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1、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
老师们都还记得,在第三册上我们学过乘法口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直接写得数,现在我们要学习竖式,算式书写的另外一种格式,它对以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或者两位数除多位数是非常有用的,那怎样让学生体验除法算式和抽象的过程呢?
师举例:①通过“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体会除法竖式。
有两次分苹果,第一次分苹果是体现竖式抽象的过程,第二次分苹果主要是体现有余数的除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在第一次分苹果的过程中,就是利用书中的情景,直接给学生出示问题,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自己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列算式,因为学生有表内乘除法的基础,这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
1、四五二十 2、5+5+5+5+5=20
可以放4盘 体会4盘
3、20―5―5―5-5=0 4、20÷5=4
4盘
4盘
学生也可能用竖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是这样处理的:
当时有一个孩子会列竖式,就让他解释是怎么了解竖式的,怎样体会的,然后师作解释,结合分苹果的过程解释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各部分的含义。
上面的“ 20” 就是要分的苹果,“ 5” 就是每盘放5个,“ 4” 就是可以放4盘,下面的“ 20” 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有的孩子和给上面是一样的,有的孩子说有点不一样,下面的“ 20” 是分的苹果,这个孩子就体会了分的含义,就是分走了20个苹果,接下来这个“ 0” ,小孩就说余数,余数是0。因为苹果都分完了,没有了,所以就是“ 0”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能感受到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通过他以前的学习来迁移过来,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是除法的一种。
把除法竖式的各部分含义与分苹果的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操作和实践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利用学习以前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学具边摆边说,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孩子的能起到一个好的辅助作用。
②通过“分苹果”的操作活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还是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
孩子有前面的学习经验,很快列出算式:20÷6=3……2
在算的过程中,利用学具来操作,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就是在分的过程中,分不完了,比如这里面还剩2个怎么办呢?就要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抽象出算式,才能更好理解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三册里有分一分也有分的时候有余数,可以充分利用那时的经验。这样教材就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体会除法竖式的抽象过程和有余数地除法。
③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在有余数除法里面,怎么试商是个难点
P4数大一些,试一试(
)里最大能填几。就是为孩子试商作准备,教学时,先让学生想一想(
)里能填几,然后再选出最大能填几。
第二单元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这个教材有个特点就是
④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教材设置了小熊购物这样一个情境,货价上有各种食品的单价,另外小熊说:“我要4个面包和1瓶饮料,算一算要多少钱呢?
在这里教材呈现了几种方法:
一种是:3×4=12(元) 先求出面包的价钱,再和饮料合在一起
12+6=18(元)
那么智慧老人说: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用3×4+6,也可以6+3×4,这样在算式里头又有乘法,又加法,不管乘法在前边,还是在后边,按照刚才我们算得过程,都是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也就是说从这个生活实例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那么除法跟减法就可以迁移过去。我们通过过河这样一个情境,情境当中有一些小朋友,男生29人,女生25人,要坐船,每只船限乘9人,那需要几只船?课本是先分步列式,
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就出现了29+25÷9
按照过去的算法,要先算25÷9,但是一方面
除不开,一方面和题目意思不符合,所以要
请小括号帮忙。
计算和运用问题结合起来也是这个教材的特点
⑤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和原来的教材都是一样的,都是把计算和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让学过的计算帮他解决问题。
举例P6教材是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上课时利用租船情境图,让孩子观察图上有哪些教学信息?
画面上有每只船每时3元,限乘4人,还有一些小朋友这些学生都能找到,教学时,首先问学生什么“限乘”,学生说就是“最多”,可以比它少,不能比它多。然后站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孩子数了画面上有9个小朋友,需要租几只船,学生都会解决这个问题。9÷4=2……1(人) 师问:到底租几只船呢?学生说可以租3条,师说那个商是2呀,学生说剩下那一个人也不能不让他上船呀!所以确定要3条船。师问:那你怎么分配这3条船呢?有的学生说两条船每条坐4人,一条坐1人。有的学生说1人坐1条船太危险,得派1人和他作伴,还有的学生说,反正就租3条船,还不如每条船坐3人,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师问:如果人数再多一些或者咱们班同学去划船需要几只船,能解决一下吗?通过这样的一个情境,由小数扩大到大数,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这里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说,自己想办法。
(二)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
这个单元实际上是学习万以内的数,为什么叫生活中的大数,这个标题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存在大数,所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在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四幅图,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数比100大,这样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这也体现出我们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材上有一个模型,就是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教学时让学生合作来数、摆,从而知道10个是一条,10条一层是一百个。10层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是1千个,这样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感。
P29课本有这样一道题,说一说(2)有多少人小正方体木块?
让学生体会单位之间是“ 10” 的关系。
3、通过“拨一拨”活动,把数数、读数、写数结合起来。
P30拨一拨,通过拨——具体操作,读——直觉感官,写——抽象成数学符号。
在读数写数时,学生最困难的是接近整面,整千的数
第(1)题先拨298,再拨299,再多拨一个是多少,这是数学中的一个难点,要结合计数器,299在个位上添一个,个位上满十了,就要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又满十了,要向百位进1,所以就变成了300,再添上一个是301,再添一个是302。这样就把读数、写数都联系起来,突出了难点。第(2)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写,使学生体会3900再添100是4000。原来的教材让学生背读数,写数的规律,现在的教材是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把读数、写数结合起来,突出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教学难点。第(3)题你拨我写,体会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什么?
4、安排一定数量的估一估活动
P35第1题 第一瓶大约有100粒,实际上是给一个参照物,第二瓶大约是2个那么多,也就是200粒,第三瓶大约是3个那么多,也就是300粒,这些估计方法非常好。
第2题
估一估,填一填,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帮助。
P38
9题
估一估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让学生说怎么估,就是让学生对500这个数有一个感受。
(三)关于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分为两个单元 加与减(一)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加与减(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这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把计算和其它空间与图形穿插起来,内容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了加减法(一)以后,后面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也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增加了练习的机会。
2、删繁就简,突出基本算理
基本算理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减轻学生的负担。
3、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P52回收废电池,让学生提问题,自己算,然后交流,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给学生一个环保意识,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里不要忙于怎么算,而要把问题推给学生,想办法怎么算出它的得数,算法多样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而不是多样化而多样化,有些方法我们觉得很有必要,但是学生没有想出来,我们可以以老师作为合作者的身份介绍给同学们。
P79买洗衣机,这是来自学生生活实际中一个问题
先看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这是一道普通地加减混合运算,我们先可以估算,把妈妈的收入看作600元,爸爸的收入看作800元,生活费980元看作1000元,600+800-100=400(元)然后再实际算一算
786+632―980
=1418―980
=438(元) 学生可以分步列竖式来算出得数
这里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再算,这是非常重要的,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估算,比如菜的价钱,根据太阳估计时间等。
第(2)个问题 438+438比960少,再加438比960多就需3个月,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不一定非得用三位数除法,其实在生活实际中也是这么想的,攒3个月到这个数了就可以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想法会多样化。
P62 第9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表,天津下面137是什么意思,是北京—天津有137千米,济南下面497是什么意思,是北京到济南497千米,这种图表在生活中经常有,到了二年级比在一年级时联系生活实际的范围扩大了。
这里有许多问题,北京到南京有多少千米?北京到上海有多少千米,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让学生读图,他能不能从表上选择数,在读懂图的基础上再来求徐州到天津有多少千米,蛙埠到徐州有多少千米?这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练习,这样练习了万以内的减法,也扩充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教学时先出示图,让学生读图,不把问题先抛出来,先看看学生究竟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说497是北京到济南的,他就说是天津到济南的,一种就说要看清题目是北京到上海沿途的地方。这里要让学生读图认真仔细,有的孩子这方面经验比较少,就是不会读图,这样通过他本身的一个交流,他就理解了。读懂图以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能提出许多问题,可以让小组来完成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与计算在教材中还是占大部分的课时,在内容上也是占着份量比较大的,我们在进行数与计算的教学中,应该和过去不一样,不是说先让学生会一些数的读法、写法,或者会一些计算,计算加法、计算减法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合感、估计意识,要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等这些方面,我们要进行加强,我们数与计算的教材编得和过去不一样,那我们的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和过去不一样,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要在活动当中来学习。
空间与图形
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认识八个方向和相应的路线 )
第五单元:测量(分数、毫米、千米的认识)
第七单元:认识图形(角、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四)方向和路线、测量、认识图形
1、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方向和路线
过去也认识了方向,是认识4个方向,东、南、西、北和它相应的路线。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八个方向,教材是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图来引入辨认方向。
以学校为主,让学生先说一说,体育馆在学校的( )面,这是1日的内容,商店在学校的( )面,医院在学校的(
)面,邮局在学校的( )面。
第1题是以前学过的知识,第2题除了认识东南西北以外,动物园、图书馆、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这就提出了要认识八个方向。在认识八个方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里有个北,必须先确定上边是北,这样才好分配,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制一个方向板,这个方向板确定上面是北了,那么上北下南就知道了。那么东和北之间就是东北,西和北之间就是西北,西和南之间就是西南,东和南之间就是东南,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自个儿说出来。通过方向板,可以认识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可以让学生坐座位上,说一说我的东南是什么,东北是什么,西北是什么,都是哪位同学,这样来认识方向。
P22 认识路线
认识路线实际上是这八个方向的应用,我们生活中经常有。像公共汽车牌上,地图上等。让学生会用八个方向来说这些路线在生活当中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
从广场出发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在这里要说明两个问题,一个要说明方向,一个要说明距离,也就是几站,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教学时还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从动物园回广场的路线,说一说中间各经过了几站,学完了这些,可以让学生说说那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比如方向、标志,再让学生尝试设计小区,这时候就知道方向了。还有的学生说如果做这些题目时方向不熟,可以把方向先标上,这样就不容易乱了,不容易混了。这样利用学生的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更丰富一些。
2、通过实际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和千米
过去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现在要认识分米、毫米和千米。通过什么来认识呢?通过实际测量通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