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2022-03-15 08:58:58)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西口物语

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鱼儿刀11厘米宽1.8厘米  材质金属 民国

    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时间像把杀猪刀,眨眼功夫将把自己带入古稀之年,尤其是退休八九年,工资够花,觉够睡,闲心不操,疯跑乱窜,寻物问事,不觉其累,日子更快。

其实,闲也好,忙也罢;穷也好,富也罢;愁也好,乐也罢;官也好,民也罢,人活一天就等于赚了十二个时辰,老天对谁都一样,这一点最公平。所谓时间过得快慢,只是人们一种感觉而已,活的舒服,你就觉得光阴似箭,活的难受,你就觉得度日如年。

岁月不饶人,时间催人老,这是自然规律,誰都没的法。人一老就爱唠叨,好叙旧,特别是本人自从捯达上老物件,隔三差五老喜欢在网上发一些老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今天,我又忍受不住,想圪沓(絮叨)一下自己小时候上学的那些破事,想抖达(显露)一下儿时用过的旧文具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上小学的,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人们连饭也吃不饱,衣也穿不暖,我们上学的条件自然也好不到那儿去。那时候,乡村学校的教室多数是庙宇改造而成,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村集体穷的叮当响,根本给娃娃们买不起桌椅板凳,村干部叫木匠打几棵杨树,豁(破)成薄厚不同的木板,厚一点的做桌櫈面,薄一点的当桌壳儿搁板。尔后,再让泥匠脱些网基(土坯),待其干后,垒成桌墩櫈腿,将木板搁置在上面,便成了学生桌櫈。

孩子们的文具同样十分简单,但也并非没有,它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我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多数孩子们连个书包也没有,旮旯肢窝(腋下)圪夹语文算数两本书和两个作业本,手里攥一支铅笔,倒衩(衣兜)装一把削铅笔小刀,铅笔与小刀就算是孩子们最初入学的基本文具。

开始上学,铅笔是不用我削的,是母亲事先用切菜刀削好,我带着刻好的铅笔去学校。这并不是说母亲舍不得给我买铅笔刀,而是她怕我削了手指头。

小时候的我,非常淘气,上学路上也常和孩子们包跤跌骨碌,有时没等进校门,铅笔芯就崴断了,要么,做不来作业把铅笔塞进嘴里就咬断了。老师布置下作业,自己只好撅指头儿,一两次可向同学们借铅笔刀,问题是你经常发生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也都不大情愿借给你。于是,我就跟我妈吵着要买铅笔刀,我妈说:买铅笔刀还得去玉井供销社,我那能顾得上,要买等你大(父亲)回来跟他说。那时我父亲在公社当秘书事情特别多,有时两三个月顾不上回一趟家。等不回父亲我就天天和我妈闹饥荒(闹别扭)。

一次,母亲出地回来,生了个火款款儿(正巧)霉(灭)了,她心里正泼烦,我像臭蜜蜂一样,又在她耳根底下嗡嗡,把她惹急了,照屁股踢了我一脚,从来没挨过母亲打的我,气不过一直哭个不停,晌午饭娘儿俩都没吃成。吊晌(午后),窑背后二表姑从窑顶跳下来到我家串门儿,进门见我还在圪吸(小声哭),她问:锁日,哭啥哩?母亲就把刚发生的事情晓(说)了一遍,二姑说:量个张,寡枯啦(没意思),二姑这就给你回去寻(读如新)它个小刀刀。她转身出门,没一会儿就拿来一把小刀,我母亲一看是我二姑父赶皮车用的鱼儿刀,我妈说:那可使不上,车倌离不了个鱼儿刀。二姑说:他二姑父有两把,人家让我把这把小的给了锁日。

就这样,一把鱼儿刀我用它削了两年铅笔,上三年级使用蘸水笔了,虽说用不着它了,但我很爱见它,也没舍得还我二姑父,它又成了我心爱的玩具。这件不是文具的文具,时过60年,至今仍保存在我手上,它产生的年代大约在民国,已成为文物级的文具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学生写字垫板长20厘米宽15厘米材质金属50年代

我收藏的第二件文具是学生写字垫板,这种文具在乡村小学生中很少见到,小时候,我只看见一个本家属伯哥哥使用它,因为他大(父亲)是供销社主任。一天,我去公社看唱,看到父亲办公桌上也放着一块,趁他不在,我就解开主腰扣子顺手将它揣进怀里。深秋,气温已经很低,冰凉的铁板贴在我的热肚皮上,让人好不难受,当我回家看到它还是蛮高兴,庆幸自己也有了写字垫板。

我父亲回家看到垫板与我大发雷霆,他说:我说绕世界寻不见它,原来是你拿了回来,人家公家的东西,你怎好随便拿回家,小小孩子惯下这毛病还了得,以后再就像这样,我撇(折)断你的腿。我哭了,母亲为我出了头,她说:孩子上校两三年啦,你给他买过半张连纸,还是买过一支铅笔?看这,拿了你一个烂板板,骂上没完,看我们娘儿们不顺眼,你把我们打整了。父亲不吱声了,走的时候也没拿垫板。

其实,这种垫板是财会及其有关人员垫在复写纸下面使用的,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适用,那时候的连氏纸质量很差,非常脆弱,坚硬的铁板垫在下面过于光滑。写字时很容易划破作业本。因此,我也没怎使唤它,母亲一直替我保管着。后来,我当兵,母亲凡我的东西谁都不许摞动一下,我转业回来她把我的东西全部交于我。如今,写字垫板仍保存完好,它不仅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同时也成了我对父母亲的一种念想。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木算盘13档长27厘米宽13厘米60年代

我保存下来的第三件文具,就是一架13档的算盘。我记得三年级新学期开始,父亲就为我买了算盘,每周上一次珠算课,先学的是加减法三遍三,即用123456789安位后,见几加几,累加三遍,最后得数为987654321。打熟了三遍三,再学九遍九,它安的位数与结果,于三遍三是一模一样的,运算方法是将123456789连续加八次,运算过程中关键要记准位子,否则,最后的数字就难以归回。

小学生学会了上述两种方法,也就掌握了珠算的加减运算。接下来就开始学乘除法,乘除法是从学九归开始的,即把123456789安位后,先把2作为除数,依次到9进行除法运算,得出商后,除几乘几,归回原数。

学会了九归,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单位数的乘除法。但仅此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要想完成较复杂的多位数乘除法,还需学会狮子滚绣球,所谓狮子滚绣球就是运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其商不变的数学原理,进行多位数的除法运算。换句话说,就是将被除数1与除数51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进行除法运算,其商数始终为1953125。民间人们都这样说,学会狮子滚球法,走遍天下都不怕

小时候,我的珠算学的还算不错,后来入伍提干考察,竟有珠算一项,我打的算盘令考察人员非常满意。不久,政治部梁科长跟我谈话,让我到学员大队食堂当会计,干了一年多,后来组织又把我调到学校财务科,让我当了总会计。现在,让我回想起自己人生出现的重大转折,绝对与算盘不无关系。因此,对儿时用过的算盘我十分珍重,一直保留至今。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学生砚台直径9厘米厚1.4厘米材质 石料60年代

我儿时用过的旧文具保存下来的除以上三件外,还有半拉砚台,盖子打烂不知扔到哪儿去了,就剩下半截。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早起一到学校,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仿,老师每天都会给学生判仿,孩子们也特别关注此事,谁中的圈儿多,那简直比给他吃糖蛋儿还高兴。

写仿用的墨都是一颗鸡蛋换两丁的学生墨,用的时候先在砚窝里倒少许水,然后一手把住砚窝,一手持墨轻磨。磨到墨水不稠不稀为止。有些男生失章邋遢(做事莽撞),把墨搞得到处都是,磨完墨的小手像掏了炕洞似的。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好学生牌墨60年代

去冬,我回老家到一位老同学家串门儿,临走时,他跟我说快过十月一啦,你给咱填它个烧包儿。我问他:你家里有毛笔和墨汁吗?他说:这些东西咱家全有。他边说边把小桌搬上了炕,然后又揭开箱子取出了砚台和墨块儿。我说:你这家伙够成心,现在还抬裹墨块儿这玩艺?他说:不光有,还有四五卜浪(木棍,这里作量词)呢。我说:你给上我个两三块行不行?他说:你一齐拿球上去哇,我要它也没啥用。后来,我给他留了一块,其余四块我都拿上了。这种好学生的墨,我非常熟悉,我小时候用的多数就是它。

由于,我有了以上儿时的旧文具,就产生了写一篇此方面小文章的想法,可我小时用过的文具远不止这些,为了取得翔实的实物资料,我每次外出都十分留心这方面的东西。的确,旧东西越来越不好找,偶然遇见,价格也不好搞。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小学生石板 宽18.5厘米长27厘米60年代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灰石笔包装长13厘米宽5高3厘米60年代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灰石笔长11厘米60年代

一次,我在朔城区大寺庙附近的一家古玩店,碰见一块小石板和一盒灰石笔,我一问价格,人家石板要二百,石笔要三百,我说:你这价格要的有些太脱瓜(离谱)他说:您能掏多少?我说:两件给你100,他说:不卖。我扭头便走,他又把我喊回来说:大爷咱再商量商量,要不然您给上我二百,石板拿走,我再另外送您半盒石笔。我说:石笔整盒半盒无所谓,只要有包装就行,但钱一百多一分我都不掏。后来,我看到他半天不吭声,我拔腿就走,此时,他才笑着说:给您吧,卖这个数我还贴钱,不过您日后多来照顾我就行了。

小学时,我们经常用石板练习写字,每个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带一块巴掌大小的毡片儿,用于擦石板。但我们许多男孩懒得用毡子擦,而是直接伸出袖子擦,经常把袖子搞得脏兮兮的。

近年来,我在多地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先后买到了蜡笔、仿影、文具盒、蘸笔杆、蘸笔头、墨水精、本本夹等,基本上弄全了儿时用过的旧文具。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收搓起来还挺费劲。恐怕以后,费上劲也不好找了。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熊猫牌12色蜡笔60年代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蘸水笔.杆长16厘米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仿影长21厘米宽19厘米60厘米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连年有余文具盒长21厘米,宽6厘米,厚1.2厘米材质铁皮60年代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海燕牌墨水精宽4.5厘米长7厘米60年代正面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融化的墨水精  60年代晒晒儿时的“旧文具”

                                      32K本夹60年代

我留住了它们,也就等于留住了曾经的一段历史,这些旧文具也都成了花甲老人, 60年来,文具经历了从短缺到丰富、从简陋到精致的蜕变,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物质生活愈来愈丰富,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的幸福图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