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陪护生病了的我们

(2023-02-07 09:51:02)
标签:

杂谈


 

要工作还是要孝顺,要照顾亲人就有可能丢掉工作,要保住工作,就有可能丢掉人伦。工作与人伦的冲突,在老龄化趋势下,可能会愈演愈烈,将来,谁会陪伴生病了的我们,正式摆在已经老去的人们面前。

去年年底,因感染新冠,住了几天院,同病房里住了三个人,分别是77岁的老高、81岁的老胡和我,第二天又加了一张床,住进了85岁的老冯。

老高是农民,有一子二女,一个女儿在四川打工不能回来,一个女儿孩子小只来了一次,儿子要管两个孩子,陪护的重任就落在了近70岁的老伴身上。老高的病情较重,脾气也大,儿子来了也不问情况,坐在床边只顾着玩手机。其余时间都是老伴一个人在陪护,晚上就斜躺在老汉的脚下,眯一会儿。他的老伴很勤快,也很细心,老高吐口痰,她都立即将脏纸扔到卫生间的纸篓里,不时提醒老高喝水、吃药、吃水果,老高烦了,就会吆喝她几句,说的多了,老伴也有怨言,不行我就回家了,看谁管你。话虽这么说,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从不离开一步。我们同一天入院的,8天后我出院了,又5天我去医院复查,老高还在医院,还是老伴一个人在陪护,听她说,估计还得住三、四天的样子,这个年龄的老人,在医院陪护病人近20天,吃不好,休息不好,真的不易。

老胡只有一个女儿,请假来陪护父亲,晚上就回家了。他人很瘦,明显的营养不良,什么事都要靠女儿、女婿做,对陪护人员的依耐性很大。

老冯和我们相处只有三、四天的样子,加床吸氧不方便,后来有了空床就调整到其它病室去了。他有两子一女,生病的消息没有告诉女儿,两个儿子请假轮流陪护,一个人24小时,后来小儿子单位事情多,只有大儿一个人陪护。

我们四个人还算好一点的,病情并不太严重,算轻症,生活能自理,能下床活动,陪护的任务并不太重,主要是照顾每天的输液、雾化及临时安排的各项检查。其他严重的病人,上着呼吸机,陪护人员须臾不能离开,心里压力很大,工作量也不小,白天病床边更是围着不少关心的亲人,一个人生病了,牵动了众多亲人的心。

纵观病房里的陪护,绝大多数都是亲人,也有少数是请的陪护。如今人们的收入更多的是来自于务工,大部分人都要靠远离家庭、远离家乡来谋生,就是干公家事情的人,也不可能长期请假,这样就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生病了的家人了。家人尤其是老人生病后,也非常希望子女陪护在左右,这样心理上有依靠。聘请的陪护,毕竟是“外人”,解决的是表面问题,病人的心理疏导、交流,还得需要家人来进行,缓解情绪,维系亲情,是家人陪护的优势。

多子女家庭面对老人生病住院,还能采用轮换的方式陪护,如果是独生子女家庭,就只能独自承担了。独生子女的中年危机,不仅仅是上有老,下有小,也不仅仅是到处用钱时的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分身乏术的无奈;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老人,还要按时工作。如果有一个人生病了,生活立刻被打乱,一地鸡毛。短时间的打乱还可以撑一撑,熬过去,但如果是父母生病这类问题,一旦住院,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这时候必然面临工作与人伦的两难选择。如果长时间照顾父母,很可能丢掉工作,如果坚持工作,又难以床前尽孝,如果没了工作,没了收入,生活何以为继,看病何以为继。独生子女一代即将面临的窘境,更值得引起社会关注。

陪护老人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类矛盾会越来越尖锐。要缓解这一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走社会化服务的路子,把家人从困扰中解脱出来。

借鉴国外的经验,可由医院安排人来陪护,或是由专业的人来提供服务,服务内容、服务价格、纠纷调处等公之于众,接受监督。建议首先从公立医院开始,增加护士配备,做到所有住院患者由医院根据护理级别进行护理,所有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均由医院统一安排,护工由医院聘用、管理、培训,持证上岗,根据护理级别收取费用,家属缴纳属于自费项目的护理费用。待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只有这样,才能为处于两难的人们解套,使得他们身心两安。当然,有需求的人们,身心两安的同时,需要努力的工作,增加收入,不然的话,就会危机四伏,身处多重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