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福
(2024-12-27 11:19:13)解福
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对子写福字,无论富贵贫贱,自古如此。记得小时候,我家简陋的篱笆草屋贴的对子是:“九重天上恩光大
五福堂前喜气多”;当时我并不完全理解这对子的意思,什么“恩光”“五福”,那么高雅。锅屋(土语,即厨房)灶口旁贴的是:“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门上对子有限,而福字贴得最多,门额、窗额、粮囤、水缸、床头、桌柜、农具、猪圈都贴,一派通红喜庆。一个福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为了福,人生才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什么是福?
福字的产生有三千多年历史,在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里说:“福,祐也,从示,畐声。“祐”与“佑”同音同意,现代义就是“保佑”,但是许老先生并未接着说明“示”“畐”两个字的各自意思,还要读者去查他编的字典,哈哈,略施小计:增加“点击率”,多赚“流量”钱。
早期的中国人信仰天,认为人的命运即生死祸福都掌握在天老爷和神灵手中,因此必须对天和神保持又尊敬又畏惧之心,春秋时代儒家提出“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至今还被一些人奉为圭臬。
夏商时代,人类文明已经发育成熟,那些通过杀戮、霸凌夺得大权的王们为了保住既得利益,除了继续实施过去有效的武力征伐,还要施加精神控制,通过占卜(抽签算卦)判定人间是非、预测吉凶福祸,获得庇护,这就是福。
怎样才能求到“福”呢?方法只有一个:祭祀,祭天祭神,将人间最美味的食品酒与肉贡献给天神,以讨得上帝欢欣。为了记录下这个活动,创造出“祭”字。在现场,主持者宣读祭辞,让神听到,知道人间在祈求自己,并且供奉了丰厚的酒肉,应该降福给他们。当祭祀仪式完成,主持者宣布求福成功,接着把刚刚还是供神享用的酒肉按等级分给参加活动的人,说这是神赐之“福”,可以享用了。不知为什么,有一次孔子参加了太庙祭祀却未分到一份肉。
“福”这个字现在的写法“示”+“畐”是由古文字演变来的,经历了“隶变”和“楷化”的漫长过程,最后定型为“福”。
先说畐。早期的“畐”字形像容器,长颈圆腹,是酒尊或酒瓮之类,如上图第二行左边的几个字形。《说文解字》谓:“畐,满也”(是指皮囊里面注满了酒,以致鼓胀起来。现代文字学家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说:“字像长颈鼓腹圆底之器。”
(许老师若在解释“福”时一次说完,就免了学生反复查字之苦矣)。甲骨文有“畐”字无“福”字灌祭,这令人疑惑,笔者猜想可能是被考古时不小心弄丢了,也可能被当作“龙骨”碾碎煎药治病救人了。笔者学识浅,藏书寡,而有关字书还是有的,竟然查不到“福”的甲骨文字形。可是在2018年2月25日光明日报上读到燕召《春来说福》大文,其列举了甲骨文福字(见上图字表第二行框内最右边的字),令人一阵惊喜,以为遇到真人了,可没想到经过查对,这个字不是“福”,而是“祼”(音灌),祼的古字与福有点类似却非一字。“祼”作为祭祀的一种,称作“灌祭”,此祭在《礼记.投壶》章谓:“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灌。”
名目繁复的祭竟然有那么多道道。
“畐”字为上下结构,一横一口一田。是古字变化而来,秦汉之际,汉字的使用频次加快,为了书写方便,书法家通过解构,创造出新写法,将篆书中那些具象的笔画抽象化。“畐”字上面的“一”代表器物的盖子,“口”代表器物的颈(脖子),“田”便是器物鼓胀的肚腹。由此看出造字的智慧。后来,在它左边加一“示”字,就成了今天看到的“福”,还原了形义结合的造字原则。
再说示。古文字“示”字形笔画与今天类似(如字表末行)上下结构,上部是二或一,下部是小或川(许慎所谓的古文巛)示的字义,许氏根据古文示的字形,认为其古义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这是完全按照西汉大儒董仲舒的谶纬学说来解释的,天人感应,“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许慎自己也是儒者。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天人感应是非科学的,愚弄人民的错误观念。许慎在作《说文》时,没有见过甲骨文,对古文字所知也有限,这是历史局限所致,我们不必苛责。然而,示与畐结合成福,是有原因的,如果说“畐”是“福”的字根,那么“示”就意味着“表示”,表示有畐(福)。也有人认为福字左边的示是指牌位——主,此说也不可取。最近网上看到有人指出“示”是祭台,这个观点接近祭祀的本义。日本著名汉字学家白川静在其著作《常用汉字解》虽然把“祼”字错当甲骨文“福字,但是他提出“示”是“祭桌”的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令人钦佩。因为在他之前的近现代中国学者,哪怕最著名的金文研究专家没有谁提出过这一观点。
从上面字表看,周代早期中有“示”在“畐”左或又的字形,更有“示”在“畐”下的写法,这一写法很直观地告诉说祭品是摆放在上面的,下面当然是祭桌了。桌有腿,三竖,表示平面抽象,很符合逻辑。可惜我们的前辈不能跳出窠臼,拘泥于对上古文化的认知。将简单的事和道理复杂化。一个“传统”憋死人。
乙巳年春节就要到了,届时国人依然要以福字来庆祝这个最接地气的日子。以古察今,以今怀古,一以贯之的是对福字的执念。
2024年12月24日甲辰冬月二十四星期二草成
参考资料:
《说文》,《辞源》,《古文字类编》,《甲骨文简明词典》,《光明日报》,《书法报》,《常用字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