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11届“爱和自由”科学教育全国公益巡讲月
《如何协助孩子成长?》——孙瑞雪
开场默剧,有个小宝宝在台上,寓意“孩子生来就和自己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完全不同”。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有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
我们是由婴儿时就开始自己创造的一个独一无二、独特的自己,尽管我们需要借助于环境,但创造的根本来由在于我们自己。
家长不是孩子的主导者,只是儿童的环境。
真正在社会上立足的是心态。
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要准许他有自己的观念。
家长不是孩子的强迫者和创造者,只是呵护者。
完整的人雏形
精神胚胎:心理、认知、精神、身体、感觉、情绪
《如何为儿童建立规则》——王芸
自由的五种表现
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事物的自由。(行为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等)
儿童拥有他需要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等)
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办法的自由
儿童拥有展示自己并展示自己情绪的自由。
儿童拥有凭借自己的意志讲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自由的孩子会把握好自己,为自己负责任,是靠内力支配自我的人。
自由的意义:
自由是指儿童的行为、意志、心理、情感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
自由表达了儿童在环境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自由也表达了儿童在人格上的尊严和身体上的尊严。
规则
把握了规则,就把握了群体中所有人的自由。规则充分保障了人的自由。
规则的社会意义:维护和建构文明
规则对于儿童的意义
规则保证了儿童的自由:保证了儿童尊严
建立儿童的内在秩序:为儿童建构了安全感
保护了儿童成长的空间:排除了暴力和权利
使儿童了解了自己内在和外在世界,是儿童清明
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受支配,有尊严感, 有成为完整人的倾向。
六大家庭规则
尊重他人 尊重自己 尊重环境 不伤害健康 不伤害生命 不伤害道德
建立规则时的注意事项
1. 当孩子有情绪时先去照顾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
2. 发生纠纷时让孩子在存在感和尊严感中解决问题
3. 倾听全过程,问清缘由
4. 明辨是非(建立一生的道德概念)
5. 将事情和纠纷中的所有内容一层层剥离开,处理完一层,再处理下一层。
6. 在生活中,在爱中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7. 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8. 给孩子建立明确的权利意识,会使孩子明确,有力、有责任和道德感
9. 建立规则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10. 规则是有弹性的
11. 建立规则意识,不是建立规则本身
情绪像一个需要被看到的孩子, 我看到你了,哭是被允许的,我在这里陪伴你
1. 产生纠纷时候,如果是在情绪中就不处理,先照顾情绪。
2. 标准语言“ 请告诉。。发生了什么?谁先说?倾听,听完一个人说,再让第二个人说,不可以中间插话。
3. 说完后问:“是这样的吗?”
4. 开始层层剥离。
5. 妈妈是爱你的,但事情不能这样做。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行为方面
伤害自己的行为不可以:在护栏上攀爬,户外奔跑时手里拿着尖锐的物体,将玩具扔进篮球框里等等;
伤害他人的行为:打人、推人、挤人、掐人、挖鼻孔、吐口水
伤害环境的行为:不可以随地扔垃圾;不可以在楼道过道奔跑,不可以损坏公物
心理方面
用语言暗示、控制、威胁别人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控制别人,例如给我。。。。如果不。。。我就不和你玩了,我让所有小朋友都不和你玩了,我让老师也不和你玩,)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放倒哪里
- 为幼儿创设专门归位的环境,有位可归,设定具体的未知,保护儿童的自主性
- 在家庭中的归位可以适当松弛,以免孩子过于紧张。
- 不要逼迫孩子归位她没有能力独立归位的东西(比如 大批量的玩具等)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请等待)
在心理层面的自主。
5.不可以打扰别人
需要帮助小朋友清晰 “打扰” 的概念。重点在于小朋友在教室工作时,打扰他人的处理方式。
6.学会道歉,并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有勇气要求他人,也有勇气要求面对别人说“对不起”
我们知道要让孩子学会道歉,或者让孩子要求别人道歉,都非常重要。
“请你看着我的眼睛,更我说对不起”——看着眼睛意味着要真诚的交流
7.学会拒绝他人,也尊重和接纳别人的拒绝
不
我不同意
我不选择
我不愿意这样做
我不允许你这样对待我
我不这样想
请你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