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美思维方式差异以及对跨文化语用的影响
(2014-05-03 18:26:09)分类: 跨文化交际 |
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外界认知模式存在着差别,他们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多差别。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两国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语用的影响。
一、中美两国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
(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美国人偏重于抽象思维
从思维的结构分析,使用形象思维的人们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进而达到协同效应。形象思维由类比、比喻和象征等思维方式组成。抽象思维,通常也叫做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的形式,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等途径加以系统化、精确化,并形成相关体系。从本质上看,不同民族都具有以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从总体上看,传统中国文化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美国文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突出体现了形象思维的特点。汉字起源于图画,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简化,但今天的一些汉字依然有象形的特征,如:山、川、日、月等。另外,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和以形传神的手法运用也很丰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几句,诗人就为读者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黄昏图画。其中的“枯”,“昏”,“夕阳”,“断肠”几字又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是很难理解这首诗的。美国人所使用的英语是拼音文字,这对使用者的逻辑性要求高。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而英语以形态变化体现逻辑关系。对美国人来说,他们更习惯用严密的语言归纳或演绎出一个推理结论。比如,美国父母劝孩子不要在雨天出门时可能会说,“外面下雨了,你可以呆在屋里,也可以出去。如果出去,会淋雨,淋了雨会生病,生了病就不能去参加圣诞晚会,不能参加圣诞晚会,就不能得到你想要的礼物了。出去还是呆在家里,你自己决定。”在这种环环相扣的强大逻辑下,结论不难归纳出来。
(二)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美国人偏好分析思维
中国人以直觉的整体性和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中国人看待事物,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为一个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而美国人看问题,是将事物分解成各个对立的部分。比如中医讲究人体的阴阳协调,注重整体的系统性,持有全息观点,通过脉象、舌苔、脸色等观察身体状况,善用针灸点刺穴位来治疗疾病,开出的药方也是众药调和;西医却从解剖入手,分解人的器官,通过医学指标、化验手段和专用仪器来检查身体,就事论事对病变的某个部位进行直接的有效治疗。
(三)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是求同性思维,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求异性思维
古代中国人追求和谐的辩证,即追求公允
、协调、互补和自行调节,以此达到事物的平衡和稳定。“辩证”是指思维过程中善于发现事物的对立,并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从而达到整体系统的平衡。“和谐”是指中国人善于把握对立面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对立,从而达到和谐。《周易》的“阴阳之道”,就是辩证思维的最高概括。中国式思维主客观区分不是很明显,且不赞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信奉儒家的中庸之道,要求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所以中国人在交往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占主流,很注意和他人一致,免得伤了“和气”。相比之下,西方的求异思维始于古希腊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美国人习惯区分主观想法和客观事实,强调自己的独立和隐私,崇尚竞争和自己的努力,个人主义至上。英语书面语中,无论何时“我”字大写都要大写,是世界上唯一将“我”字大写的文字。这一现象集中体现了美国思维中的个人主义的特点。
二、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语用的影响
季羡林先生说:“一个民族典型的思维方式,是一切精神文明(甚至一些物质文明)生产的基础,它必然表现在多个方面。”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语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常见的语用失误来看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按照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人在交际中遵循的是贬己尊人的原则。如果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美国人交流,则会造成语用失误。因为过分的自谦在美国交际中会被看作对谈话对象的无礼或言不由衷的虚伪。如一位中国教师给英美国家的学生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回答“谢谢”中国人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成英语是“It’s my
duty.”这种回答就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不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在英美国家文化中的含义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这种情况便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由于双方的思维方式不同,而且他们对彼此的文化不了解,所以出现了上述情况。
又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这决定了中国人说话做事是迂回的,而美国人则是直接的。比如,当被别人邀请吃饭时,他们习惯说声“不”,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这会被理解为“Please
offer me
again.”的意思,但对美国人来讲这是明显的拒绝表示的表示。当中国人不确定自己到时候有没有时间的话,他们会这样回答:“谢谢,到时候我尽量来。”用英语的回答就是:“Thank
you, I’ll try to
come.”这会让美国人感到很茫然,因为他们不能确定你是否能来。正是由于两国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才导致了语言表达的差异。因此,这造成了中美两国友人交际中的不快和误解。
在中国,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去哪啊?”、“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语翻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美国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比如:
“Where are you going?”会引起美国人的不快,他们会认为这是对他们的隐私的侵犯,而他们可能会认为“Have you
eaten yet?”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会误认为你是在邀请他们,要和他们一起吃饭。美国人的问候语一般是“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g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例子,这些都是由于中美两国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可见,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语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管是中美,世界上任何两个国家的跨文化交际都会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这便给我们一些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交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教学生关于目的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并简单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其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其不同的地方。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在目的语国家进行交际时出现上面的情况,帮助学生达到他们预期的交际效果。
三、结语
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这要求我们仔细研究和观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事物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想达到他们预想的效果,他们就必须先了解下两国的思维习惯,这样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这也给对外汉语教师一些启示,他们在教学时,不能只教学生语言知识,而应该教给学生相应的文化知识,这样有助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减少他们的挫败感。
参考文献
[1]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9.
[2]李岩.浅谈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董姝.汉英思维模式与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关系
[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
[4]季羡林.再论东方文化[J].群言,1991,(5).
[5]徐圣稚.试论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5).
作者简介:周丽娟(1985-
),安徽淮北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