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八十二@365
(2022-03-24 21:47:59)
标签:
365三农 |
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乌鲁木齐 晴 -3/4。
零
无人机在农业上的应用,尤其在植保方面,喷洒农药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现在运用最好的领域。也是重要的被人们认可的高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常常用于宣传,改变观念。前两天的农业方面的新闻还是用了这样的镜头,农民使用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业和肥料,一人一机一天500亩,很有说服力,场面富有感染力。
可要说农民种地之外的营生也会受无人机影响,还真没琢磨过。以前城里的脏活累活都是乡里来的农民工干了,基本生活保障都是这方面的事儿,也就是农民工进城的富矿区域,现在要被机器人替代了,更低成本,还不嫌累不嫌苦,吃苦耐劳。这是简单直白的道理,肉身如何比得了钢铁的筋骨。
农业的智能化是形象工程,是噱头还是确有其妙,也许一时不好定论。这两年,我看过几处智能化现代农业生产大棚,只有一个大棚占地几十亩,最高的一个棚占地100亩。所有材料都是进口,布局和设施设备全部先进,智能化程度极高、集约化程度高、产品价值高、造价高,自然风险也高。
一
3月11日,深圳市2022年春季农业生产暨支农服务下乡现场会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水美村召开,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优,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延奎,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忠,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曲波,深圳农业龙头企业、农技专家、当地农户、各镇村代表参加活动,天鹰兄弟携多架无人机应邀参加。
一个个农业黑科技在众人的见证下“登台亮相”,备受瞩目:天鹰兄弟混合动力无人机H22单次续航最大可达150分钟,采用航天级启发电机,独创ECU电喷技术,水冷散热自适应系统的水冷电喷混合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寿命长、省油、出行方便,操控简单,同时具备仿地飞行、自主避障等功能,其场景适用性广,经过改装,可广泛用在测绘、巡检、军警、救灾等领域。
据悉:天鹰兄弟旗下东方天鹰高新园项目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鲘门高铁站北片区,项目用地91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447平方米,拟建造1栋国际现代化制造、研发大楼,1栋国际标准化员工宿舍楼,产品年产量约15万台。
二
建筑机器人替代风口已至 超龄农民工路在何方?
一直以来,数亿农民工群体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也持续进步,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5G等新一代先进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时代正在到来,建筑机器人替代风口已至。对于正在逐步告别建筑工地的超龄农民工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面临着施工安全、工作繁重等诸多问题。
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 超龄农民工转型在即
农民工群体老龄化是一个客观事实,其中第一代农民工所带来的老龄化问题事实上已经迫在眉睫了,尤其是从事高危建筑的农民工。针对此,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发文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湖北荆州、江西南昌以及上海、天津等地,均作出此项要求。
其实,全国多地发文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功年龄,安全考量成政策出台主因。鉴于建筑工地是超龄农民工安全事故高发、易发的区域,再考虑建筑施工高处和露天作业多、手工及繁重作业多、外墙涂刷和混凝土浇筑等高危特点,超龄带来的体力和意识问题都与风险要素相关,再加上施工现场居住条件差、重体力要求的高盐高油饮食等对超龄人健康均十分不利。
因此,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不过,政策也并非“一刀切”,超龄农民工可以转型从事建筑工地其他辅助性岗位,像保洁、保安、仓管等相对更轻松、安全的工作。
建筑机器人替代风口已至 智能建造解决行业痛点
建筑业清退令推出后,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有,各执一词。其中,支持者认为,随着岁数的增加,超龄农民工反应速度在下降,在工地这种高风险环境下稍有不慎很危险,这也是困扰建筑行业多年的现实问题。
为解决此类问题,建筑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2020年,国家住建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应用建筑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不仅如此,去年,“发展智能建造”更被纳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建筑业亟需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转型升级,以智能化、数字化适应新发展时代。
此前住建部副部长张小宏则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快完善智能建造支持政策,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机器人产品,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现今,建筑机器人已得到快速应用,有效地解决(超龄)建筑工人面临着诸多的施工安全、工作繁重等问题。
例如,外墙喷涂机器人、测量机器人、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地坪研磨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楼层清洁机器人等多机组合,已经实现联动施工,不但大幅提高安全性和施工效率,而且操作更规范标准、精准度更高,建筑质量更好。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造”的模式,用高科技助力建筑业在低碳减排、杜绝浪费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言而总之,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建筑行业,因其工艺复杂,“危、繁、脏、重”聚于一身的施工特点,从这点考虑,清退令初衷是好的,是从保护(超龄)农民工的生命安全角度考虑的,毕竟近些年建筑工地上的事故很多都发生在高龄员工身上。就此,超龄农民工可以转型从事建筑工地其他相对更轻松、安全的工作。
而在工人老龄化问题加剧,招工荒、用工难等的大背景下,智能建造也正成为解决建筑行业“老龄化”、“招工难”以及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迎合了建筑施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也将是推进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
智慧化标准化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园崛起。
山东以新技术、新模式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产业智慧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兰陵的绿沃川智慧农业示范园,生菜种植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从播种到收获,40天就能完成一茬,比传统方式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
山东绿沃川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郑丽说:“蔬菜工厂的自动播种系统1小时可播10万粒种子,精准定位后,进行覆土、浇水等播种流程,然后进入催芽房,经过5—7天,育苗胚冒出两叶一星,才可以进入育苗区,育苗完成之后再进入水培区的营养液里生长。”
这个25500多平方米的智能蔬菜工厂,几乎看不到工人,全过程都由物联网大脑控制,每天可生产3吨多生菜,是普通大棚的3倍。这些产品直供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高端市场,每斤价格近20块钱。
山东绿沃川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解资说:“每天都在种,每天都在收,因为我们通过我们的环控系统,可以对温度、湿度、肥料等进行一个精密调节,这样就可以时刻保持我们蔬菜(处在)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从而打破了季节性限制,达到增产增收。”
目前在兰陵,像绿沃川这样的现代农业企业,已发展到30家,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带动合作社、种植户发展现代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兰陵县还投资100多亿元,建起农业企业园,打造智慧农业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电商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园区,全部投产后,将新增农业总产值21亿元。
兰陵县政府副县长、兰陵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任任力说:“通过这些现代化技术手段地应用,使我们延伸了蔬菜产业的链条,提升了整个蔬菜产业的附加值,以此来推动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山东现代农业实现标准化、智能化、规模化生产。不仅如此,山东还积极向全国各地输出新品种和智慧化种植模式。潍坊寒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西瓜种植模式拓展到了新疆,建设2.1万亩智慧化温室大棚,西瓜年产量达到了2万吨,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
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甜瓜研究院院长杨珊说:“培养带动当地一部分农民,使其熟练掌握西瓜种植技术,由传统农民向农业种植产业技术工人转型,助推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2021年,山东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8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今年,山东将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园区建设,评选10个现代农业强县,每个给予1亿元奖励资金,加快形成园区成片、产业成带、主体成群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前一篇:匪夷所思一八五@365
后一篇:锦囊妙计@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