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学习妙招一——日读成诵
(2022-03-31 14:46:05)
标签:
教育 |
小古文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读,这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对文言这种语词形式有基础的认知、感受,对古文大意有初步的感知,对音韵和谐有初步的体会,这些感觉综合性地沉淀在他的感知中,是学生后期所有理性学习、思维迸发的源头。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天籁》时,在通读上就花费了将近20分钟,可见,王崧舟老师对于通读这一环节的重视度。一堂优秀的古文教学课,必然是紧密围绕着学生的“读”来进行的。
通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参与人数的角度来看,包括个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讲,有范读听读、领读跟读、带读对读、引读接读;从具身体验的角度来讲,有摇头读、表演读、打拍子读等;从组织程度来看,有接龙读、交替读等;从辅助工具角度来讲,包括辅助标记读、变换排序读、文白参照读等等。当然,这些方法需要老师根据不同文体特征、学生认知特点、过程中学情动态变化等因素选择性地施行。
小学阶段,统编教材设计了14篇文言小古文,涉及到古代寓言神话、人物勤学励志故事、哲学思辨问题等方面内容。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小古文汇总
年 级 |
课 |
出 |
三上 |
《司马光》 |
《史记》 |
三下 |
《守株待兔》 |
《韩非子》 |
四上 |
《精卫填海》 |
《山海经》 |
《王戎不取道旁李》 |
《世说新语》 |
|
四下 |
《囊萤夜读》 |
《晋书》 |
《铁杵成针》 |
《方舆览胜》 |
|
五上 |
《少年中国说》(节选) |
《饮冰室合集》 |
《古人谈读书》 |
《论语》 《训学斋规》 《曾国藩家训》 |
|
五下 |
《自相矛盾》 |
《韩非子》 |
《杨氏之子》 |
《世说新语》 |
|
六上 |
《伯牙鼓琴》 |
《吕氏春秋》 |
《书戴嵩画牛》 |
《东坡志林》 |
|
六下 |
《学弈》 |
《孟子》 |
《两小儿辩日》 |
《列子》 |
《司马光》这篇文章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把这篇文章与以往学习的文章进行对比后发现,这篇文章尤为特别,字数仅有三十个字,语句结构和平时也不一样,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特别的阅读体验。在这个节点,学生内在的朗读激情被点燃后,老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始范读跟读,带领学生进入文言文的世界。
又比如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思辨性较强,老师就可以选择表演读的方式,两人分角色开展文言式争辩,一儿论,一儿驳,一儿辩,一儿斥,不仅是台上表演的人,台下观看表演的同学都在一声比一声高的情景式文言辩论中涵养了文言语感。
其次,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很难理解。徐建顺说:“古文重视语气,重视文气流转,所以虚字重读、实字平读是基本的读法。” 虚词里承载着文章丰富的含义,是文气神韵流转的地方。统编教材中也涉及到许多虚词,如“于、之、因、而、然、则、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可以到高年级,学生拥有一定的文言学习经验后再进行归类学习。文言文学习初期,老师要通过有效的范读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这类虚词传达的情感神韵。
一篇小古文学习到最后,必然要经历诵读环节。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四里有记:“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意也自然了解了。”诵读是一种高度凝练性的读,需常常读、日日读,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意,在读中了解文言这种书面语言的独特价值,在读中感悟古人的思维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