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修止门法(之一)

(2015-01-27 08:10:08)
标签:

佛学

分类: 法师体悟语录
初修止门法(之一)

               初修止门法(之一)

                                                   —— 法门寺佛学院果定法师

初修止观禅法必须先要善知定内、定外的善巧方便,才能比较顺利地证得甚深禅定,其善巧方便可以分为外方便和内方便这两大类。

在尚未得定前,为了调伏欲界粗心而修习的浅近善巧方便,称为外方便。外方便又称为前二十五外方便,即(第一具五缘:一戒恶行善、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近善知识;第二诃五欲:一诃色欲、二诃声欲、三诃香欲、四诃味欲、五诃触欲;第三弃五盖:一弃贪欲盖、二弃嗔恚盖、三弃睡眠盖、四弃掉悔盖、五弃疑盖者;第四调五法:一调饮食、二调睡眠、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第五行五法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这是天台智者大师的总结整理,其它大小乘经论的阐释也是大同小异,这里就不再多论。

通过前二十五外方便的修行,进一步在初发禅定时安静微细的定心中修行的善巧方便,称为内方便。内方便有五重次第:一以止为初门,二辨别善恶根性,三安心法,四治病患法,五觉察魔事。

当然如果仔细分别的话,外方便的方法也可以通于定内使用,内方便的方法也可以通于定外使用。这是按照大多数的情形来说,划分为先修外方便、再修内方便。

先前已经学习过了前二十五外方便,接下来重点谈谈内方便中的初修止门法。当前很多学佛的人,对于修学禅法的次第和善巧把握不清楚,导致出现很多问题,尤其对于最初应该先修止还是先修观,教授者众说纷纭,修学者莫衷一是。其实祖师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接下来主要依据天台智者大师所说《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来阐释应该初修止门法:一、初修止门的原因,二、三种修止法的具体内容,三、三种修止法的运用,四、修止的成就。

第一、初修止门的原因

对于一个初修止观禅法的行者来说,如果其师能够有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观察弟子的根机并传授他相应的修法,必定会衔接弟子宿世本所修习法门的基础,并且还能够善于识别相应的对治法门来对治弟子具有的习气,那么这位初修者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很快地成就圣道。不能像舍利弗尊者那样,给两个弟子说法,因为不知其根机的缘故,所以教导冶金的弟子修不净观、教导洗衣的弟子修数息观。由于其修法违背了他们原本所熏习的方法,导致所修禅法没有效果,反而于是生起了邪见。后来佛陀调换了这两人的修法,这两人很快就证悟了圣道。

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云:第一师者:已得道眼观机授法.必扶本习.善识对治。不如:舍利弗为二弟子说法不知机故,金师之子教不净观;浣衣之子教令数息。违本所习.法则不起.遂生邪见,佛为转观即悟道迹。

如果其师没有他心智,不知道弟子心里想些什么,没有获得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不能识别弟子的根机。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先教他修止的法门,因为修止心在定中的缘故,就能够显发其善或恶的根性。如果因为修止心静显发其善根禅定,其师就应该教他宿世本所修习的法门而修。如果任何善根禅定都没有显发,或者显发了其贪..痴等烦恼习气,那么其师就应该随其最严重的烦恼习气教他修相应的对治法门来破除烦恼。等障道的贪..痴等烦恼习气破除之后,自然就会发起禅定。

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云:第二师者:无他心智.不得道眼.不识机根,其有来学坐者,唯当先教止门,心在定故即发善恶根性。若因静心发诸禅定,师即应教扶本而修。若都不发法门,或贪.嗔.痴等诸结使发,随其多者即教对治破之,遮道法灭.禅定则发。

这里先修止门的方法,是根据初修禅法者第二师的情况来说的;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很难辨别其善恶根性,若不辨其根性就盲目地传授他修法,必定会有法不对机的过失。这是先要修止的第一个原因。

因为一切的禅定功德都是从制止和停息内心的动乱而引发,所以经典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先教修止也有这样的用意。这是先要修止的第二个原因。

在各种禅定法门中,止门是各种禅定的通门共法。通门共法能够包含摄受其

它各别法门,其它各别法门却不能包含摄受通门共法。如果通过先止息了妄念之后,就会普遍的有利于进入其它各种禅定。假如一开始就修其它的法门,就会有违背修禅次第的过失,得不到这样通益的好处,断除烦恼的道理也是如此。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先教修止。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云:于诸禅中:止为通门,通摄于别、别不摄通,故先教止。若止后入余禅则有通益,若依余门则有乖违之过,治烦恼亦尔。这是先要修止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是:对于通常人来说,通过先修止可以调和身心、增强身心的堪忍力,等止有了力量再修观就容易有成就。不然的话,如果没有止的力量而先修观,就像风中的灯微弱摇摆不定,首先观法不容易成就,其次观久了身体气血容易上冲引起头疼、心力疲惫不堪,这就是身心都不能承受得了。所以说要先以修止为主,然后再修其它法门,就容易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