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贵州梵净山标志性景点蘑菇石群。2019年摄影)
上海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说:“城市是脸面,农村是五脏,既要脸面好看,更要五脏健壮。”此话科学有理,耐人寻味。
虽然说建好现代城市关系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脸面”形象和以城带乡的能力,至关重要,不抓不行,必须继续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和中心城市的功能与品位,但是农村"五脏"若不健壮甚至出毛病,很可能“面”黄“肌”瘦,影响到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
君不见一些农村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尽管城关建得不错,由于农民没能力进城消费,城里显得萧条冷落。有些县城“三步一‘卡拉’,五步一酒吧,满街雅马哈”,似乎繁华,但在城里消费的基本是干部和大小老板,农民有购买欲却无购买力。
君不见社会资源配置都往城市转移和集中吗?比如全国教育投资,城市占了3/4;医疗资源,城市占80%;而农村尽管大,只占剩下的小头。
城市“脸面”反复“整容”、“美容”,煞是好看!而广大农村比起改革开放前虽有巨大变化,农民生活也有显著提高,可不能不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民基本生活条件还很差。
农民与居民收入反差拉大;农村义务教育不义务,成了农家的“义务”与重负;农村医疗设施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农民小病不看、大病硬扛;农民依法维权难。
于是,不少农民感叹进“三院”难,即:进医院看病、法院告状、高等学院读书都难。就连城乡接合部的“七所八站”也普遍是“站”穷“所”富——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银行营业所等,除了农村厕所,经济条件都好;而农技站、兽医站、经作站等涉农之站,除了火车站,都穷。总之,农村“五脏”有病。
长期以来,有些地方的领导尽管口头上重视三农,但潜意识和实际行动上却极大地冷落了三农,只重视城建和工业,甚至不惜重金片面追求城市“美容”,有的还搞形式主义。
而对三农,一些地方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配套措施,却是“报告写得好,上上新闻稿,部门一协调,干货没处找”。
某些领导却认为,搞城建,抓工业,政绩凸显,提拔兑现;抓三农,喊种粮,工作老一套,提拔轮不到。
难怪闽东南某市良田上“工业开发区”的大石牌端端正正,毗邻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木牌却歪歪斜斜。不从这些思想观念的误区走出来,提高领导兴农的积极性,农村“五脏”就难健壮。
“脸面”与“五脏”应该一体化,不能异体化。城市与农村同在共和国内,手心手背都是肉,应该一样重视,从思想观念、体制政策、资金投放和领导方法等各方面切实解决重城轻乡、重工轻农、重钱轻粮问题,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和谐化的建设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五脏”更重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三农提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高度,连续两年发出含金量很高的一号文件,就是明证。
现在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之时了!各地“五脏”凡有毛病的,不可硬扛,该“滋补”的,该“动大手术”的,就要舍得花大钱。宁可城市“脸面”少花点“化妆”钱,也要多投入三农,让农村“五脏”真正健壮起来。
(《中国科学报》2005年6月17日评论,2022年5月17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