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还哭声免疫法和睡眠训练一个公道 @小土大橙子

标签:
睡眠育儿 |
请还哭声免疫法和睡眠训练一个公道
为何要哭声免疫法
您文中第一句提到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并非真正的”哭声免疫法“。虽然哭声免疫法本身有它的局限性,但其有存在的合理性,主要的应用是对婴儿睡眠障碍的一种矫正手段。
美国儿科学会出版的《儿科》学术期刊对326名7个月有睡眠问题的婴儿跟踪至6岁的调研显示哭声免疫法并无长期危害。(具体的链接请参见下文中由@爱莘妈妈 整理的内容)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哭声免疫法短期是有可能对孩子的情绪造成影响。但如果睡眠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矫正是确有必要的。手术是痛苦的,但手术的痛苦是疾病带来的,根源不在手术本身,是否进行手术,是需要权衡利弊之后综合考虑的。夸大手术的危害,导致患者一味保守治疗,反而会延误病情造成更大的危害。
放任婴儿的睡眠问题到幼儿时期会使得解决的难度和不彻底性大大提高。
您批评美国人带孩子那个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哭声免疫法只是睡眠训练中的一种,但从您微博的留言看出,非常多的读者把各种不同形式的睡眠训练全都归为哭声免疫法,又把哭声免疫法和完全让孩子一直哭等价起来,得出了睡眠训练就是让孩子一直哭,睡眠训练会导致自闭症神经分裂的结论。很明显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婴幼儿睡眠障碍高发的现状
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入睡时间长,白天小睡时间短、夜哭夜惊、频繁起夜、醒来长时间不睡、入睡时间晚、早醒等等。能不能睡整夜觉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方面,也不是是否有睡眠障碍的主要评判标准。
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检索到的调研结果显示睡眠障碍高发。这些研究都指向一个简单的事实:睡眠时需要喂食、拍拍抱抱、摇摇晃晃 是婴幼儿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或避免睡眠安慰行为对改善婴幼儿睡眠障碍有重要作用。样本很多,篇幅有限不细写了,截取其中几个 :
上海 1812 名1~6 岁儿童, 显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 46 %
南宁市 582例 0-3 岁婴儿 调查显示 婴幼儿睡眠障碍检出率为 38.57%
成都市儿童医院6-12月的婴儿 212例
何谓哭声免疫法
您批评的重点是《美国妈妈带孩子的17个绝招》中的“绝招一二”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观点我并不认同,并且认为您对这种观点的批评有积极的意义的
。但要注意的是您批评的“绝招一二”是行为上的一种哭声免疫并非我们所最常提及的“哭声免疫法”,不能偷换概念和“哭声免疫法”混为一谈!
亚马逊婴儿睡眠类高销量的4本书婴儿睡眠书籍:《婴幼儿睡眠圣经》 美 马克.维斯布朗 ;《实用程序育儿法》 美 特蕾西.霍格;《法伯睡眠宝典》
这些书中没有一个主张让孩子无限制哭泣,睡眠训练所持续的时间也只是几天到2礼拜不等。对于3个月之内的婴儿就更是没有相关的训练要求。《实用程序育儿法》中的抱起放下法,更强调父母始终陪伴,在哭泣时及时安抚,甚至几乎称不上是所谓的训练。不见得就比打一次疫苗哭得多。改变一种习惯短期是有可能带来负面的情绪影响,但夸大短期偶发事件的影响亦不可取。
反对或赞同任何东西,讨论的基准是双方对其定义的共识。所以首先要明确的是,何谓哭声免疫法。 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如下:哭声免疫法:”如果孩子醒了,要吃奶,不要让他吃奶,如果哭了,哭1-2分钟后,给予安慰,可以轻声说:“宝宝你不能吃奶,要自己睡!”如果又哭了,再等1-2分钟,反复进行,这样宝宝累了,觉得没有指望吃奶了,就会慢慢的入睡了。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法,但哭要等到2-3分钟后再给予安慰,反复进行,只要父母坚持有耐心,一般2-3天就管用了,不会超过7天。”哭声免疫法是个笼统的说法,不能单从字面理解,也不等价于全部睡眠训练。各个版本的睡眠训练,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在时间和对待哭泣的安抚方式上也有详尽的步骤。
睡眠问题矫正的必要性
下面的数据,是显示,睡眠障碍对孩子长期性情,母亲精神状的影响,态数据来源,样本出处书都有交待。睡眠对身体的影响就更无需赘述。
《婴幼儿睡眠圣经》 美 马克.维斯布朗 2013年1月第4版, 第172 页 : 60名(后扩展至105名)5个月大的孩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性情低弱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要比性情良好的婴儿少很多,前者为12.3小时,后者为15.6 小时…
下面的数据,显示婴儿睡眠障碍对母亲精神状态的影响
《婴幼儿睡眠圣经》 美 马克.维斯布朗 2013年1月第4版, 第298 页 :
114位8-12个月大的婴儿母亲,3-4岁时 研究人员对母亲进行跟踪研究,结论是:婴儿的睡眠问题很可能会延续或在学龄前重新出现…母亲的不安症状时孩子睡眠问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多个研究结果趋于一致是很罕见的….
母亲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和孩子的互动,影响着母婴关系。
这方面的数据非常多,在此不一一罗列。 综上,婴儿的睡眠一旦出现问题是有其矫正的必要性的。当然校正的方式不止哭声免疫法一种,睡眠训练的大类里面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哭声免疫法导致自闭症?
在您文中第三段,哭声免疫法的真实案例,列举了数个导致自闭症的案例。
从简单的逻辑看:
您文中提到自闭症,神经分裂,所用的多是 我的同行、网友私信,一名母亲之类的字眼。首先小样本本身原因非常复杂,不具说服力。另外 即使AB两个都是事实,且有时间上的先后,但推导出是由于A导致了B,这个就很不充分,属于逻辑上的混乱。华生的例子就更是如此。自闭症和神经分裂都有强烈的家族遗传倾向,由个案推导出哭声免疫法引起的自闭,神经分裂是不充分的。
睡眠训练同理,有时候确有必要的前提下,同样不能得出,睡眠训练的哭泣导致孩子得自闭症、神经分裂,乃至将来自杀的结论…什么对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础也是摧毁性打击之类…
从事实的调研数据看:
下面是 @爱莘妈妈 整理的来自2012年美国《儿科》学术期刊的研究报告。表明睡眠训练是安全有效的。具体内容见文章最后
另一个方面,为了严谨起见,如果您能找出哪怕一个证实哭声免疫法对孩子造成长久伤害的大样本调研结果,是否可以分享出来。
绝对的爱和相对的自由
好比乳头混淆只吃奶瓶不肯吃乳头,或者吃惯了乳头不肯吃奶瓶,好比孩子想吃电池,想玩菜刀,太多的事情…所以孩子的意愿是我们作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睡眠的矫正同理。孩子的需求不是做决定的唯一标准
您文章中第二段提到:“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母婴关系则是重中之重,决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岁之前便已奠定。做为心理医生,大量个案是母婴关系失败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难以言表,非常艰难而长期的自我成长才能修复。”
我并不是心理学专家,无法评判这段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内容,但仅从逻辑上讲,这段把应用哭声免疫法 等价于 母婴关系失败,然后将母婴关系失败的后果等同于哭声免疫的后果。
睡眠训练和亲密育儿本质上并不矛盾,他不是全面无视,只是针对睡眠问题的一种矫正。在睡眠训练的非睡眠时段,仍然强调家长的耐心陪伴。
不应假设读者 为常规性滥用哭声免疫的变态家长,孩子饿了拉了都哭声免疫的家长养育出来的孩子是很难不出问题的 ,但这种个例不是哭声免疫法本身的问题。
平静才是睡眠的终极秘密
您文章中第五部分提到:“有些专家说孩子夜醒频繁会影响大脑发育,建议戒夜奶,训练完整睡眠。如果任凭婴儿哭,确实会哭累了自己睡着,脑神经继续发育,只不过发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执分裂”的神经回路,为严重的人格障碍打下基础。“
最终哭累了才睡,是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如果累真的就能顺利睡,那就不会有月子里小孩6小时不睡,不会有6个月小孩白天一点不睡,不会有如此之多的睡眠问题。可见哭能导致累,但累却不是睡眠的根本原因,哭产生了除了累以外的神奇作用,最终使人平静下来,而平静才是睡眠的终极秘密。哭声免疫法的根本正是通过哭达到了矫正的目的,退一万步讲,哭也不是万恶之源,哭是人的本能,是宣泄情绪的渠道, 获得平静的手段,天生自带的神技,最终平静才是能够顺利入睡的最大奥秘。
至于哭声免疫法中的掐表卡点,我个人的理解,主要也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如果不进行定量的描述,无法将方法表达清楚。至于实际执行中,主流的方法也强调根据孩子的状态及时的进行调整。
另外父母离开房间的要求,个人理解是由于,有时候父母在,孩子的哭闹反而会加剧,父母在场刺激了寻求帮助的欲望,自己能搞定的事情有帮助就会放弃自己的努力,反而分心。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是睡觉,有时候不是帮忙孩子就买账就能顺利的,最终能够不依靠外界帮助独立完成入睡,是保证睡眠质量根本。
养育的细节
从你的文章上,我直观的感受是您对养育的细节不太清楚,没猜错的话你可能还不是一个母亲。夜醒不等于饿,屎尿、湿疹、腹痛、冷热、白天受刺激、换床、家里来人、妈妈上班、学翻身、长牙,乃至蚊子咬都可能夜醒, 这些情况里面适当的延迟响应是必需的,否者妈妈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夜醒的无原则夜奶伺候,是导致习惯性夜醒的主因 ,也妨碍了婴儿学习自我入睡的努力,在所有主流睡眠书籍中一致的看法是至少在6个月时婴儿应该已经学习到不依赖帮助入睡了。
一个睡眠问题严重的孩子,可以一夜醒来7,8次乃至10次以上,每次都要吃奶安抚,而过于频繁的吃奶引起胀气,胀肚,又导致孩子吐奶,腹痛,无法继续入睡,睡不着就更难安抚,一定要吃奶。陷入循环。所以你说的无限度的满足在实际的操作中是无法做到的。
您文章中第五部分提到:“有些婴儿经常会在夜半啼哭,于是一些“专家”又跑出来指点,说夜奶频繁会导致婴儿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要戒夜奶。相信这些说法的妈妈,如果你自己夜里饿了,或是做噩梦惊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还是给你热点牛奶,来个温情的拥抱?“
睡眠联想和睡眠环境一致性
一味的满足过于频繁的夜奶造成单一的睡眠联想,不但导致部分婴儿在白天也只能依赖吃奶入睡,这严重的影响了睡眠环境的一致性,长期来说孩子很难有稳定的白天小睡,他们很困却无法入睡,或者睡不能超过45分钟,睡眠非常警觉,夜间睡眠也呈片段化。发展到后期一部分的孩子吃奶也无法入睡。这对孩子对母亲都有巨大的伤害。习惯性夜醒的真实存在,提示了过度的干预可能对孩子睡眠情况的影响。说孩子不需要睡眠训练之前,能否完全排除孩子的睡眠习惯和自然学习过程已经受到人为干扰?受到人为干预,受干预之后不纠正又任其发展,自然容易出问题。
当然再次强调睡眠训练不等同于哭声免疫法。
这里废话一下何谓习惯性夜醒,好比如果醒来都是因为饿,那么醒的次数和点应该是随着睡前的饥饱程度而变化,但其实不是,而更多时候是习惯决定了何时醒,醒几次。好比如果醒来是因为白天没见到妈妈,想吃奶和妈妈亲近,那么周末妈妈不上班的时候醒的次数就应该减少了,但其实如果不是,那说明是由习惯而不是心情决定。一般是由于在这个点自然饥饿或者因为偶然的原因醒过,受到喂奶,抱哄等干预,变成习惯固化下来。生病,长牙,妈妈上班之后都有可能遗留下习惯性夜醒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夜奶可能对孩子安全感有帮助,但要知道安全感和满足感都是相对的,不恰当的比方,大餐是因为偶尔吃才会格外美味,如果天天吃大餐,一旦大餐没有反而比很少吃大餐的更不容易适应,天天吃大餐提高了幸福的体验基准,但其实没有真正提高幸福感。
减少过于频繁的夜奶不等于断奶,即便是断奶也不等于就是残忍,养育涉及无数细节,得出减少夜奶等于残忍等于忽视孩子的需求是荒谬的也是不公平的。就像你不能把给孩子断奶的母亲等价于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母亲。另外睡眠训练的对母亲内心的考验和折磨远非没有养育过孩子的人所能够想象。很多妈妈即使断了夜奶,因为要保持产量,也仍然需要起夜挤奶,断奶是妈妈们为了自己省力这个结论也属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断奶给孩子带来的痛苦集中于夜间,这和孩子很困,却由于长期以来奶睡缺乏学习独立入睡的机会,单一睡眠联想,造成入睡困难有莫大联系,这更多是一个失眠者失去安眠药的痛苦。
真实的案例节选
睡眠是很复杂微妙的事情,他和其他所有事情都不同。帮助越少,自主能力越强才能越好。即使母亲全心全意陪伴响应,无条件满足哺乳的需求,一旦形成单一睡眠联想,也不能确保顺利入睡。孩子睡眠缺乏带来的伤害,相比睡眠训练更加严重和具体。下面是我微博里面妈妈们的提问,截取一些供你参考:
我们可以批判的看待训练,但要基于公平客观的角度,用事实和有说服力的数据而非道听途说的个例或者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推论来说话。否则陷于偏激而且对于母亲也不公平。很多妈妈都抑郁了孩子状态也非常差,而哭声免疫法和睡眠训练导致孩子自闭症,神经分裂,乃至自杀的流言,误导、堵死她们求助于睡眠训练的尝试从而选择苦熬。
不管这是否出于您的本意,但如果大部分读者都如此解读,那么您文章本身无可否认存在着一定的语焉不详和误导。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就要求您澄清的原因。
期待您的回复。
附表
http://s13/mw690/bf836b83tx6D3GrtBiAd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