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圣诞节的第二天叫“节礼日”(Boxing
Day),通常这一天商家都会对商品大幅度降价,于是抢购的人几近疯狂。今年是疫情3年来的第一次无限制开放,这三年来老百姓也憋着没处花钱,有报道称为将会有一场“报复性消费”。果然今天初步报告出来了,2022年“节礼日”一天的消费估计超过$235亿澳元,据称是创纪录的。
我在2016年写过一篇澳洲“节礼日”的盛况(见本文的下半部分),从圣诞到新年这段时间的促销在商业上称之谓每年中“第十三个月”,所以商家都非常重视这个商机,老百姓也借此机会,购买一些价廉物美的东西。我来澳三十多个“节礼日”从来没有去商场扎堆,没有这种体会。这是歪打正着,让我赶上了一次“节礼日”经历。
起因是大热的天我家的冰箱坏了,也不是完全不走了,只是滴水,制冷效率非常低,冰冻的饺子,都成了“肉饼”。这是一种带自动除霜的冰箱,照讲是不会结霜、结冰的,我做一次彻底的人工除霜,稍微好一点,但效率还是很低,估计是自动除霜系统坏了,重启也没有用。于是我准备换一台冰箱,刚好第二天就是“节礼日”,我网上查好品牌,尺寸和价格,“节礼日”直奔家电大商场“The
Good Guys“。
惊奇是这个家电、家具购物中心,居然有1/3的车位还空着。进门刚好看到认识20多年的老销售员,他将近70岁还回聘做导购营业,戴着口罩,深度咳嗽。我估计他刚刚新冠转阴,当然我们也戴上口罩。令我非常不解的是那么大的家电商场,顾客寥寥无几,似乎营业员比顾客还多。我就开门见山问他“节礼日”有打折吗?他说没有,他们商场不搞。但是他说他们集团各分店,都在做一项两周的“Knock
Out
Sale”,大部分商品都会有一点折扣。所以这就告诉各位,不一定非要去实体店,非要等到“节礼日”才去“抄底”,平时注意也有很多机会,特别是网络促销。
但是在我们下单时出现一个小插曲:我们锁定LG白色的420L,网上有库存,到实体店已经卖完,有一款一样的不锈钢材质的,只有一台,导购员因为帮助我联络送货的事宜,迟了一分钟出单。去付款时发现没有了,原来有人率先下单。于是我们改作白色,这个有50台,按照正常程序,在12月22号就到仓库了,可是至今还没有到位,也不知道具体日子(应该就一个星期),我们想也算了。等到下单时,我看系统中只有20台了。可见“节礼日”的销售不但是实体店,网店也非常疯狂,系统都是一个,无论实体店还是网店都在一处抢购。
至于价格?扣除搬运/安装/带走旧冰箱的费用,比他们总公司的Knock Out
Sale活动还要更优惠一点。
后记:
在我订购后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冰箱何时能到家?3天后家电公司来电话,说已经到货,和我确定日期后,今天到货了。很负责的送货公司,搬运、拆包、并安装到位,再带走旧冰箱。这样就圆满画上句号。
新冰箱位置正好,和旁边柜子也配

非常节能,声音也很轻
《人在海外:西方国家的“第十三个月”》
2016年12月27日

每年的12月26日(圣诞节的次日),一些国家和城市有一个节日叫Boxing
Day,中文翻译叫“节礼日”。这一天墨尔本市是作为公共假日,除了很多体育赛事,最为疯狂的是Boxing day
sale节礼日促销。人们纷纷去一些超级购物中心,去一些高档名牌店抢购。很多商场都会提早开门,在凌晨不少顾客老早就在门外排队,大闸门一开,蜂拥而至,场面相当壮观。这个商业习俗由来已久,原来是商家处理因为圣诞销售高峰所剩余的一些货物,后来演变成为一种商业促销活动。通常这一天的销售额是平时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商业上把圣诞节到新年的这个周称为“节礼周”,因为其销售量相当于平常一个月的销售量,所以很多老板非常重视Boxing
Day和之后的销售,看作是全年经营的“第十三个月”。
天还没亮,不少青年人就在商场外排队
商家也大肆渲染气氛,场面非常夸张
比中彩票还要高兴
今年也不例外,据澳洲国家零售业协会预测,今年节礼日(Boxing
Day)的销售金额将达28亿澳元,比去年增长近5%。这对全国人口和中国上海差不多的澳洲,光是这一天的销售量就达到那么高,可见其威力相当大。商业上把这个指标看作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晴雨表,还可以预测未来经济的走向。我的印象中随着网购的发展,这个节礼日近年来的业绩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今年又好起来?我发现现在有很多的亚洲客人加入这个行列,包括很多大陆、印度、韩国等国家的顾客。据报道一些中国游客就是选择这段时间来澳洲,抢购名牌服装,鞋子,手袋和钱包等高档用品,光是一件物品得到的优惠,就可以抵上一张来回机票。还有就是现在各大商场和名牌店都有自己的销售网站,在Boxing
Day这一天,网上照样可以得到这一天极其便宜的优惠,所以当地人尽管不像往年去实体店抢购,可是照样可以在网上疯狂购物。
那为什么叫“Boxing
Day”呢?传说很久以前,圣诞节之后所有奴隶的家人会聚集在主人的庄园门前,以便领取主人发放年终补助。主人便会把一些有用的物品,如衣料、谷物和用具等,送给自己的奴隶。每个家庭会在圣诞节后得到一个载满物品的大盒子Box,
所以Boxing
day由此而来。据史料记载这个活动并非自发的,主人有责任提供物品。后来演变到在多年前的英国,圣诞节后的工作日,佣人普遍会把一个盒子带到雇主家中。雇主会把硬币放进箱里,作为特别的年终礼物。这类似现今圣诞节老板发奖金的习俗。由于佣人用盒子(Box)收取硬币奖励,Boxing
Day因而得名。
节礼日的东西的确非常便宜,当然不是所有商场,并不是所有物品都打折,也并不是所有购物中心都有这种促销活动,小商场更是冷冷清清,连锁超市是不搞这些活动的,各个商店给的优惠也不一样。不少物品都在半价,有的高档名牌可以拿到原价的30%,甚至20%。当然商家不傻,新款物品打折机会比较少;昂贵促销打折扣的商品,数量不会很多,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争先恐后蜂拥而至的原因,迟了几分钟就没有了。当然顾客也不傻,一般的情况,很多顾客在之前就事先侦探好,看中的东西记下来。到了节礼日直奔主题,抢到算数。有些大件的电器,比如电视机,电冰箱,抢到后先付钱,商店会慢慢安排送货,那一天无论顾客还是商家都像打仗一样。
人头簇拥,到处都是人
我儿子在Ralph
Lauren(拉尔夫.劳伦),Polo名牌店打工,圣诞/新年这段时间的销售非常忙。在节礼日之前就做了充分准备,从总公司运送很多商品,备足货源。员工几点上班,几点吃饭,在什么区域工作都排表,工资给平时工资的2.75倍。但不可以请假,一旦有不准时现象,立刻炒鱿鱼,非常严格。Polo名牌产品不但澳洲人喜欢,很多本地亚洲人,甚至海外来旅游的客人都非常喜欢。他们节礼日的折价也非常厉害,5千澳元的皮夹克,只卖1千多,顷刻之间就卖完了。因为人多,很混乱,以前也有小痞子拿了衣服就跑的,尽管在大的购物中心,到处都是保安,可是基本上是追不到的。所以这种时候,他们都会请专业保安,在门口检查。
Ralph Lauren的环境很优雅,可是节礼日非常拥挤
说了半天,朋友们会问:你在节礼日有没有去疯狂一下?我还真的从来没有去体验过,我的物质欲很低,也极力崇尚“极简主义”,东西够用就行,特别对于名牌。以前有朋友告诉我:“我从头到脚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名牌”。我说:“巧了,我身上从头到脚没有一件是名牌”。另一位有钱朋友在世界各地专门收集名表,说是什么什么系列都全了。我笑笑说:“我现在连手表都懒得带”。
可是不也照样活得开开心心?我不是反对名牌,有经济条件购买一些名牌也不赖,只要有用就是。一件T恤衫名牌两千澳元,一件质量和式样很好只要二十块,我会选择后者。要是钱没地方去,可以送给穷孩子。其实有谁又会在乎我穿了两千块钱的名牌?
回到主题,每到节礼日我从来都是懒得去的购物中心,我的消费理念:买东西是为了有用,不是为了买便宜货。东西再便宜,要是没用,都是垃圾。花钱买垃圾,这在逻辑上说是没有意义的。“极简主义”就是提倡这种理念。
节礼日到处都是人的商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