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四个方法”,提高学生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体验度
(2022-03-31 15:55:22)1.妙用调查,提高实用性
高年级的同学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他们的感知逐渐开始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空间知觉渐渐向抽象过渡,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也不断提高,能逐渐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一方面,他们独立性与幼稚性并存,迅速发展的求知欲与下降迅速的自制力让他们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一方面,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并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技能训练提高情绪自控、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要矫正学生不良的个性倾向和行为习惯,还要进行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如此种种,需要心理健康老师正确把握本校学生、本班学生的整体心理诉求,进行科学、规范的课前调查,然后再确立课程主题。
苏州中学在这方面十分值得借鉴,他们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服务体系,一级服务以教育、评估、预防为主要内容,二级服务以咨询和治疗为主,三级服务则围绕危机干预展开。这种三级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需求再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较大限度地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疫情期间,亲子沟通存在很多矛盾,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出在沟通上。根据这种现状,老师设计了亲子沟通的系列课堂。在学习沟通技巧时,老师以“表情包”为切入口,戏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发的表情包父母永远不懂。”同学们一下子便被吸引了,随着课程的层层深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逐渐接受现状,认识矛盾产生的原因,愿意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此,心理健康课在孩子们心中便扎了根。
归根结底,只有契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才具有现实意义,才能吸引学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因此,课前的调查十分重要。
2.巧用游戏,提高操作性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团体动力学等理论给心理游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激情节拍”“巧打绳结”“声音指路”“乒乓球搬家”“人生五项”……心理游戏避开了深奥的理论阐释,通过一定的活动操作来表达心理规律,操作灵活多样,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当它运用到线上心理健康活动课时,则需要老师精心选择。
比如学习《学会倾听》这一课时,需要同学们分两次分别扮演讲话者与倾听者的角色,通过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让同学们明白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尊重别人。这种“你说我听”的游戏在线上很难操作,受到网络的隔离,同学们难以塑造真实的体验情境,因此学生缺少改变旧我的内在力量,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同样是线上学习,在《学习与父母沟通》这节课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剪纸游戏。游戏进行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提问,结果,不同的人听到同一段话剪出的图案却大不相同,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明白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理解与父母沟通时矛盾产生的普遍性。这个环节,如果是录播课,可以由老师提前准备不同的图案呈现;如果是直播课,更加方便同学们展示剪纸成果,在亲身操作过程中展现沟通背后的心理根源,缓解沟通不畅者的焦虑。
剪纸的游戏从材料准备、游戏规则理解、操作难度上都比较合适高年级同学,老师还可以进行二次剪纸。第二轮可以允许同学们提问,增进同学们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从而提高图案的相似率,用两次剪纸的不同结果,告诉同学们有效沟通的作用,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
线上心理健康活动课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心理游戏,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可实施性的,需要心理健康老师根据实际情况仔细选择,灵活运用,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活动课预设目标达成。
3.活用课件,丰富感官
讲课内容需要课件来呈现,课件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情感基调。制作课件时,一要注意色彩的选择,明丽活泼更能刺激学生视觉神经,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二要注意动画效果的使用,动画效果不宜过多,点睛之笔最能吸引人;三要注意版式的协调性,相同的环节便使用相同的背景,图案不宜过于繁杂,在保证内容简洁明了呈现的基础上进行润色;四要注意动静结合,灵活穿插音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尾时,明快简洁、逻辑性强的板书能有效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总结、深化吸收课堂所学,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4.善用语言,提高师生心理相容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这比其他任何学科教学都要重要。尤其是线上教学,老师轻柔、坚定、循循善诱的语调能营造出安心、舒适的环境。教学中,具有启发性的语言组织更容易引发学生层层思考。比如《爱你等于爱自己》这一课,老师提出了四个驱动性问题:(1)我们面对这场新冠病毒疫情,引发了什么样的情绪?(2)有的人明明知道吃野生动物是不对的,为什么还要吃?(3)人与野生动物的是什么关系?人类是否是地球的统治者?(4)现在地球上野生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少,你认为我们小学生可以做点什么?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实践、调控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达到深度体验,从而将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力,从而提升社会情绪能力。
智慧的语言成就智慧的学生,智慧的学生成就智慧的生活,老师要熟练运用语言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