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一八九@365

(2022-08-17 20:57:50)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疏附县 晴 17/29。

再过两天,这次下驻到村里面已经四个月了。在这四个月里面,再一次感受到乡村各个方面的变化,也看到这里的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看到了基层治理的一些改进,但是更多的看到的是基层治理的顽疾一如既往,甚至愈演愈烈,旧问题叠加新困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六年以前,我就曾经写下了驻村是变与不变。那个时候回望对比的是1990年的那一次为期半年多的驻村岁月和2016年的一年驻村时光所见所感所悟,在十多年期间所发生的一切的确是惊天动地,在乡村,在基层,在南疆,那可是让人感受颇深,在那个时候能感受到的变化足以让我有一种兴奋感,一种想表达的热情,也觉得这其中有其必然的因素和客观的条件。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长期从事与基层治理这方面相关的工作,也一直极为关注乡村基层治理事物,乡村治理这个话题。也不断的在观察,在调查,在了解,在探索。亲身的经历,耳闻目睹,使自己有了一种底气,有了一种对现实的乡村世界切肤之感,也有切肤之痛,更有感性和理性同时存在的那种交织的思维,给自己带来的坚韧的基础和客观的认知,这是自己向来所欣慰的。

现在又是6年过去了,我又换了一个时空,换了一个角度,对比这22年,又有了新的积累,又有了新的认识,站在当下回望乡村基层。如果说再往前回溯到我们人类的历史以来的过程,所谓的基层,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发端或许有更充分的,更从历史维度的回望视角和认识深度,也许这是一个更有意义的事情。其实人类社会的发端,从最初的动物一般的个体行为到群体意识萌动,体现和认知了团结的力量,体现和认知了组织的力量,从而使人类认识并选择到了群体群居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利益,在面对自然的威胁,面对其他动物或其它生命群体的威胁的时候,群体的力量往往使得个体感受到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对自己的心理,对自己的身体、生理都会有一种激励的作用,从而使自己迸发出以往个体所不具备的那种力量和精神的支撑,并使人类以群居动物而呈现在各种生命形式和动物群体的丛林法则横行的时候,它便一一骑绝尘而成为了一览众山小的高高在上的灵长动物。正是因为群居,正是为集体,使得个体在汪洋大海中的水滴一样,获取了永生的意义,从而延伸了自己的生命,壮大了自己的体能,延长了自己的四肢,而使得人类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姿态存在于地球。

那么再随着后来的发展,各种的氏族、各种的部落承载的奴隶社会,使得人们以自私本性结合了劳动过剩的客观普遍存在,而使得各种占有欲望的膨胀,私有财产的制度开始形成,导致私有财产的普及,等等的这一切从而让人们在文明文化进程中强化自私自利行为大行其道,自有财产的概念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不自觉中为文明社会进化添加了不竭动力。在这个群体合作的基础之上,以土地经营生产粮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食物需求,为社会构建的物质社会基础而形成的封建社会开启了人类草原田园牧歌式的社会的到来,以封建领主、大地主,以庄园主为其最高形式的社会组织形态,至今还为人们所怀念。这样一个漫长的上千年的历史过程,其中所孕育出来的那个时代的文明风尚,至今仍为我们的影视剧重现,仍为我们的经典作品之中隐隐的还可以看出它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种神秘感,那种得天独厚的、独一无二的,对领地、对财产、对自然的那种孤独与高傲的邂逅。他所传承的文化,表现为我们的魏晋风赏,为我们的唐宋元明清的辉煌,我们的诗词歌赋所达到的文学的高峰,为我们现在的人们创立了一座一座的丰碑,至今在世界各地仍为奉承为我们这些时代所产生的文化、文学和艺术所达到的最高峰。

这些都是和封建社会的那样的时代紧密结合的产物,而那个时代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决定性的存在便是铺天盖地的基层的乡村庄园,庄园的形式的城堡、碉堡、雕镂,形成了这个星罗密布的一个社会基层治理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基层乡村是田园牧歌式的,是松散的,就像一团棉絮一样,具有很大的弹性,每个人又觉得自己拥有无限巨大的空间,人们意识中自己所得到的是自然的馈赠,而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生存的乡村之外的世界所知甚少,老死不相往来的桃花园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享受着大自然馈赠,歌颂大自然,向往大自然,依赖大自然,敬仰大自然。那时的人与人之间其实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关系,整个社会、整个乡村,整个基层都是这样一种松散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尽管现在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偏远的地带,还有一些零星的存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所谓的小农经济简陋乡村已经完全不同于他曾经最辉煌时代的封建的乡村世界,那完全是两回事,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积累发展演化而来,包括资本的积累,人的知识的积累,人的力量的积累所孕育出来的力量追逐着利润而导致了更大的集中,资本的集中,财产的集中,知识的集中,从而固化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的基地。那便是集中了资本,集中了知识,集中了人才的城镇。城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追逐利润的物欲横流,伴随着人们欲望的无限的膨胀,伴随着资本的无限的扩张而导致的新兴的产业异军突起,从最初的作坊,从最初的封建时代的水车、风车,到磨坊,到各种手工品和简陋器械,作坊所孕育出来的小资本,小资产阶级,这些资本拥有者,他们的进一步的聚集,进一步的追逐利润,进一步的聚集而导致的城镇化的发展所在分解小农经济的广袤田园中形成的一个一个所矗立起来的一个一个的小城镇、中等城市,到特大型的城市。这个过程就犹如宇宙从奇点的大爆炸,到絮状的产生,到恒星,再到各个岩石行星的产生一样的,最后形成现在这样一种宇宙状态。封建社会之前,人类还只是一种絮状的弥漫的状态,而后各种力量的作用之下,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以城市为中心,并一个一个将絮状物质吸收到城市周围,将各种的资本、人才、物力、财力聚集。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导致的结局。也就是说,一个一个的工业化、产业化、知识化,使得我们原有的絮状的力量的乡村基层形成更聚集的城市,更坚实的核心,而导致人类社会的运转更加的快速,也更加的简便。当人们认识到这其中的便利、高效和节约成本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了城市。在城镇与城镇之间所形成的这样的中间地带,仍然是空虚的,空白的,是力量的神经末梢,是集权的某些毛细血管所在地。他们所构成的权力的末梢,组织集权的基层乡村,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曾经的存在已经被掏空了其核心价值和力量,物质的、资本的、人才的、知识的、文化的、文明的,都已经被城市转移,他们所有的辉煌一并被城市吸纳。权力也都向城市集中了,因为经济、政治、文化都形成了以城市和工业化为代表的新型的势力所攫取的常态化惯性运行路径,从而我们的基层、我们的乡村只能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由过去的庄园主,由过去的魏晋风尚,由过去那些权利格局,都向城市、向最高的层级转移了,乡村已经成为了社会越来越被稀释的那一步分,失去了他的生机,失去了他的权利,也失去了他曾经应有的辉煌。
任何一个社会,从最高的权力到最基层的权力,它只有成一个整体,成为贯通一脉才可以形成完整系统的力量,才能够被称其为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的政权,因此任何社会治理的最高权力机关,那些最高的霸主,皇帝总统都会安排他的基层治理。即便就是到了现在,世界各地基层治理由过去的乡村演变到现在的社区,这其中所包含的,折射出来的社会变迁、基层治理、基层结构、基层存在的变化,可谓是丰富多彩,而其中所要体现的政权、权力结构,统治与被统治,更有社会治理的效能等等,却因各种地域、国家政权的当权者的选择而大相迳庭。当然,任何的选择,任何的权利,任何的乡村治理,任何的基层结构治理体系,都是与他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上层建筑等社会存在和社会认知相协调一致的。从更长的历史角度,从更久远的考量来讲,尤其印证了这一观点,基层治理永远都是一个重大课题,永远都是当权者最头痛、最担心、最关注的地方。他们都深知神经末梢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困扰,对他的政权、对他的统治所带来的威胁。因此,每当他强盛的时候,每当他最脆弱的时候,他都会想到基层,他都会从基层治理开始梳理,想尽一切办法绞尽脑汁巩固自己的政权,巩固自己在社会的存在,对社会的把控,对各个行为主体的把握。

现在世界上发达的国家的基层,往往都是清一色的社区,往往是一些新的,虽然有类似于封建社会曾经的乡村一样特征的重叠,似乎只是以一种新的结构,以一种3D的模样,以一种符合的状态所存在的新的结构的社会治理的基层组织。由过去的乡村田园变成了现在的网格化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的构成主体,由过去的牧羊人、牧民、农民变成了现在的公务人员、士兵、教师、律师、打工人、自由职业者等细化分工的职业人,他们构成了基层社会的行为主体,而替代曾经的那些主要是围绕着粮食生产,紧紧人类必备的基本温饱需求,和生存最直接最基础的食物和衣物的满足的时代的劳作人员,而现在人们的需求变得丰富多彩,曾经的食物的需求已经变得边缘化,温饱被人们当成了边角料。与之相适应的基层治理的这种变化,便是由过去的村民变成现在的市民,由过去的乡村变成了现在的社区,基层的结构,基层的治理,基层所包含的各个主体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根本是因为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新的状态,新的存在,新的基础。

当然正是由于地球自然的复杂性,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步、不均衡、不平衡而导致的,在现在的落后地区,在不欠发达地区,仍然还夹杂着封建的田园牧歌和小资产阶级的异构呈现,以及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城中村这样一种混合的社会面貌,从而导致不同的时代的封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同框,集权与民主同行,与之相对应的基层的不同治理对象,乡村、社区,公司与个体各占不同的比例,都异彩纷呈,同唱一首歌。那么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基层治理便面临着多样化,而多样的呈现需要各自不同的对策、方式、治理制度和体系。自然这样的现状反馈到上层,比然致使权力治理复杂性、复杂化,从而导致加重基层治理的困难困境,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弊端。

由于幅员辽阔,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体量的超级巨大,其实这些现象在我们国家就有一个个活的案例,活的样本。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样式范式的存在,基层治理的各种面貌,都会存在我们的当下。我们作为一个个体,作为我自己其实就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有我工作的单位,我有我居住生活的社区,而我现在工作的当下,却是在为乡村,在最基层的村级自治组织,为它们发挥作用,承担一定的职责。这本身就是现实的基层治理的活样本,作为我个人来讲,就已经跨越了不同的基层治理形式,在社区我是作为基层政权的社区治理的对象,
而在乡村,我又是乡村治理的执行者,是最高权力在基层的代言人的代表,这就是现实社会、社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因此基层治理所面对的多样性,也是我们基层治理当下所存在的一种难点、焦点和困难之处。这些问题,各种困难,因为交织了比如民族问题,比如宗教问题,比如贫困问题,比如边疆问题,比如经济、社会、地理问题,国际问题等等而放大到无限的程度,导致其的治理更加的困难,犹如一团乱麻,犹如一堆沙粒,难以进行彻底的根治。

解决中国治理的问题,在历史上曾因为对基层治理的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局。比如说,毛泽东与蒋介石对中国的认识、对基层依靠力量的认识截然不同而导致截然不一样,蒋介石所依靠蒋家王朝四大家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作为其最主要的依靠力量而导致他最终的失败,而毛泽东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从最基本的社会治理对象,基层的力量,那便是农民,便是在当时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中国仍然处于社会最重要的存在形态,注意到广大的农村、广大的乡村施展他的才华,他以25000里的长征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跨越中国的主要的疆土,进行了政治的动员,他的思想的宣传传播,他动员了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最需要变革的力量,那便是农民,他团结了社会最广大的各个阶层,也是最贫困最贫穷的那个阶层,从而导致了自己的胜利。再有,在社会主义建立,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这样一个广阔波澜的历史事件之中,毛泽东又以他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农村、中国社会的深入的剖析而得出了正确的分析评价认识,从而提出了正确的政治主张,就是以土地革命为核心进行革命,推翻中国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资产阶级三座大山,从而建立自己的政权,替代了被奉为镍币的为社会主义必然在资产阶级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现的列宁主义。这两次导致毛泽东成功的主张,都来于他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质的认识,也就是中国最基层的乡村特色和乡村百姓的认知,使他认识到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上还是一个以封建社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存在。要改变中国的社会,就是要改变中国最基层的社会治理,要动员和依靠的力量必然来自农民,来自乡村,这就是他胜利思想基础,认知基础,就导致了他对中国社会相称的治理本质的解剖,从而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更加正确的确立了自己的依靠对象,而且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等等这一系列被人们所欢迎的主张,从而导致他的胜利,旧社会的灭亡,新政权的建立,导致了社会主义风潮在中国的响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