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门——通往生命实相的捷径
2014级学僧:
源意
末法时期,众生福德甚少。唱颂忏礼。只增善本,不修正法。彼岸难登。生死大事,非同小可。若明心性,知心彼岸。弥陀会意。万法皆通,一念皆达,修行之人若离此心性,恰如“磨瓦成镜”徒劳亦然,无有是处。终不达彼岸!
千百年来人们日日高香。夜夜膜拜。从秦皇的仙山求药到汉武帝的求神访仙。直至今日众所希求养生之道。人们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渴望着。众所周知中国固有的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由于人力有限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人对自然产生敬畏,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此出现道教神话的雏形,至殷商时代(封神演义)众所周知。已经发展到信仰天命敬自然的地步,为日后的道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不乏,鸿钧老祖,一气化三清。以及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现。。道教认为。万物无中生有,造化为之根,神明为本。天地为精元。因此称之谓‘道”而另一种信仰则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生命永恒获得,获得中道。即可长生。也称此为’德‘相信人追求神恩或者修炼便可以返本回源,白日飞升位列仙班。与天地同春与日月同根。由此出现了流传今日的丹道,养生。
佛教诞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自东汉传至于此,他所宣扬的法门则是世间一切皆为因果所成,从佛教的十二因缘法中不难看出,他说所的是教育。所揭露的宇宙真相的真理在于诸法因缘生。因缘灭。不做即不会有苦,佛教重视人们的心灵觉悟和进步。而不是盲目拜佛的宗教!佛陀成道后宣扬他所看透的真理,即看透苦难和自我的,缘起法,唯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才能超越生死或成阿罗汉或成菩萨直至成佛回归自性的真我。所以佛又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从古至今不论道教还是佛教都不乏有一些美丽的传说从起初的牛郎织女天仙配。神话传说的封神演义以及宋朝的义妖转..。以及佛教出现的婆罗门女,及目连救母的神话故事。以至今日出现的众生附体,轮回实相。不得不令我们想到生命果真如同草木只有一春吗?为了追求生命的实相。醒悟的人们逐渐摒弃生活的繁琐。追根溯源沿着老祖宗的足迹开始寻求生命的真理。佛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佛陀将他悟到的宇宙人生真谛通过八万四千法门的善巧传于后世度化苦海中的芸芸众生。遗教三经的六妙法门,是天台宗修证菩提道果的简要法门,。六妙法宣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静。指出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意思就是心为成道之根本。只有心清净了灭除了三障五盖才能令本然清净的自性显像。佛教讲六道轮回。因为众生的一念迷理不觉而造下了恶业以至于流转沉沦于生死苦海不能自拔。而造成业障的原因则是因为众生分别心所起到的烦恼,所知障,和业障。烦恼障又称为见思障。所知障又称为无名障。由于这两种障碍都不能察觉,所以使得众生认为眼前的一切所有为实有。处于障眼法中而不自知。所得为实得,使得众生无法出离生死苦此种障碍可用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来表述。五盖则是;贪,嗔
睡眠,掉悔, 疑惑这五种方法则会因为个人的知见和欲望的追求而障碍人们修证且获得解脱道,所求皆苦孰不知求得的自然会失去而不会成为永恒不变的。所以佛教有说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意思就是说如果要想正本清源回归自性,一定要用智慧来对症自己行为造作所产生的习气,以及清楚所谓的这个“我”的真实面目。从而找到自自性的真“我”。数息为六妙法门的第一步。所谓的吸就是一呼一息之间。数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念。因为凡夫一念之间有数不尽的念头产生所以数息是为了慢慢的收心将念力集中于一处心收拢后无散乱即为后期禅定打下基础。佛说万法唯心造就是这个意思。数息的过程可分为三种。开始时称之谓风,因为呼吸比较急粗,稍静后称之为气。再进一步呼吸调和后会感觉身心比较宁静。呼吸转为细微,只有自己感觉还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的声音直至呼吸的微弱犹如游丝且又如同闭气但修习之人感觉神清气爽。呼吸慢且缓,而又平和。此时可成为息。静坐时呼吸自然身体自然放松即可。此处需注意现初修做禅的往往认为做的越笔挺越好才是坐禅。孰不知禅在一念之间。在行坐卧之间。并非碍于形式。拘于形式修习之人反因紧张而演变成为坐而坐的形式。
非为定做准备。数息过程中随着呼吸的强弱快慢体能的真气则会随同在身体中旋转经由身体的各个穴位,使得做修习之人有酸,麻,涨。痒。的感觉。此处需注意,初学者因为身心不调造成的紧张呼吸急促会出现头脑空白。总之观呼吸法是为了身心调和排除杂念,使人在静坐时忘记了身体。忘记了一切。即无我的状态才算是定。此处需注意三点;第一感觉好或者不好。第二听呼吸以及出息。第三如果有杂念妄想则需要重新来过。第二步。到了所谓的息就不用再数因为此时将进入随的状态。所谓的随即身心合一,心念和气息。犹如水乳交融在一起。令休息者产生轻快之感觉不想下座。身体中的真气犹如电流般在流窜。所到之处出现的酸麻涨痒令人感觉身心自在。此种感觉令人流连忘返而又难于言表。即使给赠与千金修习者也会如如不动。此时虽身心愉快但也不能称之谓禅。因为还有息的存在。所以修习过程中要断除第三步止,止的意思如同道家所说的胎息。就是说不用口鼻呼吸,如在胎中孕育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思不想。心不动而气微。动而没知感此处需注意。所谓的胎息是指无念,忘记呼吸,而不是不呼吸。切勿急功尽力错误的认为止的境界即为闭气。憋到脸红眼鼓。眼冒金星。急求闭气盲目修行自害而不知。此处的止即为息掉念头去除杂念使得身心合二为一身心调和。则神通自现。犹如道家所讲身心合一气聚丹田后。真气沿上丹田即天目穴位置。引入中丹田。而后导入下丹田。此三种丹田。上丹田即印堂穴。道家则认为此处为入道之门,意守上丹田即为入定之门。但易虚火上升。中丹田为两乳连线处多用于女子丹道术。可美容养颜。下丹田为脐下三寸为道家练功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激发系统,提高新陈代谢,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人的强弱生死。全赖丹田之元气衰弱。因此意守丹田可使人恢复先天机能促进健康长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