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续一课三磨

(2015-06-23 11:11:12)
分类: 胡言乱语

2.“一课三磨”的基本概念

我们的理解:“一课三磨”,即围绕一个教学课题进行多轮次团队研究,实现问题解决及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课题:这是广义的概念,指上课的课题,也指研究的主题。“一课三磨”可以围绕一篇具体的课文,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围绕一个研究的主题进行专题探讨与建构,如“写人记叙文如何教”等主题的专题研究。

多次团队研究:“一课三磨”,可以磨三次,也可多次。“一课三磨”,是基于团队的集体研究。一个团队,经过反复的研究,寻求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解决:“磨”是硬功夫。“磨”需要啃硬骨头,硬碰硬,针对教学中的顽疾而磨。因此,“磨”,往往能解决真正意义的教学问题。

专业的成长:“磨”要见“锋刃”,要磨出棱角、磨出优势、特长与风格,而不是把原有的棱角磨平。通过“一课三磨”,把教师功夫磨好,磨出教师专业的能力、专业的思想与理念,就有了教师专业的教育风格与个性。

 

3.“一课三磨”的目标价值

“一课三磨”的价值是什么?是改变,多维度的改变。

问题解决意识:“一课三磨”就如“一个触发器”。教学研究的常态化,生长了教师的专业能力,触发教师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动力与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教师获得职业尊严与成就感,活动教育职业的快乐。

活动整合理念:“一课三磨”就如“一座桥梁”。教师教学七认真中,“一课三磨”包含了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等,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一课三磨”把教师的研究与日常工作、教育科研进行自然的联结,把教师从教育事务的泥潭中拉出来,统整学校方方面面工作。

团队合作研究:“一课三磨”下的教师成长就如“滚雪球”。“一课三磨”中有个体,也有团队。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形成的是研究型的共同体。研究过程不是集体备课,不是分工备课,而是在团队合作中完成。磨的是一课一人,得益的是团体的共同成长,集体智慧的生长。团队的力量才起决定性的作用。抱团成长,滚雪球是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团队成长。

专业成长追求:“一课三磨”的过程就如“化蛹成蝶”。蛹钻过狭窄的通道,自己钻过去,把能量转化到“两个翅膀”,从而成为美丽的蝴蝶。“一课三磨”,“磨”就是一个阵痛期,谁能熬过,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专业能力的成长。“一课三磨”,让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目标“落地”,把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转化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构建教师专业研修课程模块,促使教师可持续发展。

文化因子变革:“一课三磨”就如“一个文化基因”。“一课三磨”逐渐形成制度,制度形成文化。教师在制度下进入研究性的工作方式中。学校就如染缸,教师进入学校,在研究文化的推动下,自然快速成长。由此,实现管理生态的改变,学校产生文化因子的变革。

 

4.“一课三磨”的专业介入

1.专业阅读的介入:在团队磨课前,根据专业阅读指南,阅读相关材料,对研究课题进行自我的初步建构,提出自己的见解。

2.专家指导的介入:适时介入,进行插问、追问或点拨、引导,拓宽或转换研究成员思路,做精要的深入讲解。

3.专业技术的介入:借用课堂观察专业硬件设施,引入课堂观察专业技术:定点观察与定位观察,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进行专业的统计或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续一课三磨
后一篇:续一课三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