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出来的幸福之门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西口物语 |

我离开李达窑乡,算来已经25年。因本人好吃莜面,并叫北岭梁的莜面把自己惯馋了,除了那里的莜面,其它地方的我一概不买。每年只要新莜面下来,我总要开车从朔州跑一趟李达窑,要算经济账肯定划不来,油钱绝对比面价贵好几倍。但我从来没思谋过这些,我想的是直接下村买,能吃口好莜面,见见三朋六友,说不准运气好还可收集一些老物件的素材。
这些年,我已尝到外出的甜头,我体会到只要走村串乡,总可发现乡村之美,一个场景,一件老物、一种手工制作,一路民间小吃,总能体现出浓浓的的地域风情。
去年,原李达窑乡炊事员朱羊唤领我上残虎堡任存孩那里买完莜面后,我俩顺便在村里溜达了一会儿,发现竟有两户人家仍然挂的是过去用碎布弥接起来的门帘。其中一幅福囍纹门帘,它的主人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我上她家,人家尽管跟我不熟,但还是喜眉笑眼地问羊唤,“他老这是拿着照相机做啥哩?”羊唤说:“他原来在咱们乡当过书记,后来好照相,看见你家的门帘好拍个照片。”经羊唤如此说,那女的也就消除了戒备心理,她说:“一个烂门帘有啥好照的?”我说:“你家的门帘做的很讲究,你能给我说一下,上面的图案各自代表啥意思?”她说:“我也醒不得,这还是我婆婆砍(丢)下的,她活的时候给我叨拉过,说狮虎是避邪的,有它们把守扑神烂鬼不敢进门,苹果是全家老小一年四季平平安安,兔子吃菜,是家里发财,鸡是吉祥如意。”最朴素的语言,说出了庄户人无限美好的希冀。
另一幅拼接门帘的主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老人说是认识我,可我没有什么印象,也许我离开该乡太久了,再一种情况是很多老人认识你,你不一定认识她们,因你接触的人较多,加之自己记性不好。
我们上她家,老人蛮欢喜,居然为我俩端上两碗酽粥粥(汁液浓)的糖滚水,这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里人招待稀客的最高礼遇,可惜本人有福没禄血糖高没敢罗动。我谢过老人直接就问:“您那门帘拼的图案叫啥名称,有啥说道?”她笑着说:“没得叫,就是八个花瓣瓣,过去老年人遗留下“8”是个吉利数儿,说八方来财,有了钱,天天吃它那八大碗。”无须考究老人说的对与错,老百姓期盼过上好生活,那是实实在在的掏心窝子话。

另外,瞧见残虎堡的照片,母亲一幕幕拼接门帘的画面,也自不如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1983年父亲患了结肠癌,她得知后,感觉就像天塌了似的,一时心里无法承受。后来,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她选择了拼接布艺。
她找出铺持(碎布)包,把十几年前,从裁缝侄儿媳妇李贵荣那里捡回的碎布条,按颜色、大小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又把女儿们穿完的尼纶袜、涤纶裤拆开捻成线,先为出嫁的两个女儿各拼出两条门帘和两幅窗帘。
没过三年,我父亲走了,她把拼接布艺更是当成减除痛苦的灵丹妙药,原来的碎布用光了,她又找出全家人穿完的破衣裳铰成碎块儿,先后又为剩下的四个儿女做了门帘、窗帘、瓜蛋儿枕头等。
1988年我二妹把她接到了辽宁盘锦,呆了两天,她闲着难受,提出要我二妹给她找些碎布条,二妹说,我四五口人住着五六十平米个小房子,没用的东西都扔了,我上哪儿给您找烂布条呢?老人不高兴地说,没一点营生我就回家呀,二妹怕她真的要走,于是四处打听,后来通过老乡,在一家做学生校服的缝纫铺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她在二女儿家住了一个月,弥起两个褥套,给外甥拼接起一个花书包。
现在,我们兄妹六人手上,都有母亲拼接出来的遗物,这些老物件虽十分普通,但极为珍贵,它不仅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念想,更主要的是为我们留下了勤俭持家的传家宝。
近来,为了进一步丰富拼接门帘的内容,我又专门打电话联系了右玉籍工艺美术家李俊英老师,她托朋友又帮我找来了几幅结婚拼接门帘,看似与我原来拍摄的门帘不大协调,但那也是十几年前的东西,再说它也是门帘的一个特殊品种,搁在其中,增添了红色亮调,更显出民间红红火火、喜庆吉祥的气氛。
我写此小文,心想是为弘扬我们的民间艺术尽绵薄之力,同时也为倡导节俭之风,瞎圪翻(啰嗦)几句。连续二年,因疫情孩子们不能回家过年,我和老伴儿去北京每次小住一月。此期间,我经常在小区院内垃圾筒前,看到有些年青人将八九成的名牌衣服冒在外面,把不想吃的大鱼大肉丢进垃圾箱,把没用多久的家具、家电随便扔在楼下。
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下一代,再过那种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紧日子,不可能让他们再穿那种打补丁衣裳,叫他们穿衣服与我们一样,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与进步,我们中华民族的节俭之风不应抛弃,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今天每个公民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我们应该倡导过去广大农村妇女,碎布拼接门帘的那种节俭精神,期盼节俭养德之风吹遍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