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耿梧
耿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1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阴翳礼赞》窥见日本美学观

(2014-07-23 14:20:27)
标签:

日本文化

美学

分类: 论文小记

            从《阴翳礼赞》窥见日本美学观

   摘要:这学期我们学习日本文化时讲到很多日本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古事记》中都隐含这一种空寂,物哀,幽玄的思想观念。这让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看过的日本唯美主义主将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之一的《阴翳礼赞》,书中比较详尽地介绍了日本对于建筑装饰,饮食器皿,歌舞灯光,女性审美等方面的独特审美意识,作者概括为一种阴翳之美。这不禁让我想到这种阴翳之美,映射了日本怎样的美学观念?与日本空寂,物哀的思想观念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这样的美学观又源自于怎么样的日本文化内在的特质与精神?所以,我想本文就从《阴翳礼赞》作为切入点来浅要的分析一下日本的美学观念,以及隐藏在这样的美学思想下的日本文化的精神与特质。

《阴翳礼赞》中的阴翳之美

     在《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用很概括的话说到“:美不存在于物体,而存在与物体与物体所制作的阴翳的花样与阴暗之中,犹如夜明珠只有放在昏暗之中才会放大光彩一样,如果离开了阴翳的作用,就不会产生美。”这句话或许是对谷崎润一朗所说的阴翳之美的最好概括了。在书中作者对这一阴翳美的理念从日本住宅,日本纸,食器,漆器,服饰,照明,点心,饭菜,传统艺术等各方面都做了很详尽地阐释。而我想选其中部分来概括日本的阴翳之美。在建筑方面最有典型的我认为是他提到的日本的厕所,这个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污秽之地,但谷崎润一郎却说在日本建筑物中,可以算上最风雅的则属厕所。西方厕所内总是那么明亮,四周是洁白的墙壁,到处是洁白的瓷砖,而在这种清静下就很难理解日本的阴翳之美,而这种阴翳美并不是指它的肮脏不洁,日本传统民居的厕所微暗古朴,清洁雅致,如厕的时候,能一边欣赏暗薄中微透明纸窗的反射光线,也能在冥想中眺望窗外的景色,下雨时,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微暗的光线,更觉静幽。而与西式光线充足,将裸露部分照得雪亮,带给人一种心神不安的感受相比,传统日式厕所光线微暗,使清洁与肮脏的界限模糊不清,让人内心安宁,处之泰然。而在居室内,与日本审美观念相称,所有的家居也呈现一种阴翳感,由于日本是一个信奉神道的国家,很多家庭都置有神龛,神龛镶嵌在墙壁内,使得投射壁龛中的光线变得昏暗,营造一种神秘的感觉,很多书画珍品就藏于其中,即使白天也看不清书画的图像,可却是这种模糊不清的书画在他们看来最为风雅。在饮食器皿方面,日本人倾向一种用油漆漆刷的“漆器”,颜色则是褐色,黑色或深红色,日本人之所以喜欢“漆器”,是因为它的色泽因其昏暗而散发出一种沼泽般的深邃与厚重,在烛光的摇曳下,更容易显现出一种朦胧暧昧的状态,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而且当食用者揭开漆器的汤碗时,碗底深邃阴暗之处和漆碗几乎同一颜色的大酱汤则融合的非常好,不显突兀,不像用明亮的陶碗,里面的大酱汤与色泽一览无余。值得一说的当然还有日本的和式点心—羊羹,与西式的奶油点心不同,它呈微暗的褐色,像玉一样半透明,那种色泽深沉厚重,引人冥想,如梦如幻。此外,日本的传统舞台剧—能乐,演员画煞白的妆容,穿浓墨重彩的衣服,配合影影绰绰的光线,这些都说明了日本人阴翳美的审美情趣。

     在《阴翳礼赞》中说道:“我们一旦见到闪闪发光的东西就心神不宁。”日本人把阴翳的文化审美情趣渗透到以,食,住,行各个方面,又云:“风雅即是垢。”或许由光线所创造的幽暗,身处其中,会觉得敦厚,沉稳,更能让他们心神安宁。这或许是他们倾向于这种阴翳之美的最直接原因了吧。

《阴翳礼赞》中窥见日本美学观

其实与《阴翳礼赞》所传达的审美观点相似的日本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很多。早在《源氏物语》中,对于崇尚于这种模糊的,暧昧的,幽情昏暗昏暗之美就有最直接的记载。“女人隐藏在永远幽暗的深处,恋慕中的男子也只能在黑暗中微闻其声,微觉衣香,触其鬓发,摸其肌,想其娇媚之态,然正因如此,更觉其风情万种,有一种令人心驰神搖的魅力。而到现在,从日本的诗歌,纯爱主义小说,绘画,影视作品等等所有这些文学艺术创作中隐隐都包含着阴翳之美的理念,而上升到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观的范畴,即是一种空寂物哀的美学观。所谓空寂,用日语语义解释即是幽闭,孤寂,贫困,而空寂是以贫困作为基础的额。“贫困”即是不随世俗,不执著于分辨生死,善恶,美丑,荣辱,就是随缘任运,顺其自然,无拘无束,“空寂”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无”而实现对“无”的突破,就是立足于无而超越无,就是精神上的寂寥与“绝对无”的孤独。这种空寂感源自于日本人的“无常观”。“无常”原出自佛典,主要是人为万物流转,不存在常住事物的思想,其中也包含着有无对立,矛盾转换的辩证思想,认为万事皆空,一切都在变换,事物在对立统一中存在。而中国中空寂的美学观表现在文学领域则多渗透着物哀的情怀。日本人觉得人生变幻,转瞬即逝,文学作品和恋歌中很少有歌颂爱情伟大的,多是传达一种失恋的哀愁以及世事多变的哀叹。但他们并不因此消极,他们身处阴翳的环境,对消逝,败落的事物深怀怜惜,对悲情的事物持一种反向的欣赏的态度,以悲为美,生发出一种自省,含蓄,清醒的处世哲学。这种无常感与及其引起的物哀的表达形式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日本人的“樱花情节樱花遍布日本岛屿,被日本人称作生命的象征,开花时灿烂地令人心醉,而花期极短,随后就凋落,而这正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但虽是无常,花的美确是永恒的。从樱花这样的自然生物中,日本人联系到了生命的生死枯荣以及感受虽与自然风物同根同源却不能的同体同归的渗透着悲壮的无常感与孤寂感。这种由自然事物生发的无常感渗透到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便生发出以适应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以悲为美,虽对美好事物的消逝,包含一种物哀的情绪,但绝不消极,用欣赏的态度面对阴翳,从中得到闲适自由,形成日本民族独特的阴翳的空寂美学观念。这种空寂美学观,表现在文学上多以物哀的手法创造余情余韵,表现在绘画领域,则为用墨色代替水彩制作的水墨画,而在日常中,则突出表现在充满自然,寂静色彩的日本茶道艺术上。

日本美学观的形成原因浅析

     由无常感与孤寂感渗透所不断形成的日本空寂的美学观,并不是日本民族主动选择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一方面日本列岛处于较高纬度上,在一个南北狭长的地形上空气湿润,经常笼罩在飘渺,柔和,又朦胧的雾霭之中,而另一方面,从地图上看,日本只不过是面对浩淼无垠的太平洋上的几片小岛,远离大陆,四面环海,在地理上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而且日本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地方。夏末秋初期间,经常遭受台风的袭击,又受到环太平洋断裂带活动的影响,地震多发,这使得日本美学文化中多了一些悲壮的色彩,使人处在意思到人的局限并想超越这种局限而在现实中又无法真正超越的两难处境,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与宿命感。日本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找到了一种,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崇敬,依赖与顺应自然,选择主动与自然积极地融为一体,认为一切事物的美都是大自然创造的,自然的就是最美的。这种欲求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可是说是日本阴翳审美与空寂美学观形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除了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的还有禅宗意识与禅宗美学对日本的渗透,古代日本人就认为万物有灵,认为日本是神所生产的国度,认为神人之间可以相互授受,而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自心之中。日本人同样认为清静就是美,而禅宗认为本心的根本特点就是就是清静空无,由于这些思想观念上的近似,为日本美学与禅宗美学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使禅的理念可以渗透到日本民族的生活与艺术中,对日本的美学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东方美学的一部分,中国同样在审美观上与日本有相似的地方,中国美学里也有阴翳倾向,喜欢含蓄的,幽暗的,模糊的状态,这或许与东方人的中庸哲学相和。不过,关于美学,东方与西方,或者是不同民族之间,从来都不能用谁优谁劣来简单评价的。它属于每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传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对于每个国家自身来说,我认为保留这种特性,并且将这种传统美学观渗透到现代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资料:

1.《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源氏物语》;紫式部;人民文学出版社;

3.《日本文化概论》;魏常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4.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彭修银,邹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4卷第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