路人也就把衣服脱掉了。有时候迂回比直截了当更有效果,有道理的劝说往往比强迫更奏效, 仁慈、温和比命令、生硬更容易达到目的。很多人认为直言是忠贞的体现,然古语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直言也应认清形势、分清场合、斟酌语句,否则就会如《左传·成公十五年》所言:“子好直言,必及于难。”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多次进谏:“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刚刚统一的大秦帝国,白骨遍地,民生零落,急需一场休养生息,扶苏欲执行儒家政策是合适的。可问题是表达政治思想的时机不对,当时的秦国,法家在朝堂和军队中的势力太强,那些以法家学说上位的大臣和军人,绝对不会允许别人抹掉自己的上升通道。扶苏没有认清形式,基于表述并推动个人政见,事与愿违。凡是成大事者,无不精通说话这门学问,他们为人处世,懂得少说直话,因为话太直,容易伤人心;有的话点到为止,为对方和自己留下余地;倘若一个人不会说话,说话不分时宜,不注重顾忌,往往便会祸从口出。
因人而异。正如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或贤或奸、或智或愚、或勇或怯、或温或烈、或博或隘、或高或低、或强或弱......”。俗话说“交浅不言深”,面对陌生人或自己不了解的人,最好少说话。只有知己知彼,深入的了解对方,“知其所缺、知其所嗜、知其所欲、知其所能、知其地位、知其优弱、知其志向......”,与对方情感一致,则敞开心扉,与对方心意不同,则关闭心门。沟通就是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和强弱等“独特”进行调整,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从而使沟通的过程愉悦,同时又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儿童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鬼谷子的“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俾小”,也是这个道理。古时候,有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少,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走了。子路和冉有都有问孔子“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而对于冉有,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不解,问孔子何故?孔子说:“冉求做事比较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勇气有两个人的大,所以我打压他。”无论是秀才卖柴的故事还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都告诉了我们沟通必须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因人而异的嬉、笑、怒、骂,都是表达、都是说话、都是沟通。会沟通的人,嬉笑中就能把问题解决。怒骂,却让人口服心服。切莫小看了骂人,骂人才是沟通的最高艺术境界,会骂人的人骂了人,别人接不上嘴,会骂人的人骂了人,让人听着舒服,会骂人的人骂了人,可以震慑一方。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有很多关于他的外交经典:有一次,美国代表团访华,曾有一名官员当面问周总理:“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还有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话不在多。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精,多言不如多知。话不在多,切中要害才是关键。墨子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子禽问:“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说:“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累,但是没有人去注意他们。而公鸡呢,每到黎明就打鸣,天下人都被她惊动了,所以说多说话有什么用呢?只有在适当的时机说话才有用。”与多言相比,沉默好似简单多了,但实际上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俗语有“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有一则寓言说一只乌龟厌倦了自己的家,想到外面看世界,他把自己的打算讲给两只野鸭。野鸭们表示可以帮她实现愿望。为了空运乌龟,它们在乌龟的嘴里横放了一根木棍。然后吩咐她说:“咬紧啊,万万不能松口”。说完,两只鸭子各架起棍子的一头腾空而起,把乌龟送上了天。乌龟架在野鸭之间遨游,经过的地方,人们抬头观看,都十分惊奇。“真是神呐!”大家喊道,“快看呀,乌龟皇后飞上天了!”听了人们的赞叹,乌龟皇后忘乎所以,他准备开口说点什么,嘴刚一松开棍子,就从空中掉了下来,摔死在了那些观景人的脚边。不谨慎的多嘴饶舌、愚蠢的虚荣心,都是成功的共同敌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一定要沉默,否则谁也难保不会像那只有梦想的乌龟皇后一样从事业的顶峰直摔下来。还有一则故事,古时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来到中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做工精致,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这小国使者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小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后来,一个已退位的老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取出其中一根插入第一个小金人的耳朵里,这根稻草从小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小金人,从耳朵插入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出来了;而第三个小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和一个嘴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不传流言、不播诽语。历史上,但凡功成名就之人,都深谙说话之道。他们能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面对不同的人,说适当的话。魏大将司马懿、明成祖朱朱棣等人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聪明之人,在说话上会非常谨慎。谨言慎行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秘密,每个人的心灵里都会有一些最柔弱的地方不愿被别人触摸,也都可能有几幅记忆的图片,宁愿关起门来,一个人在灯下独自欣赏。懂得尊重人的人知道什么时候沉默为好,知道什么时候看透不说透,而那些自以为是、不注意言语轻重对错的人,常常口出狂言,说话随心所欲,殊不知那是祸害的开始,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许已经伤了别人,将给你带来的是无尽的烦恼,甚至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所以,做人要积极上进,不说怨话,看淡得失,多些正能量;做人要冷静理智,不说胡话,酒话不受控,伤人多在中。做人要坦诚正直,不说闲话,不搬弄是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要留有口德,不说坏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做人要低调踏实,不说大话,言不可轻说,诺不可轻许,信不可轻失;做人要涵养内蓄,少说直话,拐个弯儿、绕个脚,话留三分地,知人不言尽;无论生活还是工作,请谨记: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管好自己的嘴巴,是沟通最基本的艺术技巧。像曾国藩那样,不要没过脑就言论,他认为交谈方法特别的直是非常伤害人的,就算是亲属,也不可以那么沟通。因为你可能就会让别人的心态变得很糟。所以在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婉约,婉约的把自己的话讲的浑圆一些,这样就可以让他人理解到你的中心意思。还不能妨害你们之间的情感。不要说闲言,他以前告诉过他的儿子,千万不要在其他人背后说。常常在后面说不是,早晚是会让人得知的,这点是大家都爱触犯的点,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务必要苛刻的束缚自己,千万不要说其他人的坏话,如果有这些工夫,可以作到更多有意义的事了,那么就不要把光阴放在闲言碎语上面了,不仅可以提升我自身的素养,而且还可以和人处得融洽。不说怨话,现在有许多人发生变故的时候,都会说怨愤的话。既然发生了就必须要想这怎么去处置,不是只说一些怨话就得到处置的。是会导致自身状态变得越来越不好的,甚至最后可能连面对别人的胆气都没有了,日后也会变成一个每个人都反感的人,那样你就真的是太失败了。不说达不到的话,他常告诉家中的人,不可说自身完成不了的话,不管做些什么,都必须稳当,就可以变得让别人都信服你。办不了的不要说可以办,若是最后办不到,就会让人们对你的印象不好,影响你的形象。
《论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教导着人们要变得含蓄内敛,因此古代很少有人会侃侃而谈。什么"说话是金,沉默是银"什么"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都是在鼓励大家三缄其口。"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不论古今都充斥着大量提倡沉默的经典名句。的确沉默会令人看起来高深莫测,它让人看不透彼此的情绪,也无法将一个人看得"一丝不挂"。同时,沉默又表达了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不为其申冤呐喊奔走呼号,就不会把祸水引到自己身上。清华大学的教授刘瑜写了很多关于社会热点的书,她慧眼独具,总是能一针见血的看到并说出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关于沉默,刘瑜和大多数人的想法并不一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曾写了一本名为《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一书》,而刘瑜在为该书作序言时写道:"历史上无数的悲剧,源于集体沉默"。可见不论是刘瑜,还是宾州大学的那位博士,都对沉默表示极大的不赞同。其实房间里的大象是一句谚语,它的表意是那些很显而易见的问题却总是被忽略,或者明目张胆的否认被害者的感受,而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我们知道这件事的存在,但更知道它不该为我们所知"。这种现象在传播学中定义为"沉默的螺旋",当有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赞许时,就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当人们提前知悉自己发表观点不会引起共鸣和巨大反响时,即使自己认同这一观点,也会选择沉默不语。一方的沉默,使得另一方增长,所以这种趋势就呈螺旋式发展。因此出现"房间里的大象",更多时候是人们害怕得不到认同,或者自己发表的观点与社会的主流观点相悖,所以就选择了三缄其口,宁愿不说,也不愿意说了还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而社会要想发展,就需要更多人发表不同意见,不能因为害怕或者恐惧而沉默寡言。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先知或者带领社会进步的人,都不是沉默寡言者。纵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论或者行为,一时之间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还是选择了说真话,做实事敢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远的不说,就说鲁迅,在他的笔下永远充满着对礼教的批判、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的欢欣,然而这些事情是当时所有人都正在经历着的,可大家都不愿摇旗呐喊,反而还对鲁迅充满敌意。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抱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态在沉默中选择爆发。即使知道舆论界能理解自己但反对自己的言论,但他还是要说。因此鲁迅才成为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文学的天花板。《皇帝的新衣》这则寓言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那个国王什么也不穿走在街上还无人敢拆穿他,众人皆知道真相却都选择沉默,这是为何?因为大家都畏惧强权,只求明哲保身而不愿说出实情。当年赵高指鹿为马,试问满朝文武谁不清楚那是鹿是马,为何还有人赞同他?因为大家都想趋炎附势,不想得罪这位权势滔天的佞臣。社会想要进步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有知道真相并敢于说出之人。尽管在提出之时,不获得认可但时间终究会证明一切。即使到头来一无所获,至少也不枉来世上走着一遭。那么,当在什么时候选择不沉默?什么时候应该发声?首先,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只要觉得这件事情对,即使世人都认为它是错误的,也无妨。不论如何都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赞许。如果人人都可以抱着这种心态,那谬误就会越来越少,真理就会越来越多。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其次,敢于为弱者发声。每当遇见生活中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即使是个陌生人也该毫不犹豫的为其奔走呼号。社会是不公平的,但人们可以将其慢慢的变得相对公平。网络将所有人都串连起来,就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个平台。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慢慢的积少成多总归可以将公平公正还于实践。如若当其他人遭受困难之时,我们充耳不闻,不闻不问,那当有一天厄运降临到你我的头上,其他人也会如此。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盲目站队。应当在确定自己了解了事情真相的基础上,再去发声。万事万物都非绝对的,并不是说碰到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就要说出来,应当在沉默与发声之间掌握好尺寸。知道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该发声。敢于说真话是好的,但不代表沉默就是不好的。那么,什么时候该选择沉默呢?首先,话不投机半句多。不能为了讨好一个人,就有意无意的去找话题。这种情况是很容易造成彼此尴尬,往往会适得其反。还有人与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说一句"你帮我保密",英国有句谚语叫作"如真欲保密,无须人帮忙",很多事情只要自己保持沉默不说出来其他人就不知道。其次,在场合不对的时候要保持沉默。比如说商务应酬的酒桌,一定不能乱说话。尤其是借着酒劲,会说出很多平日里不敢说的话开一些平常没法开的玩笑。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就会因为一两句话而自毁前程。还有碰见比自己层次高的人时,要少说多听,只要张口必须得是有营养的话。而听的不仅是人家为人处世的经验,更是他们说话的方式方法。不论是沉默还是表达自己,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该沉默时沉默该发声时发声。主要还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原则,凡是都该三思而后行。极端的沉默和极端的表现自己,都是很不可取的。总而言之,还是要自己掌握尺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