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给其它@365
(2022-04-05 11:45:15)
标签:
365 |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乌鲁木齐 晴 11/23。
零
微塑料的存在毋庸置疑,它的危害程度存疑。尤其是对于人体的危害程度,缺乏科学依据。与其它一切物质一样,它都可以沿着各种路径,进入各种空间,发生各种反应,产生各种关系,有害与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天文学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度人们的想象力,容纳人类的一切梦想,构建人们创造力,训练人对未来把控力。我们仰望星空时的感觉有些奇妙,那些亘古不变的自然被我们这些过客品头论足,不知它们该当何想?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乃自然也。
前两天,碰到信息中心的小同事,他正忙于视频会议的准备,连午饭都来不及吃。现在开会采取视频的方式,方便了,也就多了,动则开会,而且范围放大,于是有些烂。视频会议室不够用,开会人员不够用,后续事项不断。便捷带来的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新问题的发源,人才是一切问题的结症所在,却总喜欢推给其它。
一
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或已遍布全身。
近日,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地球上,几乎找不到不含微塑料的净土了。
荷兰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2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中有17人,即约77%,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颗粒。
近年来,许多研究揭示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构成的威胁类型,包括:削弱肌肉的黏附能力、削弱寄居蟹的认知能力以及导致鱼类出现动脉瘤和生殖变化。它们出现在世界各地海龟的内脏中,并在海豹粪便中被发现。
这些证据都表明,微塑料正在沿着食物链的梯子“拾级而上”。研究还表明,微塑料甚至可以改变人类肺细胞的形状。来自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微塑料,尤其是2微米或更小的微塑料,即使在
7 天内短期摄入后,也会开始沉积在大脑中,导致细胞凋亡。
还有研究表明微米级的塑料颗粒可以通过细胞膜、胎盘甚至大脑进入所有的器官,但是关于对微塑料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微塑料对人类是否有剂量依赖效应仍不得而知。
二
哈勃望远镜发现迄今最遥远单颗恒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3月30日表示,哈勃空间望远镜借助“引力透镜”效应发现了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遥远单颗恒星。这颗恒星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的不到10亿年内,距离地球约280亿光年。
研究人员估计,这颗恒星的质量至少是太阳的50倍,亮度是太阳的数百万倍。由于距离非常遥远,它的光线用了129亿年才到达地球。相关研究结果于3月30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将这颗新恒星命名为Earendel,该词来自古英语,意为“晨星”。美国航天局表示,哈勃空间望远镜这一新发现建立了一个新标杆,有望掀开早期恒星形成相关研究的新篇章。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论文第一作者布赖恩·韦尔奇表示,Earendel存在于很久以前,形成它的“原材料”可能与今天我们周围的恒星不同,对它的研究将开启研究人类所不熟知宇宙时代的一扇窗口。
三
疫情之下,远程办公的好与坏。
如果说几年前对远程办公的讨论,还停留在“是否可行”的阶段,那么如今,随着疫情反反复复,尤其是在这一波严峻的疫情之后,或主动或被动采取远程办公的公司越来越多,微软、Google、Meta
等公司都推出远程办公措施,国内携程公司也官宣了混合办公的规定。
如果仅看中国远程办公的规模,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就给出了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国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3.46亿,占网民整体的34.9%。
过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远程办公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比如,不需要通勤、不需要打卡、时间自主安排等。但现在,在更多人不得不接受远程办公之后,真实体验究竟如何,有哪些优点或不足,也逐渐浮现清晰。
远程办公带来效率的改变
远程办公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组织的运行效率。
在前互联网时代,组织越大,内部信息的传递效率就越低,即便算上传真与电话,一个万人企业总裁办的决定,可能也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传达至全部员工。而现在,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公司的顶级决策者甚至可以通过即时通信或直播与每一名员工立刻同步自己的决定。
从下到上的信息传递也是如此,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每个区域的销售情况可能以月甚至以季度为单位呈现给企业的决策者。而在线上办公的时代,自动化的报表系统联动精准的进销存、库管和销售系统,可以在每日零点为企业决策者呈现前一日的市场动态。
并且,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这种趋势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货物、贸易、交易、客流等信息都在以过去难以想象的水平实现量化、精准化、实时化。更简单易读的数据图表也给决策者们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理论上,一个万人企业可以像一人企业那样灵活,身居幕后的企业决策者能够获得的有效信息,甚至比过去一线的管理者更能察觉到市场细微的变化。从运营成本来看,远程办公大大节约了办公场地的花费,并且由于员工会省下一大笔在大城市的居住成本,这意味着公司可以以较低的薪资水平请到更优秀的人才。
在国外,疫情之前,远程办公发展就已经较为成熟。美国的科技公司里,远程办公早已成为程序员的常态,Google、Meta、Amazon等公司里,员工想要在家办公只需进行简单的申请,甚者有公司实现了零办公场地,著名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估值达3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Automattic以及区块链公司ConsenSys等都实现了这种零线下场地的纯远程办公。
从员工角度来看,远程办公则省去了通勤时间,让生活与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平衡。2021年,携程就在集团内部展开了一场混合办公试验。携程提供的数据显示,试验初期员工调研,参与试验员工涉及技术、产品、业务、市场营销以及职能岗位,有76%的员工主动报名。试验时间从2021年8月持续到2022年1月,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携程公开的试验数据显示,半年试验期结束后,员工对混合办公的支持度由52.9%提升至59.2%。支持混合办公的员工中,非常支持的比例达到60%,员工支持的理由中,减少通勤时间排在第一,其次是平衡工作和生活,第三是更幸福、更具创造力。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入职携程两年的孙亚住在上海普陀区,距离公司驾车需一个小时左右,遇上堵车时间更长,“到公司后还要花时间平复情绪才能进入工作状态”。有时候,孙亚也尝试过搭地铁上班,利用通勤碎片时间看看书,结果是,“根本看不进,顶多听听广播”。
孙亚承认,居家办公也不排除要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况,但这不是常态。即使在办公室办公,也会遇到需要加班的情况。不同的是,居家办公工作时间可灵活调整,工作时长变长,也不会让人感觉疲惫。
远程办公真实体验如何?
虽然远程办公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组织的运行效率,但疫情当前,要满足如此大的远程办公需求,并非易事。更何况,虽然过去许多人都有远程办公的幻想,但在更多人不得不接受远程办公之后,真实体验究竟如何,有哪些优点或不足,人们才真正了解。
从企业角度来看,实际上,很多人还是想当然地认为,一台PC,甚至一部手机,再加上无所不在的Wi-Fi或者手机网络,就能轻松实现。事实并非如此,对于个人而言,这的确是一种实现远程办公的方法,但对于一个拥有成千上万名员工的企业来说,远程办公并不简单。
说到底,企业远程办公挑战主要来自终端设备管理的复杂性。如果一家企业需要上千人同时远程办公,巨大的PC终端接入量将会给IT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生产力工具,PC终端一旦出现连不上网、系统故障等问题,为了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IT管理人员需要第一时间介入并排查出问题所在,即便上千台PC即便出现问题的概率极低,但终端设备一旦出现问题,也足以让一家企业的IT管理变身成救火队。
同时,由于相当一部分并不熟悉基本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因此,远程办公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根据安全巨头卡巴斯基的一份报告,73%的劳动者在过渡到在家工作后,没有接受过雇主提供的IT安全意识培训。
由于缺乏安全意识,42%的受访者表示,在工作中使用个人电子邮件,49%的受访者表示,自在家远程工作以来,访问色情网站次数有所增加。38%的受访者透露,他们使用未经公司IT部门批准的个人信使服务与同事沟通。
对于员工来说,远程办公的最核心问题则在于边界,即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进一步说就是个体与外界的所有边界。在2020年初的疫情发生之前,关于线上办公的问题是:因为有了即时通信工具,员工们失去了原本的下班时间,即便员工下了班,老板和客户还是会通过网络把员工带回工作场景。
事实是,互联网时代下,要想靠地域的不同来阻隔彼此的交流几乎成为不可能。深度嵌入生活的社交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让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于是,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预期:既然人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互相联系,那么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也应该可以迅速回复工作邮件。这让工作的文化环境走向随时在线、随时回复,进一步加剧了工作与生活脱勾的难度。
在疫情发生之后,线上办公的问题则加剧了这一问题,简言之,进一步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员工可能更难以明确区分该工作和不该工作的时间。
根据盖乐普咨询在2017年发布的《全球职场状况报告》显示,全球完全处于敬业状态(即完全不摸鱼且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工作者只有13%。因此,这种边界的打破显然既对生活没好处,也不一定对企业有好处。
正如携程混合办公试验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员工对“混合办公”的担忧原因,试验初期前三大原因是影响同事间交流(占51%)、内网不稳定或使用复杂(占42.4%)、缺乏效率和专注的环境(占38.2%)。
而到了试验后期,担忧原因前三为影响同事交流(占49.3%)、更长的工作时间(占42.3%)、内网不稳定或使用复杂(占28.8%),试验前排入担忧前三的缺乏效率和专注环境(占28.5%)位列第四。
远程办公是未来趋势?
实际上,至今为止人们所接受的远程办公,多半还是在疫情的胁迫下做出的妥协。在某种程度上,远程办公的体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进化的那么快,而现在的远程办公与过去5年远程办公的工具并没有本质上的进化。
类似腾讯文档和石墨文档的文档协作工具,最早诞生于2006年;与企业微信、钉钉相似的Slack上线于2013年;TAPD、Teambition等在线项目管理类的工具也早在2010年前后就爆发过一波。远程办公是否会成为趋势还是未知的。
近日,腾讯研究院旗下调研平台 T-ask,进行了一次近 5000
人样本的“远程办公大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虽然超过 7 成人不排斥远程办公,但只有不到 4
成人相信它是未来大势所趋。不少人认为远程办公存在“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模糊”“与同事沟通不便”以及“自我管理不够好,容易浪费时间”等等问题。
显然,远程办公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地点的转变,更意味着工作范式的全面变革,对公司的管理模式、个人自我成长规划乃至配套工具设施都提出了新的考验。
T-ask的调研发现,超过 6 成人认为,远程办公对公司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但却只有 57.9%
的公司推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其余则没什么变化。
无疑,要想被更多人接受,远程办公显然还有一段长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更适合远程办公的企业管理思维。在远程办公的管理方式不同于线下办公,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传统的监管思维向让员工自我驱动的管理思维的转变。管理者需要相信员工在家中也能完成和在办公室一样,甚至更好的工作。
为了支撑这种信任,相对应的绩效方式应以付出时间为主转向以结果导向为主。在此基础之上,管理层实行清晰可执行的目标管理、强调沟通效率的流程管理是帮助远程办公健康发展的必修课。
对于未来而言,显然,远程办公不只是简单换个地方工作,更要求人们拥有符合这种工作方式的综合能力。一方面,毕竟与线下办公相比较,线上办公对于一些保密型会议,以及一些需要深度的头脑风暴类会议,都很难获得有效满足于解决。另外一方面,则是人毕竟是群体属性的生物,是一种社交性生物,长期的线上办公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此,企业方面,在筛选远程办公人才上,应重视候选人的自我管理和自驱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为了更好地评估候选人的远程工作技能,企业可以考虑进行一段时间的“远程试用”,借此评估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心理适应性与健康状况。
对于员工来说,既然已知我们无法回到那个没有网络参与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时代,那么我们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彻底打破边界,并通过配套的模式适应这种新的客观现实。
虽然现在远程办公不会完全快速颠覆现有办公体系,但是这将成为一种未来的常规工作形态,至少会与现场办公并存,成为主要的工作模式之一。
前一篇: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五二@365
后一篇:要耐心@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