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清一桩最无耻的军火买卖——影子舰队

(2013-04-24 07:43:15)
标签:

洋务大业

军火生意

文化

鸦片战争,以及与太平军、捻军的战争全部熄火了,洋人们一批接一批到开放的大清地面来做生意了。这些洋人做的生意,岂止是鸦片烟之类的民间小生意,一笔一笔的都是大手笔。

军火贸易,这一项是海关报告里通常不作记载的。那可军事机密,从另一个角度看,更是经济机密。

我们这里来说一个人李泰国,他做的军火生意,大了去了。

李泰国是当时大清的总税务司,在同治元年(1862年)因为生病的缘故回国度病假去了。

你回英国度病假,这总税务司的担子总得有人顶着啊,于是,英国人赫德就自告奋勇地来暂时顶替他的职务。

这位赫德同志一登台亮相,立即就为大清的军队建设大费脑筋。在他的怂恿下,总理衙门决定委托李泰国在英国代为购买一支舰队。

下面就是走程序了。赫德和李泰国开出的价码是六十五万两白银。当然,这些银两本来就在他们俩的手上,只要从他们收过来的税款账户里转个户头而已。

根据计划这笔钱可以买到中号轮船四只、小号轮船三只,当然包括船上的火炮在内。

过了不久,英国那边传来消息,说这个数目不够,必须再加十五万两。

OK,再转个户就是了。

到了同治二年,李泰国回到大清来了。他不但为大清带来了一支舰队,而且一并将军官、船员、战队全部配齐,一共是六百人,头儿叫阿思本。不过,不好意思,这些购置费用还要追加二十七万两,一共吗,就是一百零七万两。而且,不好意思,以后还要供给船上的这些兵大爷们每月十万两。

由六十五万两一变而为一百零七万两,差不多就是先前计划的两倍了!以后每月还要……天啊,雇用了那么多人,要那么多的经费,这一下子把大清的官员们吓晕了过去。

现在船也买了,人也来了,你要说不要,已经丢下去的那一百万两银子,那是一个子儿也收不回来了。官员们想来想去,这个亏已经是吃定了,那一百零七万两就认了算了,至于每个月的十万两银子花销,实在是太多。于是双方展开一场讨价还价战,李泰国算是给大清面子,双方最后议定每月7.5万两。这事终于算是定了。

算是定了并不等于最终定了。

就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清朝官方提出,这船队由清朝派官员统领,阿思本任副职;外国船员的任职年限以四年为期;大清官兵到船上实习。

但是,在英国时李泰国已经同阿思本之间订立了十三条合同。根据这个合同,这个舰队只能由阿思本统领,所有官兵都要由阿思本任用,他只接受经过李泰国传达的皇帝的诏谕,而且李泰国认为行不通的诏谕,就不给传达……

这个合同显然十分的荒谬,而且不合法。但是,船队已经到了大清,人家600来口,万里迢迢漂洋过海的,已经来了,阿思本坚持必须按这个合同办。

在购买船舰这个事上,曾国藩是非常赞同的,并且已经做了准备,包括登上这支舰队的一应官兵的名单都准备好了。听到阿思本提出的这些个协议中的条款,曾大人也憋屈得满脸通红。

英国公使布鲁斯站出来为阿思本撑腰,美国公使蒲安臣从中说合。

对于清朝官方来说,这实在是个烫手的山芋,自己花了钱买来的东西,却不是自己的东西,还要继续花钱供养,甚至连自己的官兵上船学习都不可能。

清朝官方实在无法忍受。但是,你还得忍着点,不能得罪他们,不能采取稍为强硬的态度。这就象一把枪,要是你不会玩,枪口对着自己,而且玩走火了,那吃不了兜着走的,就是你自己了。

清朝官方实在没法子了,最后,只得采取断臂去疮的办法:这个舰队我也不要了,你们开回你们英国好了。

舰队由阿思本带回英国。大清政府除了按每月用费7.5万两的规定支付了几个月,还为遣送这些人和船回英国再付出37.5万两。

前后加在一起,这个影子舰队一共花去了大清一百七十万两。

为了怕得罪阿思本及其后台,另外还送给阿思本一万两银子。

由于这件事,李泰国不再当大清的总税务司,作为李泰国的离职费用,总理衙门为感谢李泰国为大清的税务建设事业、国防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决定赠送白银一万四千两。

大清政府总算是花钱消灾,最后送走了这个恶棍。

英国政府也作出了嘉奖李泰国的决定,授给他三等男爵的勋章。

看见过无耻的,没看见过这么无耻的。(这样无耻的人、无耻的国家,通过军火买卖进行这样无耻的经济掠夺)。

看见过无能的,没看见过这么无能的。(对这样无能的政府说的)。

 

德国运来的“自由男”铜像

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外国人就已经把枪枝弹药、兵船卖给大清政府,战争平息之后,这样的军火买卖继续进行,而且越做越大。

购买外国军火的主要有两大买家,一是清朝的中央政府,二是拥有军权政权的地方大员。官员们的目标是一石两鸟: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同时,赚来灰色收入。

八十军代,李鸿章成了外国军火商在大清的最大主顾。枪炮和小兵船的购买那是经常的、不间断的生意往来,就象我们平日上街买个萝卜白菜一样。从1879年(光绪五年)开始,李家的生意就做得更大了,开始以大宗的款项购买大型的兵舰。而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依靠购买而拥有的,已经不是那种二十年前付了钱仍然落空的那个么小小的阿思本舰队,总吨数已达四万吨级。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可观的一支真正的舰队了。

德国的克虏伯兵工厂,在全世界那可是大大的有名。为着感谢李鸿章照顾他家的生意,特别为李鸿章铸造一座全身的巨大铜像,由欧洲运到上海(比当时从欧洲运到美国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的运程还要远),特意奉送给他,以表示对这个主顾的祟高敬意。

这座“自由男铜像”曾经长期树立在上海徐家汇附近,万民景仰。大清人可能食不裹腹,然而外国军火商大老板们却对大清采购军火的大官那些个大笔而阔绰的买卖感激不尽。

 

要看更多的洋务运动时期发生的A事、B事、 C事、D事,请看本人新作《洋务大业》,这本书已经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目前,本人的另两本历史书《晚清大变局》《大唐霸业》正在热销之中,具体网络购书网址可以在我的这个博客的首页的侧边栏找到。另一本书《短命南朝》也同期出版,本博客首页侧边栏有部分连载的链接。


http://s5/mw690/bf8e4cc6gdb100880456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