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度文学与中印文化交流

(2014-07-23 14:12:56)
标签:

佛学

文化

中印文化交流

印度文学

分类: 论文小记

               印度文学与中印文化交流

                      ——《论中印文化交流》读书报告

摘要:中国建国几千年,在历史上同许多别的国家都发生过关系。仔细分析起来,关系十分复杂。有的民族同我们发生过战争,有的民族同我们贸易过,究竟同中国发生关系的数目和种类,现在也没有完全清楚。而在这些民族中,同中国发生关系比较单纯,但却持续的最久,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印度,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关系以文化关系为主。我要写的这篇读书报告正是关于中印文化交流的,就是季羡林先生的《论中印文化交流》,我想从这本书大概内容的概括与介绍,然后从这本书中讲到的印度的文学如何影响中国方面,结合自己的想法与理解,以及从这个角度延伸开来浅析一下类似于文学,宗教,语言等等文化交流与传播对维持两国关系的作用及思考。

书目概括与介绍:

《论中印文化交流》一书是由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作,由他的学生玉树英汇编成册。季羡林先生可以说是在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方面最杰出的代表了,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等书籍,研究的印度学领域广泛,包括印度的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又在印度语言研究方面,发现并证明了古代印度语言各种形态变化特点。将佛教与梵语的研究同印度佛教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发现了佛教梵语的发展规律,在语言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说到这,其实这本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想见了。这本书也主要是与先生研究领域方面的内容有关,大的方向主要还是涉及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具体探索领域,如文中主要有关于中国纸与造纸术输入印度的时间,地点问题的考证,以及关于中国纸最早传入印度是通过海陆还是陆路运输问题的考证。此外,还有关于中国古代最早蚕丝的发现,蚕丝在中国古代西域,古代西南的传布,中国蚕丝输入波斯与印度具体过程的考察。处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的考察外,这本书还涉及到佛教学反面的研究。如对“浮屠”,“浮图”,“复豆”,和“佛”的叫法在语言学上的考证,以及通过“浮屠”与“佛”的关系研究来推测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其他的内容还包括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原始佛教的语言研究。然而对于这部分内容,由于自己知识通过浅陋,而且作者在其中将语言学研究方法贯穿作者考证的方方面面,而对于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有些晦涩,我也只是读过做大致的了解,也没有想到更多深入的思考。而书中另一部分涉及文学层面的中印交流研究,给了我些许思考。所以,我想以浅要地谈一谈书中关于中印文学层面研究的内容。

印度文学在中国的影响

季羡林先生认为一部人类历史证明了文化总是要交流的,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人类的历史,世界文化绝不是哪一个民族创造的,而特点比较鲜明的文化体系四个,即从属于东方文化体系群的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闪族伊斯兰文化体系和从属于西方文化群的希腊,罗马西方文化体系。而同属于东方文化群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体,中国与印度,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两个国家之家又相互毗邻,几乎在文化的各个领域进行了交流的工作,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而要追其源流,则要追溯到远古时代了,当时的文学还主要是口头传送的寓言和神话,印度寓言和神话传入中国的痕迹在中国古代大诗人去远点作品《天问》中可以找见。《天问》有言:“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按中国汉代以来传统的说法把“顾菟”认作是兔子,但这种说法在季羡林先生的相关考证中,并不是中国国产,而是来自于印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梨俱吠陀》中,人们就相信月亮里有兔子,切经过梵文考证,很多指月亮意思的梵文字都以梵文字中的“兔子”作为组成部分。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印度神话和寓言多中国文学影响的程度范围更广,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六朝时那些鬼神志怪的书籍中阴司地域和因果报应等观念都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到唐代则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属于梦幻,离魂一类的如李公仁的《南柯太守传》,陈玄祐的《离魂记》等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一些印度色彩。而在元代更在戏曲上,也同样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像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的马致远的杂剧《黄粱梦》,取材于《离魂记》的郑德辉的《倩女幽魂》。到了明清之际,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和灿烂的高峰,但不少长篇小说同样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以《西游记》为例,在书中,季羡林先生赞成陈寅恪先生关于西游记中的印度取材的考证,他说孙悟空与《罗摩衍那》中的一位猴王哈奴曼及其相似,两者存在着渊源。除此之外,在陈寅恪和季羡林都有考证到的猪八戒的故事出自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不应长因缘》,而沙僧的故事从《慈恩法师转》卷一玄奘度长八百里的莫碛的记载。书中所述的考据还有很多,我只是选取了其中零星的几个而已,《西游记》是经过将这些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而在后来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两个文明后,中印两国的文化联系与交流并没有因此终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泰戈儿,他的作品《园丁集》《飞鸟集》等诗集都被译成了汉文,在当时形成一股泰戈尔热,也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诗人新诗体裁的创作。而很多五四之后的文学大家也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就非常重视印度文学,小说家沈从文有时也爱印度的寓言文学,他的一部短片小说集《月下小景》中,除了第一篇以外,其他都取自汉译佛典。从所有这些历史事实案例来说,从古至今,中国文化都是终于与印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始至终一直在流淌,从来没有停止过。

中印文化交流与中印关系

阐述书中所罗列的印度对中文化的影响的事例,我不仅仅是想阐释中印文化交流的联系之紧密,在书中季羡林先生分析了中印文化的联系,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关系,除了我上文所陈述的文学方面的关系之外,还有宗教方面,医学方面,哲学方面,雕塑方面和语言方面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这些一起构成了中印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而当今中印的外交关系,中国和印度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上离不开相互的支持与合作,但在许多领域同样存在着竞争和利益分割的关系。那么,双方该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中印关系除了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双边利益密切相关之外,文化交流在所有影响中印关系的诸多因素之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国印度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很多共同的文化特性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础,两个国家都属于农耕文明,都讲求实用主义,在两国基本的哲学体系当中都非常重视道德伦理规范,因为两国历史都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在价值上都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西方的文法霸权都本着一种抵制的态度,两国可以在文化上找到一种民族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文化又因为其广泛性与超越性在很多时候发挥着持久又不能被经济,政治所替代的强大的作用,从1961年印度驻华大使被召回到1976年两国恢复互派大使,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在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交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属于停滞的状态,但是文化却没有因此而被阻断。而不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往,多是多家相关领导,负责人的参与,而文化层面的交流,是没有人任何限制的,他们中可以是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僧人,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大众百姓,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所以文化交流在促进中印关系友好发展的道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性的作用。而在如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上,我觉得季羡林先生提出的中国在文化交流上多是接受印度的影响,却几乎没有影响印度,具体来说则是中国在研究印度文化尤其梵文上是及其不够的,中国确实是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要想深入研究印度文化宗教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积极发挥文化在两国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参考资料:

1.这篇文章的资料基本来自《论中印文化交流》这本书,由于文

中材料有些比较长,所以,笔者看过书之后,对一些材料进行了整合与概括。没有了大段的引入原文,所以在这里没有标注具体页码。

   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邱永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史会科学版)2006年第四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