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3月31日,雨过天晴,春光明媚。站在福鼎城关桐山大桥上,但见一条崭新高大的护城堤向两边伸展,气势十分雄伟!
论其长度,可说是闽东各县(市)城防第一堤。1991年底,福鼎县委、县政府动员修建这条长堤时,人们不用说有多高兴!
众人拾柴火焰高。修堤坝缺钱,工人朱培德献款5000 元,6岁的小学生林业宇捐出压岁钱100元,原县委书记杨有志捐款1300元,现任县委书记李元明捐款700元,在美国的32名福鼎籍华侨华人各献款1000元……全县上下内外共捐款82万元。县财政再困难,每年都挤出50万元。省计委、省水利水电厅也拨款155万元支持。
然而,建堤总投资需750 万元,资金缺口还很大,怎么
协?
10里长堤把福鼎人的心连在一块。记者来到堤上,正在砌内坡的蔡大明放下手中活,说:“我们桐山镇建筑队承包这段堤坝130米,凡来这里做工的每人先垫5000 元,全队 70多人共投资35 万多元,到时验收算帐,估计赚不了多少钱,但我们也要花功夫把堤修好,因为这是子孙业。”
“子孙业”,说得多好啊!这10里大堤,凝聚了福鼎多少人的希望、忧患与血汗!
过去,福鼎城关虽有一段防洪堤,但堤身低矮单薄,渗漏严重,河障多,河道淤积,防洪标准降到5年一遇,历史上洪水5次冲垮堤坝,加上下游无堤,海潮顶托,城关街道浊浪翻滚。
水害使人们深感防洪减灾的重要与紧迫,纷纷为修建大堤出力。堤坝上,运沙石的拖拉机来回奔驰。河道上,20 多堆人群在筛沙挖石子。记者下河采访,水北溪村妇女张阿霞、吴兰弟、夏坡弟、叶牡丹笑脸相迎,边谈边挖沙石。看她们站在过膝深的冷水中清障,记者不禁打了个寒噤。
阿霞对记者说:“我们五六个妇女自带锄头、土箕,至于一天能赚几元还不清楚,我们先干再说。”看她们黑红黑红的脸蛋,看河道中留下一个将近1米高的小土墩,无须多问,足见她们劳动的艰辛!
上下一条心,筑牢十里堤。据介绍,一、二期工程开工时,县里组织上万军民义务劳动3天。县5套班子领导成员带头大干。七八十岁的农民、居民也主动下河捡石头。那场景真是动人。
不过,千军万马义务劳动,主要是增强人们的防洪减灾意识。要说根本解决问题还得靠18个专业队和200辆拖拉机,实行小段包干。
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河床挖低50公分,土方量达 20 万立方米;河道中间5000平方米的违章搭盖也全部拆除;旧堤3188 米也已加宽加高,整修一新;沿河一侧防浪墙建成花台式以便栽种花草,每隔 50米左右还建一座亭楼,供游人歇息;与旧堤相接的 2100米新堤动工5个月来,已完成工程量80%,可望今年汛期之前竣工。
到时,这条长堤不但保护福鼎城关8万人口以 5268亩土地的安全,还能围滩造地 40多亩,并将在沿江建5公里长街。将来,这条护城堤集防汛、城建和旅游于一体,就像上海外滩,多美呀!
(福建日报1993年5月2日,2022年3月21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