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如何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教材构思与编写上有哪些特点或创新?实施教学与评价时应注意什么?今天就这些问题,结合教材的学习内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知识与技能
数与代数 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往的教科书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用陈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所有的数学,如“——就是——”,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只有“遵从、模仿、记忆”的份了,哪里还能够去探索、发现、推理、证明?现在的教科书正是改变了:“传统”的呈现形式,使它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册教材在内容呈现时,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本次培训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
● 全册内容整体介绍
1、
本册教材的开篇就是编者大朋友与小朋友的对话,拉近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其次在第一学段1~6册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的对话,提出了各册的学习主题。本册的主题是“有趣的数学”。采用对话形式: 全册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数与代数部分包括: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第七单元:加与减(三) 学生将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场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六单元:购物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部分包括:
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实践活动:
在每部分学习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练习中有三个实践活动(61页、85页、87页)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