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打灯笼
(2023-01-31 13:41:00)
标签:
情感 |
农村有种说法,叫小初一,大十五,可见在人们眼中,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地位很是了得,因为十五过后,春节就算过完了,人们又要开始一年一度的劳作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包括我们的家乡在内的广大农村,仍然处于以农村经济发展来获取劳动果实的阶段,也就是说人们的收入主要还是靠集体土地经营的收入,乡亲们都呆在家里,外出的极少,所以那时的春节看起来人气很旺。每到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是忙活着准备年货,打扫卫生,给孩子们置办东西,显得很是热闹。
我们家乡有正月十五打灯笼的习俗,新出生的小孩,第一年的灯笼,都是由舅家专程送来的,不但有灯笼,还有衣服等礼品,这也是舅家对新出生外甥的一种祝福。
其他小孩的灯笼,就要各家自己解决了。那时也有小贩到村卖灯笼的,主要以小圆灯(我们当地称之为火罐灯笼)和折叠纸灯为主,那时一个灯笼就近一毛钱,假如再配几把小蜡的话,一家几个小孩,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减少这笔开支,我的父母就自己动手为我们做灯笼。
父母给我们做的灯笼的骨架,是用细一点的高粱秸秆扎制的,将高粱秸秆进行了软化处理,做成和买的火罐灯笼差不多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有的糊上白纸,白纸上再贴上喜庆颜色的剪纸予以装饰,有的糊上彩纸,不管糊的什么颜色,灯笼顶端的四个角都用剪纸做上各色的流苏,风一吹就飘起来了,甚是好看,将竹扫把枝化成竹篦,弯成弓形,将两头插入一个简易的木托,做成灯笼架子,套入灯笼中,这样一个灯笼就算制作完成了。
每年到了正月初十,该走的亲戚已经走完了,剩下最热闹的时间就是到了晚上。为了再省一点钱,母亲没有买贵一些的小蜡,就买了相对便宜的大蜡,用刀切成小段,将蜡底端烧热融化固定在灯笼底部的木托上,点亮灯笼,用高粱秸秆挑着,就让我们出门找小伙伴去了。
那年月,春节时期几乎都会下雪,我们都是在雪地里打灯笼的。黑暗的夜幕下,一点点的红色在白雪覆盖的街道上移动着,由点成线,由线成片。一个一个的小不点,在雪地里走得歪歪扭扭,一不小心就会摔上一跤,有时挑的不平衡,蜡烛就会倒了,灯笼就着了,反应迅速的,小伙伴一起上嘴,就会将火吹灭,反应慢一点的,不一会灯笼就燃成灰烬了,只剩手里的高粱秸杆了。当然也有互相嬉闹碰灯的,结果不是着火了,就是碰烂了。黑夜下时不时的飘荡着孩子们的笑声,哭声甚至吵闹声,夹杂着偶尔的炮仗声以及几声狗叫声,祥和的村庄,生机盎然,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着希望。
这样的夜晚要持续几天,我们高兴了,苦了的是母亲,她不但要修补灯笼,而且要换蜡烛,点蜡烛,一直在家支应着我们。十五过后,没坏的灯笼,母亲会收起来,挂在墙上,第二年继续使用。
随着灯笼的收起,就把年在红色的光照里送走了,孩子们也收拢心思,进入下一年的成长和对来年的期盼之中,日子连续,年年共年年。
当下,正月初五过后,市面上就布满了各种样式、不同材质的灯笼,让人目不暇接。现在农村的孩子到十五时,已经很少呆在农村的家里了,有的去上学,有的跟着大人进了城,打灯笼的孩子少了许多,已经看不到成群结队打灯笼的景象,更没有了雪地深深的杂乱无章的脚印。城里的孩子绝少打灯笼,要的最多的是各种玩具,偶尔用的也是电子灯笼,很少用蜡烛的灯笼。电子灯笼不用担心烛火倒了,烧了灯笼,偶尔出现的一盏孤灯,也是由大人陪着,多数时间还是由大人打着灯笼,打灯笼已然成了老辈人对年味的一种怀念和记忆。
正月十五打灯笼的寓意为,平安团圆,驱邪化灾,前途光明。现在的各式灯笼看着新鲜好奇,时间长了,感觉还是以前的纸灯笼更好玩,更接地气,尤其是父母亲手做的灯笼,虽然外观看起来有点“丑陋”,但那是我们儿时的最爱之一。几十年过去了,怀念儿时打灯笼的情景,是怀念那时的童真,那时的无忧无虑,那时的乐观向上。怀念父母做的灯笼,不是怀念它“丑陋”的外观,而是怀念父母勤俭持家的理念,怀念他们对子女的那一份爱。
这份爱是现在多么好看的灯笼也换不来的,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我们会更加珍惜这份爱,一代一代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