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在浙江省宁波市采访期间,宁波雅戈尔集团总裁李如成反复强调说:“乡镇企业要脱‘乡’。”
此话有理!福建乡镇企业应该朝脱“乡”的目标奋进。这个脱“乡”,并不是说要那些农民出身的企业主、企业家忘掉当年艰苦创业的农家本色,忘掉立足本地兴业的乡土风情,而是指乡镇企业要从小农经济的思想王国中解脱出来,从家族化、作坊式的粗放经营中解脱出来,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中解脱出来。
现在江浙一带相当多的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像过去生机勃勃的国企那么气派,其厂长仍自豪地称本厂为“乡镇企业”。而福建某些乡镇企业厂长(经理)有个心态:不愿意别人说他的企业是“乡镇企业”,称他为“农民企业家”,他很不高兴。
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自己的企业怎么与乡镇企业为伍呢,岂不是贬低了自己和企业的形象,其中似乎包含着忘本的意识,这是不可取的;二是企业确实长大了,由家族化走向社会化,成了股份企业集团,或嫁接外资成了中外合资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没了“泥土味”——完全从乡镇企业中脱胎换骨了。这后者是值得称道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乡镇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出人意料地崛起。那时,乡镇企业普遍依附国有大厂进行配件加工,或以地产资源为立足点发展加工业,其办厂征地便宜甚至不要地皮款,劳动力廉价,税收政策优惠,办企业好赚钱。而且企业创办者中,不少人是上山下乡知青、犯过“投机倒把”等“错误”甚至被割过“尾巴”的人。他们过去被压抑的展示人生价值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意识,在改革开放春风的鼓舞下,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有一股拼搏精神。所以,那时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很猛。
随着享有更优惠政策的三资企业的高起点发展和一部分国企转换机制增强竞争力,乡镇企业的优势弱化了。有些乡镇企业还片面地追求正规化,变成“二国企”,机构庞大,笔者称之为“泥饭碗”铁化了,原来的灵活机制不灵了;更多的乡镇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泥土味”,即“八重八轻”:重负债经营,轻企业投入;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挖潜;重经营灵活,轻产品升级;重生产发展,轻环境保护;重销路开拓,轻品牌效应;重眼前取利,轻长远效益;重能人作用,轻群体智慧;重社区带动,轻全局开放。许多乡镇企业在完成资本积累后,没有转向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因而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有人断言: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进不了21世纪。不少企业家最担心的是:找不到跨世纪的总经理接班人。
八十年代拼体力,九十年代凭智力,跨世纪靠魅力。这个魅力,主要是品牌的魅力,也包含着人才的智力、管理的能力、企业的实力。为此,乡镇企业不能只在家族中找人才,应该面向全社会面向市场找人才。有关方面和企业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能乐意到乡镇企业工作,首先从人才上脱“乡”。同时,要把面临的挑战与竞争化为动力,转变上述“八重八轻”的倾向,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福建日报1998 年12月8日,2022年3月19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