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得实际点儿@365

(2022-04-17 23:33:49)
标签:

365

科技

2022年4月14日 星期五,乌鲁木齐 晴 3/18。

敬畏,不可以随便。敬畏病毒,多少有些不太恰如其分。
储蓄困难,按需发电有什么意义?风可以按时停下来吗?
探索天宇,这需要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可持续吗?热闹了半天,还得实际点儿。
新冠病毒不可怕,敬畏科学才能走向坦途。
病毒可怕吗?疫情可怕吗?其实都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科学家开始搞伪科学,这才是灾难的开始。
一位从美国学成归来的现代知识分子吴专家,说出了“及时调整心态与新冠长期斗争”这种连农民工兄弟都不会讲的愚昧的话。一位梁组长在明知道感染轻症化,传播力极强,核酸筛查效力在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就出来喊“反复做核酸是为了捞净所有感染者,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但遗憾的是这种反智的伪科学言论却有拥护者,尽管你们这个吴梁组合可以通过CCTV谈论伪科学,但是我会努力在民间通道上尽量唤醒更多人。
跟大家谈一点,两个字,敬畏。
在还没有人类之前,病毒就已经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了,论生存能力和战斗力,我们人类还真不是病毒的对手。我们人类连病毒的起源,以及病毒的种类都还搞不清楚,可以说再给人类几个世纪都搞不清楚。病毒数以亿计,多如星辰。那么我们哪里来的勇气去和我们的这个祖宗的祖宗斗争呢?距离1898年荷兰微生物学家贝杰林克发现病毒至今,我们人类认识病毒也才124年。
对于那些拿着病毒感染会有后遗症说事的人,我想说,你确实是得了病毒后遗症,不是新冠,这个症状非常明显,病毒都入侵大脑影响正常智力了。那么你是怎么得的呢?国际上有研究指出,人体表面和体内的病毒数量约为细菌数量的10倍,光是肠道中就生活着超过14万种病毒,因此我推测,一种情况下,平时洗脸穿衣服洗澡揉鼻子的时候病毒进去了;一种情况是你吃饭喝水呼吸空气的情况下病毒入侵了。所以,要治这个病,得按照特朗普总统的方案,注射消毒液。
其实人类长期的进化以来,病毒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跟我们和谐共存的,并且很多时候会帮助我们以毒攻毒的击败其他的一些病毒。有人或许会担心,这个感染后会不会在我们人体内留下残余的病毒片段,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们体内就有无法抹除的病毒痕迹,这是来自古老病毒基因组的残余,约占人体基因组DNA的8%,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来自病毒的基因残余,对于人体免疫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借助于现在医学与生物医药技术,让我们的免疫能力强一点,让病毒的攻击性弱一点,然后在和谐共处中,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和谐它与无形之中。那么目前不是做到了吗?疫苗接种不是已经达到这个目的的吗?感染轻症化与无症状化,并且很快就能借助于自体免疫系统自愈,根本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这从医学层面而言,已经是非常成功的治疗结果了。
从香港与上海的数据情况来看,都只有少部分没有接种疫苗的老年患者,并且可能是伴随着基础疾病的感染后会出现的重症与死亡。
那么我们只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加强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工作,二是排查可能潜在的重症患者,然后对这些人群进行集中或者居家隔离保护,其他人该工作工作,该上学上学,该约会约会,该干嘛干嘛,社会不就有序恢复了吗。
敬畏自然,敬畏科学,正视我们人类的渺小,学会与世界、自然、病毒和谐相处,这才是王道。乌合之众里有一句话说: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最后我想对吴专家说,不是只有你读过一点书,你要是能清的了这个病毒,我以后就跟你姓吴,要是你清除不了这个病毒,你自己看着办。当然,你要PK学术,我也陪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出现反智的言论,糊弄善良的中国人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新型太阳能发电机,实现“按需发电”。
不论和其他什么商品相比,“电”都是一种足够特殊的商品。众所周知,与水不同,电不能被大量存储。无论是日常所见的蓄电池还是抽水蓄能电站,所存电量在全社会总用电量中的占比都是非常小的。
并且,如果发电量大于社会的需求而不能及时储存,发不出的电能就会转化为发电机中转子的动能,发电机就将转得更快。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发电机发生事故,还容易使得电网中交流电频率变高,直接导致用电企业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出现异常。
电的特殊性决定了电能“即发即用,用多少就发多少,按需发电”的特征。不过,一直以来,准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用电量,并以此来决定发电量,都是用电方面的重点问题。
而现在,据BGR报道,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液体太阳能储存系统,可以按需发电。该系统可以储存太阳能长达18年,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和地点释放。
实际上,早在2017年,研究团队就公布了一个系统,使他们能够储存太阳能。该系统被称为分子太阳能热能(MOST)系统。不仅如此,后来,研究人员还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创造了一个能够重新利用储存的太阳能的紧凑型热电发电机。
英雄归来,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去太空“出差”半年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怀抱。
从“神舟”飞天到“天问”探火,从“墨子”探寻未知到“北斗”造福人类,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将中国印记留在星辰大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航天重大工程进展致电祝贺,并会见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如今,航天已成为我国一张享誉世界的“金色名片”,极大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漫漫征途,中国航天人的接力从未停止。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结束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返回地球之际,央视网《联播+》推出创意海报,与您一起感受近年来我国航天人创造的非凡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