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清官员与洋人的矛盾起始点在哪里?

(2013-05-03 07:47:50)

 

大清官员与洋人的矛盾起始点在哪里?

作者:罗建华

 

现在,大清与各国之间,签了条约了,制定游戏规则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应该和谐了吧?

照理讲,一切按条约行事,不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么。

对于大清的最高统治者来说,有一点似乎是可以百分之百放心的:这些个洋人,似乎不想仿照大清历史上那些夷族(居住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他们是不会来弄“改朝换代”这样的故事的。

哎,只要你不整天想着把我从龙庭上弄下来,其它的什么A事、B事,咱不都能好好说吗?

真的能好好说么?

列强的势力就象细菌一样,一步步进入你的五脏六府。

虽然你的心脏保持搏动,你每天还能吃饭,但是,它正在一步步地叫你昏迷,渐渐地把你变成植物人,那,那是不是叫你活着比死着还难受?

是的,列强的势力正在象病菌一样一步步地侵入大清的体内,有的是已经进入大清的内部,使得大清的统治机构一步步丧失它的某些功能,再也不能照旧那样完整地行使自己的统治权力。

它的手部、腿部已开始变得麻木,部分功能正在甚至已经发生可怕的丧失了。

 

矛盾的起始点

上自皇帝下到大臣,大家都以为,洋人最讲的是信用,大家都看好洋人“拿钱就办事”的精神。

现在我方已对你们这些洋邻居做出了让步,双方签订了条约,那么,维持中外相安的现状,那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更不会是什么大不了的大事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可怕的现象出现了。

对这些铁板钉钉的条约,即使逐条逐句地兑现,也还是不能使洋人感到满意。

这到底是怎么一会事呢?

同治六年(1867年)总理衙门的大臣们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表述洋人们是多么的难以“驯服”。

这段古汉语文字的描述,我把它用今天的白话文翻译过来。

某一件事,如果于洋人有益的话,老外一定死缠活赖全力相争,不载入条约不放手。

写进条约之后,字字该成铁案。现实与铁案之间,有那么一点点出入,老外一定要依持着条约,纠缠不休。

这段文字就这么简短,然而,内在的含义却十分的复杂。

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理解,就能发现一个秘密,一个关乎中外之间矛盾起始点的秘密。

●  众所周知,我们大清人,当然包括大清的官员,在处理问题时,多是以定性的方式做思考,下判断,下结论。

然而洋人们的思维方式,却不是这样。西方人习惯于用定量的方式考虑问题。任何一项工作,洋人们一定要制定标准,用标准化的方式进行管理与操作。

这样的管理手段、工作方法,是旧时代的大清官员无法适从的。

双方的矛盾就是从这一条“沟”边开始了(类似于“代沟”:上一代与下一代人之间,世界观的差异)。

●  众所周知,大清时期,大清是一个人治的国度。

欧洲国家来的那一群人,却习惯于法治的世界、习惯于标准化作业。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的差异,所以,从那些文字的记述里,就能看到下面的结论(总理衙门的官员们极端痛苦地下的结论)。这里,我同样用白话文翻译一段古汉语。

洋人实在是极其狡猾,办理事情偏执得不可理喻。即使在条约中一五一十说得清楚明白,他们也要用尽弯弯绕的手段,绕出一个他们认为正确的解释出来。如果条约中隐约提到的东西,他们一定以此为依据,以极其坚韧的精神,步步进逼,直到他们满意了某种解决方案为止。这样的结果,将那些条约中已载明的大加更改,将那些条约中没有载明的,大为增添。

看出来了吧,洋人们用了“标准化”的思维方式,来演绎和约里的条文;用了法治的理念,来执行那些演绎出来的条款。

洋人们这样的做法,弄得大清的官员一头雾水,叫苦不迭。

洋人们这样习惯性的操作,给大清引来的庥烦,那就叫一大堆了。

 

本文摘自罗建华最新著作《洋务大业》,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倾情出版。

作者罗建华简介:笔名毛屋堂,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行走于写作与研究的边缘。长期致力于历史与战争、人伦与管理边缘学科探索。其嬉笑怒骂的行文风格,风趣、真诚的著作态度,轻松、时尚的文风,得到广大读者的热追。已出版著作:《晚清大变局》《洋务大业》《大唐霸业》《短命南朝》《三分管人七分带人》《富有,从人脉开始》《跟说客学艺》《移动帝国诺基亚》

本博客首页有书籍的购买网址链接。

 

http://s16/mw690/bf8e4cc6gdbc4e2f95ff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