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食疗法与糖尿病

(2013-03-13 15:36:12)
标签:

利用率

酸中毒

中性

砂糖

生理

健康

分类: 生食革命
       西医上管糖尿病叫做“甜性的多尿”,中医上管糖尿病叫做“消渴”,就是消瘦加烦渴。实际上糖尿病从医学的角度上来看有这样一个结论:它是一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一种慢性的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说到“慢性”即得了以后基本不能痊愈,说到“全身性”即全身各处都受影响,说到“代谢性疾病”即多方面代谢紊乱,不只是血糖不好,而且血脂、血压以及电解质紊乱,急性并发症的时候还会出现酸中毒,导致水的代谢紊乱、全身代谢紊乱。
     它的临床表现大概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血糖高、尿糖多造成的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排尿多,体重减少;另一方面就是并发症造成的症状,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80%以上的糖尿病人有肥胖史,胖人得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人高3倍以上!韩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为1%~2%。一般来说,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但在糖尿病初期,可以不使用药物,只通过合理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结合来使病情得到控制。所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疗法尤其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能调节血糖,80%左右的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含有吸收速度快的单糖(精制糖,不含维生素和无机物)、盐和脂肪的食物,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维生素、无机物及纤维素的吸收量。白糖和精制糖,因为能促使葡萄糖快速到血液,是最容易急剧增加血糖含量的食品。举例来说,发现胰岛素的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指出:糖萝卜农场工人虽然经常吃糖萝卜,但不易患糖尿病;而雇主因只吃白糖,却易患糖尿病。这表示精制糖类物质会增加血糖含量。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纤维素,可以延长糖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被吸收的时间,因此可以防止血糖含量的迅速上升,降低血清里的胆固醇含量和脂肪含量,减少胰岛素的需求量和糖耐量(Glucose Tolerance),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糖尿病。

    以各种精制食品、加工食品、白糖、饮料、单糖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方式会加快糖在体内吸收的速度,降低胰岛素活性,积蓄体内脂肪,加速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进展。因此,应采用可以改善糖尿病症状的饮食方式。
 
    包括完整谷类、藻类、蔬菜类和菌类的生食,含有丰富的食用纤维、维生素、无机物和植物性生理活性物质,因此可以延缓糖在体内吸收的速度,提高体内葡萄糖利用率,调整血糖含量和胰岛素的分泌,以改善糖尿病症状。此外,食用生食能降低血液内的胆固醇含量和脂肪含量,降低血压,因此能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的合并症。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正确的饮食疗法80%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要减少人体内吸收较快的单糖类(精制糖,不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糖)、盐、脂肪的摄取,通过多食用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无机类及纤维素的摄取。砂糖和精制糖是血糖急剧上升的主要食品源。因为它们加速葡萄糖进入血液中的速度。蔬菜、水果类富含纤维素,可以延长糖类、胆固醇、中性脂肪吸收的时间,进而防止血糖的急剧上升。其次,蔬菜、水果类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及血脂。同时,因为减少人体的胰岛素需求量和糖耐量,所以对糖尿病有积极的意义。

    各种精制食品、加工食品、砂糖、碳酸饮料、单糖类及高脂食品会提高体内糖的吸收速度,引起胰岛素活性障碍,加重糖尿病及其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饮食建议
多吃生食,为糖尿病患者制订安全健康的饮食计划。
日常饮食对糖尿病人最具挑战性。控制饮食是治疗的根本措施,特别对中老年、体胖的轻型病例,有时单用饮食控制即可达到治愈目的。
 
饮食控制原则
a.食物以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为主,高碳水化合物代表主食;
b.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
c.多食粗粮、蔬菜等高纤维,利于血糖和血脂下降及大便通畅;
d.清淡饮食,每日吃盐不超过5克;
e.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 糖尿病与Low GI
    Low GI(Low-Carbs/GI)是基于哈佛大学健康研究成果,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低糖碳、低血糖生成指数(GI)、高营养的食疗方法,强调无糖低碳、补充营养。Low GI营养食疗方法在防止肥胖、三高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方面有非凡效果。
   糖尿病是一个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美国每年花在糖尿病上的开销高达1000 亿美元。希望生食疗法能够为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起到帮助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