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2023-10-10 21:37:24)
标签:
文化 |
分类: 随笔 |
寒露节说寒与露及其他(文化随笔)
秋季有两“露”:“白露”与“寒露”,什么是“露”?“露”,大气中水遇寒凉凝结成滴,附着在草木叶片上,沐浴在蔼蔼晨光中,晶莹闪烁,以白色喻之,之白露就是,此为视觉形象;而寒露,指在寒凉气温下露水凉冽,则是以体肤的感觉形容之。这是二者的区别。当露水遭遇寒流,凝结成好看的霜花,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说的这种情形,寒露是入冬 预备期,过后就是霜降,冬季开始启动,接下来就是“小雪““大雪”,终以“小寒““大寒”收尾,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又一次轮回。
寒露之”寒”,从汉字发生学角度说,起源不是很早,在已知的远古文字中,甲骨文不见寒字,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才见其形。“克鼎”上说:“易女田于寒山”。周王为奖励管理膳食有功的善夫,赐给他一块在寒山上的田地。善夫将此事记录并刻在一只鼎上,成为不朽的文献。在金文中,寒,象形兼会意:屋内有一人,穿着鞋或靴,周身拥围着草,而屋门口是冰。显然,这个字表达的意思就是寒冷袭人之状。所以《说文》解释“寒”字说:“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艸荐覆之,下有仌。”(文中的“宀”为屋的形状,“仌”为冰的初文。)
由于汉字经过数千年演变,最早的许多字已沉沉睡去不再醒来,僵化成“木乃伊”,成为历史博物馆里的珍宝,后人想唤醒它们实在不易。不过,人对老祖宗有一种抹不去的怀念情结,并且以老为荣,想要在历史语境下解读出意义来,在“认祖”时可能会出现走眼,比如对“寒”的最早出处及字形,就是一个例证。
复旦大学教授刘钊等编篆的《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北京大学教授叶朗与朱良志编著的《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他们都错把金文中的“寒”字当作甲骨文,错就错吧,错得还振振有词,铿铿锵锵,叶朱二先生这样说:“甲骨文中的‘寒’字简直是一幅写意画,上面宀是房屋的象形符号,最下的仌是冰的象形符号,而中间的艸画的是草,草中间的是人字,它的意思是天冷了,结冰了,人们躲到房屋里在草中取暖。寒字显现了早期人类简朴的生活。”(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第八章.诗意的符号.汉字》的句子)书中有所谓“甲骨文”“寒”字配图,讽刺的是所配图片恰恰就是上面所说“克鼎”上的那个寒字。再查刘钊的词典,选用的18个字形中无一字类似于克鼎中寒字之形态,那些字是什么,怎样读,为什么是那样的构形,无从考知。考中国气象学,有关冬季气象的词语如“寒”“霜”“冰”“雪”等在甲骨文中都未出现,这是因为当时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气候温暖,有春秋季没有冬季,这是于省吾先生早就有的观点。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吃香,越古越香,让靠传统文化吃饭的先生们当然十分得意,牢固的传统文化历来是不容挑战的,中国权威之王孔子板着脸教训他的门人说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祖师的话不容挑战,挑战传统是要付出代价的。叶朗朱良志二先生都是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权威炽炽,足金分量,然而他们对“寒”字的“无稽之解,不知会影响多少人,贻害多少人。在尊古崇圣的文化背景下,有谁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他们说一个不字?
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你说他们不对也就罢了,何必言之过激,有违“温良恭俭让”?
前一段时间,科学院发文规定,学者不准发表与本专业以外的文章。“厉害了我的国!”
文化是允许讨论的,允许挑战的,挑战权威,是学术与言论自由之正道。
2023年10月1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