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新大气有份量

(2022-05-15 15:11:08)

  

----为《海峡通讯》创刊60周年而作

魏章官

清新大气有份量

  《海峡通讯》给人突出的感觉是清新、大气、有特色、有份量,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针对性、指导性和权威性都强,是办得相当好的时政杂志,不愧是省委主管主办的主流主导刊物。加上《海峡通讯》在重头稿件的篇幅掌握上宜长则长。因此,想写大稿的我,无论在省报采编岗位上还是退休6年来,一直乐意给《海峡通讯》撰写专稿。

  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三农宣传,也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题中之义。《海峡通讯》着力从海西大局上、行业宏观上和法规政策上去观察分析三农问题,以宏观带微观,从微观看宏观,为提升党刊对三农宣传的力度和质量作出了努力。我翻阅了几年来的《海峡通讯》,看到每期都有多篇三农的重头稿,有时某个专栏都是涉农文章。比如2007年第3期“聚焦海西”栏目的5篇全姓“农”,主题是“组织起来闯市场”,加上这期“八闽之窗”等栏目刊登的另5篇三农文章,共有20页,占本期总页数的1/3。

  对重头稿,舍得花版面,是《海峡通讯》的一大特点和亮点。例如:2008年第12期“聚焦海西”栏目头条《回眸福建农村改革开放十个亮点》,长达11156字占5页,此稿我花了一个月采写,发稿后曾考虑不会用这么长,又花一天时间改短到8000字发走,不想执行总编程琦来电说:“写得很好,就用第一稿1万多字。”其实,此稿反映我省改革开放30年来三农工作的十个热点、难点、重点和突破点,每个问题不过千字,说长也不长。

  经上网查阅,近几年来我在《海峡通讯》刊登的三农文章有多篇被知名网站和刊物转发,有一篇被中宣部主办的《党建》杂志刊用,扩大了宣传效果。这对我这个爱写三农的作者来说,感到特别欣慰。

  党刊宣传报道的针对性、指导性强不强,关键在于敢不敢提问题、问题提得准不准以及问题分析得到位与否。这有赖于专家型、学者型的业内作者和职业记者供稿。

从《海峡通讯》刊登的各类重头稿中可以看出,不少稿件是向专家型、学者型作者约稿。本人写的基本也是约稿。近几年,《海峡通讯》刊登的一些涉农重头稿,我阅后觉得都不错,可概括为“贴近农情提问题,换个思路写新意,分析到位有份量,喜忧兼报又释疑”。

  使我感奋的是,有时我写的稿件比较不客气,却能刊用。比如2007年第3期刊登的《发展现代农业不可缺组织》,我提出说:解决三农问题有“三缺”:缺认识、缺组织、缺投入。

指出“缺组织”问题至今没有引起普遍足够的重视。全省各地农民组织化程度较差。各种农业合作社发展得不多不快。村级“经合社”普遍是一块虚牌,并无实体。有些涉农“协会”变“竭会”。一些“公司+农户”没有多少利益上的结合,而只是形式上的结合、板块式松散型结合。往往公司说了算,农民处于弱势无奈地步。其贸工农关系不是“一体化”,而是“异体化”;产供销也难成为“一条龙”,很可能是“一条虫”。如此等等,透视农情,有的放矢,颇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海峡通讯》敢于反映三农真情实话,还体现在尊重作者原稿原意,敢于保留某些敏感的说法及数据。我们说,一篇有份量的稿件特别是有深度的经济时评,必须有相关的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数据也只有在比较分析中才有意义。2008年第8期刊登的《“心里不慌”更要抓粮》,我写了三节内容,其中第二节小插题“‘半袋米’不能再减少了”,是根据我省15年前和近几年的粮食年总产量、调入量等数据(以政府网公布的为准)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我写道: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在缩小,粮食总产量在减少,粮食供应缺口在扩大,粮食调入数量在增加。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70.2亿公斤,净调入大米、小麦和玉米等共81亿公斤,粮食自给率仅46.4%。可见,我省的“米袋子”还不到“半袋米”。今后应抓好粮食生产,提高自给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这节千字文是全文的重点和核心。我曾担心被删掉或干脆“枪毙”此稿,可期刊出来一看,原汁原味保留。而随后一家媒体刊登此文却全砍这节千字文。两厢对照,《海峡通讯》敢于披露实情真话,好!

经济稿件一般比较枯燥,但《海峡通讯》注意搞活:一是重视照片,图文并茂,做活版面。我每发一文,责编都讨照片。一次,我提供3张彩照全用,其中一张压题,排了大半页,十分引人注目。二是尊重作者写作风格,雅俗兼容,留活文字。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的领导同志虽然下基层了,却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吃吃喝喝住宾馆,一点实事也没办,临走拍拍你(基层干部)肩膀,叫你今后好好干……他们“考察”不到真实场面,接触不到真正群众。那些马路边的“参观点”,领导来了变了样,领导走了还那样;刚刚千军万马上场,很快千军万马“散场”。如此批评领导的段子也保留下来。

在另一篇文章“为农减负”中我写道,一位农民说:“做贫困户的猪也苦。什么收费、罚款拿不出钱,来人就叫抓猪,猪嚎人急,只得去借钱来交。一年几次下来,猪尾巴被拉脱几层皮”,从而“党群、干群关系也被拉脱‘皮’”。对完成这种“硬任务”,基层干部感叹:“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软“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软办法不灵,硬办法断情。”这段带有泥土味和辣味的群众语言包括顺口溜,《海峡通讯》编辑和老总审稿时都通过,照登不误。应该说,群众语言如“盐”,适当采用,可使文章生色,令人“悦读”。

(原载《海峡通讯》2009年10月“创刊60周年纪念宣传专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